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培养模式研究

2023-10-19 14:51李忠华张翠莲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双师产教校企

李忠华,张翠莲

(1.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商务贸易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2.沪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沪州 646000;3.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将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2019 年,教育部等4 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这些重要文件指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彰显了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推进高职院校改革中的重大作用和价值。

1 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研究

1.1 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

产教融合中“产”指产业,“教”指教育。一般认为,产教融合在宏观层面上涉及的是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的问题,主要是解决产业、行业、企业与教育相融合的问题;微观层面上,产教融合涉及的是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主要是解决生产与教学融合的问题[1]。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把产业和教育两个要素进行深度融合。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产教结合”,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再到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要求和部署,在不断的政策演变中,产教融合从最初的校企合作,逐步发展为区域产业经济与教育教学资源相融合,目前已成为国家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1.2 “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内涵分析

在“双师”概念发展的历史沿革中,虽然出现了多次演变,演化出不同分支,但目前国内各个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标准正在统一和规范,主要是阐述各高职院校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如“双师型”“双师资格”“双师素质”“双师能力”等名称及观点。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变化,“双师”标准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结构化、创新性”3 个方面。所以,“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以及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够将两者有机融合[2]。相比“双师型”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团队更强调团队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等。

1.3 “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建设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新技术、新标准、新岗位不断涌现,引发了生产组织方式、管理运行方式的深刻变革,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国家相继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系列文件,为不断推动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设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推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就是抢抓政策机遇、提升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建设能进一步体现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完善,满足产教融合发展需求。

2 当前“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 “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逐渐规范统一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自20 世纪90 年代初首次提出,在多年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多次出台的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中提出“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但没有统一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职教界专家学者对“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也没有统一认识。各个高职院校在实践探索中,根据学校实际,自行制定了相关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造成各个学校各有侧重,突出个性化特质,没有形成共性理论。同时,不同专家学者也在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研究中形成多种理论学说,如“双能力”“双证”“双素质”“双职称”“双层次”等不同结论,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但仍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因为标准和认识的不统一、不一致,从而造成政、行、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过程中侧重要素不同、目标导向不同、评定标准不同,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实践教学需求的不匹配或不满足,造成“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建设也出现困难与瓶颈。2022 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同时在各省的“双师”认定文件中,均给予了明确规定。因此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省级层面直至校级层面,“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正逐渐规范及统一。

2.2 高职院校引进教师渠道较为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引进过程对招聘对象文化程度的重视程度较高,对硕士、博士及其他高级人才的招聘比例也比较高。尽管高学历层次的教师有着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企业实践经历尤其是生产一线岗位经历较少,甚至没有企业经历,实践能力和实训技能较为缺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无法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受政策、学历、职称、编制、待遇等因素限制,一些有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很难进入学校任教,进而造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较低,学校实训课程师资不足,且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也就更为突出,对“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

2.3 “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制约条件

“双师型”教师和普通教师的任务都是教育教学,但前者更加注重技术技能教学。所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也要立足于实践教学需要来开展,其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企业实践。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还没有建立起“双师型”师资的长期培养机制,缺少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没有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和管理模式。二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重点培养对象,他们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参加企业实践,往往只能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在企业短暂停留,对新技术、新知识走马观花式的了解,很难达到实践效果,难以提高实践技能。三是一些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长久有效的协作关系,无法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导致存在企业培训流于形式、培训途径单一以及没有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等现象,进而直接影响教师“双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四是培训经费不足,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经费多依赖于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在保障其他学校运行和发展经费支出的同时很可能会挤压师资培训预算,资金缺口也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顺利开展的制约条件。

2.4 “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建设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未形成一整套校企共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机制。对“双师型”教师和团队进行评价与激励还未与普通教师区分开来,并且也没有在对普通教师进行考核管理的基础上附加对“双师型”教师和团队进行考核的其他条件和标准。学校用以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学水平及效果的手段仍为表彰奖励等传统手段。同时,在“双师型”教师考评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过程中,一般均由学校主导,企业参与较少或不参与,造成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手段、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于在学校任教的企业技术人员,因为还隶属于企业,管理上一般由校企双重管理或只由企业单方面管理,学校对这些人员的考核评价就存在管辖权限和管理措施上的不足,同理,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教师的考核也会因企业没有积极参与“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而缺乏规范,从而使企业技术人员对学校教学工作参与度不够,在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足,无法客观有效地评价“双师型”教师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不利于“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培养。

3 “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培养模式研究

3.1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一是“双师型”教师要发扬优良师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政治立场、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学识素养等方面以身作则,引导团队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使团队教师成为立德树人的典范,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二是要将专业教学与师德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各项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为载体,以选拔、树立师德模范、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为抓手,教育、引导团队教师自觉提升师德修养,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专业教学创新团队。三是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和弘扬工匠精神,建立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让教师树立成为“大国工匠之师”的理想信念,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强化工匠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3.2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设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一是转变目前高职院校人才招聘侧重于学历层次的现状。“双师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其企业背景和技能实践经验,所以在学校招聘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之外,还应根据学校实际需要,适当放宽学历层次要求,招聘一定比例的实践能力强、企业工作经历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通过后期教师岗位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理论教学能力。二是积极引进行业企业专家、技能大师、大国工匠等专业人士扩充到学校兼职师资队伍,通过发挥高职学校产教融合的平台优势,校企共同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结构化专兼职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夯实师资基础,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目标。三是因地制宜,按需引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需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按需引才、精准施策。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对接产业链,注重通过拉动区域政、行、企和其他社会力量为学校“双师型”人才引进提供支持。

3.3 狠抓企业实践锻炼,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养

一是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因为学校是公益性机构,企业是营利性机构,二者组织属性不同导致校企双方目标导向、价值理念、制度文化以及上级管理机构均存在差异,造成校企交流合作中存在一定界限。所以,政府应发挥协调和推动作用,通过各种激励和支持手段,如为参与企业减免税收等提高企业参与热情,向学校提供政策倾斜助推学校发展等,促进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二是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主要依托企业实践锻炼,校企双方要在企业生产一线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共建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促进教师实践锻炼。三是要完善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制度,建立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激发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校企双方要根据教学需求、专业发展、人才梯队培养、企业生产要求等制定教师赴企业锻炼的培训内容、任务安排、工作进程和考核标准等,确保实践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3.4 立足创新驱动引领,强化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强化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结构化表现为:成员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结构、知识技能结构、不同角色的结构等。另外,还体现在团队成员来源结构,必须有部分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专家、学者。要根据团队人员构成,充分发掘、整合和利用校企优质人才资源,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二是改革创新现有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程与教材改革。企业、行业组织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根据行业、职业岗位(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设置课程,使学生既能掌握某一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实际工作任务融入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采用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实施分阶段教学计划。三是实施模块化教学。要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开展分工协作,每位团队成员都要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充分了解课程标准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结构再造、教学流程重构、学习管理与评价等各环节,在进行团队协作的同时有侧重地进行模块化教学,从而实现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5 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

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校企双方要共同制订“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团队考核评价方案,并与普通教师的评价有所区别,同步考核教师在学校和企业的表现,更加侧重于考核教师的实践教学、团队合作、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应用等,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将结果作为职称评审、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并根据该结果对考核评价方案不断完善,为“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培养积累经验和改革依据。二要制订良性有效的激励政策措施,校企双方要共同制订考评激励方案,要根据工作量和贡献情况对“双师型”教师在绩效分配、薪资待遇及发展机会上进行倾斜,并在课题申报、培训进修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促进“双师型”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团队的发展,吸引更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猜你喜欢
双师产教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