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婧 傅小芳 李金梅
摘要:江苏省为保障全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对义务教育劳动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在教材修订工作中,提高政治站位,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项目为载体,聚焦劳动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优化教材结构,使教材兼具劳动实践手册的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力求打造劳动教育的江苏特色。广大教育管理者与实施者应用好劳动教材、实施劳动教育、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以保证劳动教育实施效果。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教材;课程方案;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7-0076-06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重任。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劳动正式成为一门国家课程,在一到九年级全面开展。江苏省发布《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明确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开设劳动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教学指南》,在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师的实际教学之间提供教学指导和操作要领,建立基本的课堂教学规范和精准的指导。而对于衔接政策文件与教学开展的重要资源——教材,江苏省也从结构、内容、版式等方面对江苏省原有义务教育劳动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江苏省通过《〈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教学指南》与教材的合力,为江苏省义务教育教师实施劳动教育提供政策与资源的支持。
一、劳动教材修订情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江苏省从2020年起将原有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教材修订为《劳动》教材,2022年又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启动了新一轮全面修订。修订后的教材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提高政治站位,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方面,注重正面引导。在教材的各单元中,精心设计具有典型性的劳动项目,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接受劳动锻炼,掌握劳动技能,体会劳动艰辛,磨炼劳动意志,分享劳动喜悦,培育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另一方面,注重体验感悟。尽可能深度挖掘劳动项目的实践育人价值,让学生经历“产生劳动需要—进行劳动探究—设计劳动方案—开展劳动实践—获取劳动成果—对劳动经历和收获进行反思和评价—运用所学所历进行劳动创新”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相关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增强参与劳动创造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同时,充分体现劳动项目的思想情感要素,让学生感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劳动分工不分贵贱等道理,从而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5的劳动观有较全面的认识。
2.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除课标规定的任务群以外,对一到九年级统筹考虑,教材在一年级的起始和九年级的最后各增加一个相关单元。在一年级上学期专门设置劳动启蒙单元,包含“我们爱劳动”“各种各样的职业”“家务劳动计划”三课。在九年级设置第五单元“职业探索”,介绍职业的类型、职业素养、职业兴趣、职业规划等相关知识,并通过活动让学生尝试了解自我职业兴趣,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
在劳动项目中渗透对相关职业的介绍与实践,除了农业生产从业者、售票员、科学家等常见职业外,还包括火药雕刻师、微雕师等细分领域职业和整理收纳师等新兴职业。通过这些职业介绍和相关劳动故事,让学生理解职业劳动对创造和谐社会的作用,学习普通劳动者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突显中国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教材通过家庭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任务群中“整理衣橱”“闲置物品巧处理”等多个项目,有意识地渗透勤劳、节俭、敬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教育;通过“七巧板”“剪纸团花”“做皮影”“编中國结”“鲁班锁”等项目,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通过“管理图书角”“小小志愿者”“垃圾分类宣传员”“校园午餐服务”“社区劳动服务”等项目,组织学生开展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培养学生勤于劳动、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以项目为载体,聚焦劳动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调整项目,优化教材结构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构建覆盖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课程结构”[1]2。本次修订对小学与初中劳动教材的项目进行打通设计,在劳动项目设计时根据课标任务群进行调整与设置,使任务群与劳动项目之间的关联度更加紧密,学段之间的衔接更加合理,教材与课标匹配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形成包含“劳动大类—任务群—劳动项目”的三级内容结构。
调整后的教材,每个学段全面覆盖课标要求的相应任务群,每学段中的每册(小学为每学期一册、初中为每学年一册)包括其中部分任务群。每册中以任务群为单元并基本保持对本学段劳动大类的全覆盖。单元内设计若干或平行或递进的劳动项目。任务群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同一任务群在同一单元内以及不同年级单元间延续推进,在目标要求和难易程度上呈螺旋式上升趋势。通过统筹安排,兼顾材料、工具、设备、工艺、规程等劳动技能要素的内在逻辑,学生的劳动需求以及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增长的经验、策略和智慧,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以烹饪与营养任务群为例,第一学段“择菜和洗菜”、第二学段“凉拌黄瓜”、第三学段“香干炒芹菜”、第四学段“为家人设计一日食谱”,能力及素养要求递进清晰明确。
通过以上调整,教材的内容结构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结构达到一致。
2.关注教学实践,遵循教育规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教材编写力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满足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多样化学习的需要。一是设计的劳动情境真实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劳动探究、劳动过程、劳动评价、劳动創新等环节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较强的启发性,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究、实验、体验、设计、制作、评价、创新、交流、分享等劳动学习和实践活动。二是设置丰富多样的功能性栏目。根据小学与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设置深层逻辑一致但呈现形式有差异、认知深度要求等有递进的栏目。小学设置“劳动探究”“劳动体验”“劳动评价”“劳动创新”等程序性栏目和“小贴士”“百宝箱”“巧思考”“技术信息”等提示性小栏目;初中设置“劳动探究”“劳动过程”“劳动评价”“劳动创新”等程序性栏目,“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社会调查”“操作试验”等活动类小栏目和“小贴士”“安全岛”“知识窗”“劳动故事”等补充类小栏目。三是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兼顾学生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寻找解决方案,使每个学生在观察与模仿、尝试与体验、设计与创新的过程中,都能在情感、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有所提高。与此同时,也更好地处理了“基础性”和“提高性”的关系,保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都能够完成“基础性”项目,获得必要的劳动素养,又为满足不同学生在形成和发展自身劳动素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创设了条件。
(三)优化教材结构,使教材兼具劳动实践手册的功能
教材为学生记录自己的劳动成果、劳动历程,专门设计了附录“劳动记录表”,包括劳动课记录表、劳动周记录表、学期总结等。小学学段在每册中为劳动周提供了建议主题和实施建议指导。记录表全面覆盖学生在课堂、在校、在家、在社会进行的劳动,既包括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的记录,也包括学生的自主劳动、学校和社区组织的集体劳动,还可以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劳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具体劳动项目中,设计留白供学生设计、填写、评价,完成对劳动的过程性记录。
(四)坚持因地制宜,力求打造劳动教育的江苏特色
教材编写者充分利用江苏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品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项目、具有创新活力和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努力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劳动教育文化,形成鲜明的劳动教育地域特色。
项目选择上,教材中设计了让学生学习编织立夏挂鸭蛋的网兜和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剪纸等项目;兼顾城市与农村学生的不同兴趣,如农业生产劳动中,既设有城乡学生皆宜的“发豆芽”“栽培蘑菇”等项目,还有适合城市学生的“花圃管理”“阳台种植”和适合农村学生的“种南瓜”“栽培水稻”等项目;注重增加项目科技含量,以新项目、新技术为抓手,传承传统工艺,对接先进技术,着力创新发展。
二、劳动教育实施建议
以教材为依据扎实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是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最主要任务,因此认真研讨教材、用好教材是学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劳动不仅是一门必修课程,更需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为达到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效果,各地各校在实施中应关注和强化以下几点。
(一)用好劳动教材
充分利用好全面修订后的江苏省劳动教材,领会教材修订背后体现的课程理念与课程价值的变化。
1.体现从劳动与技术向劳动的转变
教材在强调技术的同时,强化了劳动教育本身的价值以突显对劳动教育核心素养的全面覆盖,在教材中体现为“导语”“劳动探究”“劳动创新”“劳动故事”等板块的大幅度充实。在教学中应强化这些非技术内容的教育内容。
2.使用项目式的学习方式
使用教材中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获得设计、探究、试验、制作等全面的劳动经历。但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限定的项目,可以在理解教材栏目设置所体现的项目式学习方式基础上,根据地域特点、教师特长、学生情况,设计采用更符合本地、本校、本班的项目,开展更加个性化的项目式学习。
3.发挥教材的实践指导手册功能
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过程记录留白与附录,发挥教材的实践指导手册功能,将学生劳动前的劳动规划、劳动中的过程记录以及劳动后的感悟反思留痕。并可参照教材留白与附录形式自行设计或制作更多的学生劳动情况记录表,以成为学生成长记录袋中能反映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开展劳动实践的真实材料。
(二)实施劳动教育
1.保证课内教育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项目实践情况单节排课或2~3课时连排。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对学年、学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做出具体安排,特别是规划好劳动周等集中劳动,细化有关要求。在切实落实相关课程的基础之上,形成校本化的劳动教育整体规划。
2.开展校内劳动
要在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在校内组织开展服务性劳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增强学生劳动意识。
3.组织校外劳动
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现代服务业劳动,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4.鼓励家务劳动
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将家务劳动纳入劳动教育整体规划中,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发挥学校在家校配合开展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三)完善劳动教育评价
1.聚焦劳动素养,完善劳动课程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劳动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测评学生是否达到劳动素养要求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劳动素养为核心,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以导向性、发展性、系统性为原则,建立和完善符合课程基本要求、学校具体实际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评价体系。
一是评价内容多维化。根据课程总目标和学段分目标,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和习惯等维度确定各学段循序渐进的劳动素养要求,并将学生参加劳动的次数、劳动过程、劳动成果作为评价的基本内容。
二是评价标准有效化。根据每个学段的劳动素养要求制订本学段中各任务群及其所包含的劳动项目的具体评价标准。
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劳动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家长以及与学生劳动学习有关的其他人员,在评价中,注意发挥多主体评价对促进学生提高劳动素养的综合作用。
四是评价时机全程化。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评价包括对每个学段、每个学期和每个具体的劳动项目的劳动素养评价;对于每个劳动项目来说,评价又包括“进入劳动情境、接受劳动任务、制订劳动计划、开展劳动实践、完成劳动任务、进行劳动反思”的整个过程。在评价中,发挥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对学生解决真实劳动问题、感受劳动艰辛、体会劳动快乐、发展筹划思维、提升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五是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包括过程记录、作品评定、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劳动日志、心得体会、主题展览、技能比赛等各种方式。在评价中,注意发挥评价对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评价既是衡量劳动素养的手段,也是劳动课程学习的内容,必须紧扣劳动素养要求,兼顾学生在劳动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和课内外、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中的总体表现,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劳动素养的表现水平。
根据劳动的不同类型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例如,日常生活劳动的评价侧重于卫生习惯、生活能力和自理、自立、自强意识等,可以采用课堂学习评价与家务劳动清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结合家长的观察、记录、评分等进行综合评价;生产劳动的评价侧重于工具使用、技能掌握、劳动价值观、劳动质量意识以及劳动精神等,可以采用课堂学习评价与生产劳动任务单相结合的評价方式,结合劳动任务的完成过程和劳动成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服务性劳动的评价侧重于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可以采用课堂学习评价与劳动档案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结合服务对象的评语和多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培养目标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例如,小学低年级侧重于评价劳动意识的建立,个体日常生活技能的掌握等,可以采用绘图、日志、涂小星星、贴小红花、比一比、夸一夸等方式反馈劳动过程和劳动感受;小学中高年级侧重于评价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基本劳动技能的掌握等,可以采取劳动叙事、劳动作品展示、视频、作文、小报等方式记录劳动过程和心得体会;初中侧重于评价劳动能力的提升、劳动品质的形成和劳动精神的培养,以及设计能力、筹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等,可以采用劳动测试、评语评价、展示评价和劳动档案袋等方式评价劳动素养发展情况。
针对劳动课程的平时表现和阶段综合表现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劳动课程的平时表现侧重于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劳动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和完成度。例如,对于在课堂中学习的劳动项目,评价指标必须客观、具体、操作性强,有利于对教学情况进行及时诊断和改进;对于从课堂中延伸至家庭、社会的劳动项目,可采用家庭劳动任务清单和劳动任务单、劳动档案袋等工具,记录学生劳动项目参与、劳动技能掌握、劳动习惯养成等情况。劳动课程的阶段综合表现应引导学生对本学期在课堂、校园、家庭、社会等不同场域参加过的劳动项目进行全面回顾,对劳动时长和表现进行总结,对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平时表现和综合评价,给予学生学期综合评定成绩。在此基础上,根据小学或初中各学期的综合评定成绩和毕业时的测评成绩给予学生学段综合评定成绩。
3.立足学生发展,优化过程检测和结果反馈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凡参与劳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都应当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特别优秀、有所创新者,应给予特别鼓励。对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中的不足之处,应让学生了解并改正。同时引导学生对劳动过程和劳动表现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主动建构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在内的劳动素养,使评价成为学生再一次受教育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劳动学习及劳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判断劳动绩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安排。
劳动课程的评价分为平时表现、学期总结和学段综合评价。平时表现着重对某个方面、某个层面或某个项目的具体评价,学期总结和学段综合评价以一学期或一个学段的劳动学习与劳动实践的综合情况作为依据。毕业测评由教师给出评语和评定等级。考核的方式应注意理论考核、操作考核相结合。评定等级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种。考核的结果应当记入学生成绩手册,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
学校可以采用“文件夹”“档案袋”的形式,将学生平时的劳动学习评价材料和劳动实践成果加以整理和汇集,以作为学期考核、学年考核以及对毕业作品检查、认定的依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劳动学习与实践状况,提出改进策略。可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即时评价。将学生参加学校劳动、社会劳动、家庭劳动的情况全面真实客观记入档案。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责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两贯一融视域下江苏省中小学劳动教材建设研究”(JJZL/2021/10)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7-06
作者简介:丁婧,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劳动教育;傅小芳,苏州职业大学劳动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与职业教育;李金梅,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研员,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