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石媛媛
摘要:南京市青云巷小学历经多年的探索、坚持和创新,将“儿童发现”教育作为发现教育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培养学生观察与感知世界的能力、发现与洞察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与动手实践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同时在发现场景、发现课堂、发现项目、发现工具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建构设计,切实保证发现教育的实践顺利开展。
关键词:儿童发现;发现教育;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7-0044-07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是育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发现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个学校教育发展中的认识、探究、创新、创造的过程。具体来说,发现教育是指在探索学校教育深度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者基于发现的基本原理、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为手段,以发掘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优势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创造人才为目标的育人活动[1]。儿童发现,是自主的、开放的探究活动。儿童发现又是在社会精神中推进的,必然会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价值系统的导向。必须注意让儿童的发现行走在意义的世界,发现“意义”,体悟“意义”,创新“意义”。南京市青云巷小学自1999年探索“石头书”开始,历经25年的探索、坚持和创新,将发现教育引入小学教育体系,将“儿童发现”教育作为发现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维,优化教育行为,通过学生“发现、发掘、发展”,发现自我,挖掘潜能,发展人格,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树立理想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一、发现教育探索历程回溯
南京市青云巷小学关注发现教育,凝练聚焦“儿童发现”核心教育理念历经发现教育的思想孕育、发现教育的初步探索、发现教育的重大突破、发现教育的整体建构四个重要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儿童发现”教育从教学、实践、教育、研究等各方面全方位在青云巷小学落地生根,散发生气活力。
在“儿童发现”理念指引下,学校以培育“小小发现家”为育人目标,以“石头书”儿童发现中心为载体,以课程整体建构与实施为路径,以丰富资源、学教翻转、专业发展和制度保障为支撑,形成了一体化的儿童发现教育的整体建构(如图1)。
(一)“石头书”:发现教育的思想孕育(1999年—2008年)
1999年,“一间普通教室大小,传统标本室样式”的古生物陈列馆“石头书”在青云巷小学建成,馆藏古生物化石、恐龙蛋化石、震旦角石共计229件。与此同时,青云巷小学校少儿古生物科学院成立。学校以“石头书”为轴心,聘请古生物专家进校园引领学生们探索地球和生物发展奥秘,并组织学生到南京周边地区进行多次现场考察。少儿古生物科学院在历任小院长组织下,做研究,做管理,做小小解说员。“石头书”使学生从教材课本走进“石头书”,走近化石,极大提升了学生对古生物及地质知识的兴趣和探知自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勇于发现探索的精神。青云巷小学科学研究组利用探究“石头书”契机,不断探寻科学学科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青云巷小学发现教育思想就此孕育萌芽。
(二)学会发现:发现教育的初步探索(2008年—2011年)
2008年,青云巷小学发现研究的目光开始聚焦儿童“学会发现”。在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小学发现教育校本特色的研究”中,首次明确了小学“发现教育”的内涵和原则。通过开发“发现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探索具有“发现教育”特质的有效课堂及娃娃课题,侧重对儿童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儿童积极去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开展以“好问的孩子得天酬”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潜在的问题意识。在课堂内外积极营造主动发现问题的情境,培养和提高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教育的初步探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十二五”时期的发现性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发现性学习:发现教育的重点突破(2011年—2016年)
学校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发现性学习——回归儿童好奇心的实践研究”中提出,发现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儿童的发现性学习并不仅是单纯地获得知识,它重视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性体验将儿童自发地去思考、探索变为教师利用儿童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成长方式来引导儿童学会发现、学会探索,使学生在努力发现问题和练习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地建立起科学探索的方法。
这种“再发现”不是原原本本地沿着科学的原认知过程进行,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儿童,而好奇心是促进儿童发现的原动力。引导和提升儿童发现的能力,就是要不断地回归儿童的好奇心,从中寻找更加贴近“这一个”儿童的发现力与品质、策略和方法,营造适合儿童发现的环境,开发适合儿童发现的活动,建构起适合每一个儿童发现的课程体系。通过发现性学习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以及发现性学习课程开发的研究,利用儿童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成长方式来引导儿童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十二五”规划课题延续了“十一五”规划课题的方向和重点,发现教育从学校和教师视角转向学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研究发现教育。至此,青云巷小学明确提出发现教育主张“儿童发现”,这是青云巷小学对发现教育观念的一次重大调整和突破。
(四)儿童发现:发现教育的整体建构(2016年至今)
儿童发现的“意义”应该特别关注存在的“意义”、科学的“意义”、人文的“意义”以及经济的“意义”等。从一块小小的植物化石上,儿童不只发现什么植物,而且发现植物存在的价值、植物的發展历史、植物的科学内涵、植物的形状和色彩之美。这样的发现,才是大视野的。这样的发现,不断走向深处,不断创生新的发现。青云巷小学对发现教育问题坚持了长达十年的理论研究,关注儿童发现,增强儿童发现的意识,激发儿童发现的兴趣,探索儿童发现的方法,引导儿童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培养发现的能力,陪伴儿童行走在意义的世界里,实现了发现教育观念的理性跨越。在新的发现教育理念下,青云巷小学“袋袋本”差异化学习的实施、“发现+课程群”的建立以及“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个别化指导的小学发现式学习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基于个别化指导的发现式学习”要求教育者主动发现儿童的兴趣、基础、学习特质及规律,以儿童成长为中心,以儿童素养提升为重点,通过场景创设、任务驱动、个性化指导等启发儿童体验发现、学会发现,成为自主学习的发现者、探究者,促进儿童主动学习、个性协调发展。
从理论构架到硬件支撑,儿童发现教育整体建构初具模型。观察和感知能力、发现和洞察力、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成为儿童发现的关键能力。发现场景的设计、发现工具的研制、发现项目的实施、发现课堂的探索等从理论加持到丰富资源、具身环境、学教翻转等方面促进了儿童在发现领域的深度体验。
二、儿童发现关键能力明晰
学会发现是儿童的关键能力。儿童的发现能力体现在发现内容的范畴,包括发现问题、发现方法、发现规律、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以及个体对自我的发现。发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儿童好奇心的基础之上。好奇心是儿童发现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儿童常常对周围环境和事物迸发好奇心,产生探索欲望,因为好奇所以儿童需要去发现、证实和思索,并在此过程中发现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完善。我们给爱发现会发现的儿童进行了素养画像,即:勤观察、会比较、爱发问、能探究、主动学、勇实践。学校围绕这样的特质清晰地描绘了儿童发现的几项关键能力:
(一)观察与感知世界的能力
儿童的发现能力是指他们通过观察、感知、思考、想象等方式,发现并探究周围的事物,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提高思维能力的能力。这里的“观察与感知世界的能力”指的是儿童用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特点、外在联系等事物的表象,即用眼睛看,用耳去听,用鼻去闻,用口去尝,有时还需要用肢体触摸。观察和感知是发现的前提,培养儿童的观察和感知力是培养发现能力的第一步。可以通过让儿童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观察事物的特点、形态、颜色、大小等,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儿童发现的过程便随之全面开始。
(二)发现与洞察问题的能力
洞察力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是人通过表面现象精确判断出背后本质的能力。洞察力的前提是判断力,培育洞察力,先培养判断力[2]。洞察力其实更多的是掺杂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可以说洞察力是一种理性分析的综合能力。观察与感知能力是儿童发现的第一步,发现和洞察问题则是建立在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已观察事物表面现象的整理、加工、分析和判断,发现事物问题的根本原因,事物和现象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事物和现象的必然的逻辑规律等。只有有了发现与洞察力,儿童发现才不会停留在现象甚至是假象上,才能深入本质,寻找到真相。简而言之,发现和洞察问题也就是儿童发现的求真过程。
(三)创新与动手实践的能力
发展动手实践能力是儿童感觉器官和大脑、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全身心和谐统一成长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实践也是创新的源泉,没有动手实践,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实践活动是儿童成长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动手实践过程中,儿童不仅获得课本知识理论之外的实际体验,更重要的是用自身实际体验的方式去理解知识、阐释理论,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美,发现奥秘,发现问题,甚至用创新式方法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等。
三、儿童发现支持系统建构
25年来,青云巷小学一直秉持“儿童发现”教育的办学理念,主动发现儿童的兴趣、基础、学习特质及规律,以儿童成长为中心,以儿童素养提升为重点,通过场景创设、任务驱动、个性化指导等启发儿童体验发现、学会发现,成为自主学习的发现者、探究者,促进儿童主动学习、个性协调发展。学校对发现场景、发现工具、发现项目、发现课堂等各方面进行缜密而又科学的系统化设计。一件工具,一组项目,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室到校园,从校内走向社会,切实保证“儿童发现”的顺利开展。
(一)发现场景的设计
“儿童发现”教育本质上是一次实践上的认知学习过程。儿童在特定的环境、场景、氛围和情境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发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最终获得对事物的无限接近真理的理性认识。这种发现教育学习过程绝不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过程,也不是从逻辑到逻辑的推理过程,它是客观的求实的实践过程。它需要真实或无限接近真实的场景设计。
青云巷小学从资源的支持、氛围的营造、情境的创设等多方面进行儿童发现场景的设计,在现有“石头书时光隧道”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儿童发现式学习特色环境——物型文化建设中心。中心由活化环境、持续互动、创意物化、共享交流四部分组成,具体表现为“六个一”行动,即:一个创客中心、一面主题墙、一个发展共同体、一个网上化石馆、一批化石二维码身份标识和一组活化环境。
物型文化建设中心为青云巷小学学生成为“小小发现家”提供了学习知识、实践理论、互动交流、成果分享等可持续互动发现的平台,让青云巷小学儿童发现有了坚实的硬件支持。青云巷小学学生既可穿梭在石头书恐龙化石隧道(物化环境),感受侏罗纪,体验与恐龙为邻,又可在主题墙上呈现学生的发现学习史。发现学习历程中的手稿、作品、研究成果上墙,并且做到随主题易更换,让儿童发现的足迹可寻可见。除了实物资源,学校儿童发现学习创客中心里的数字绘画、全息投影、3D打印、VR、数字与虚拟电视台、体感互动空间、物联网技术等为儿童发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学校还建设线上学习资源——网上化石馆,为展示区的化石设置二维码,通过扫码实现学习空间延伸,让古生物资源和多学科整合的发现学习资源形成平面和多维统一的新媒体互动学习空间。
(二)发现工具的研制
“脚手架”,指教师帮助学生执行任务时提供的支持。它是布鲁纳和伍德在“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我们更倾向于以学习者为中心,提供支持性“脚手架”。实践中,我们根据儿童当前能力和兴趣提供满足儿童发现需求的“脚手架”[3]。这样的设计与搭建,在教学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青云巷小學在“儿童发现”教育中,设计并开发了具象载体“脚手架”——“袋袋本”(能揣进口袋,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袋袋本”培养了学生在“学会发现”和“实践创新”“勇于探究”等方面的关键能力。“袋袋本”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个性化发现的简约文本记忆,“袋袋本”将每一课分为“我发现、我想问、我探究、我评价”四个板块。板块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就教学系统本身而言,“袋袋本”是推进学生差异化学习的有效载体,体现了儿童发现的特征,即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袋袋本”将青云巷小学儿童发现理念做法制度化、常态化、充分化,真正推进了学生的差异化学习,撬动了学校教学的变革。“袋袋本”的使用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走向主动的学习,他们自主先学、自主定标、自主建构、自主分享。作为发现工具,“袋袋本”见证着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增长,见证着教师整合目标,课堂调控水平的提升。
(三)发现项目的实施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构建一个环境,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在此环境里解决一个开放式问题的经历来学习。项目式教学和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非常不同,项目式学习通常是在一个学习小组中进行,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来实现的。教师通过支持、建议和指导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发现项目的设计。青云巷小学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等特征,生发了“课本中的发现”“校园中的发现”“社会中的发现”“自然中的发现”4大类共12个任务群。每学期拿出一周的课时安排,全校人人参与小课题研究。这些主题任务,打破学科壁垒,全学科推进,每一名教师都充当着“学习教练”的角色,带领学生走进一个个未知的探索世界。
如在“来自寒武纪的精灵”主题学习中,什么是寒武纪?寒武纪离我们有多久远?寒武纪到底是什么样的?学校化石壁、化石馆里的化石仿佛对学生们发出了穿越时空的邀约,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去寒武纪探个究竟!学生创作的“四格漫画”和“定格动画”天马行空,充满想象与创意。三叶虫为什么长成这样?鹦鹉螺外壳有着怎样的秘密?学生们用绘画、PPT、探究小论文、英文小报等形式展现了他们的发现成果。
发现项目让儿童的体验更加立体、更加活化。创设了一个集聚丰富资源的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学习情境,突破了传统学习空间的单一性,为儿童以提问、设计、探究、实践、反思为“引爆点”的跨领域、整合性、体验式的发现学习提供了最好的支持。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觸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提升了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四)发现课堂的探索
儿童发现教育的理念是要以生为本,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转为学生主动去发现学习。发现对教师而言是教法,对学生而言是学法,它更注重学习的中间过程。发现式的教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教师精心预设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中,通过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去发现新知。发现式的学主张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4]。这种发现理念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并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简而言之,儿童发现教育主张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力图实现让每一个儿童的发现式学习真正发生。为此,青云巷小学研究开发出了课堂教学的“五步规程”和“双十关键点”。“五步规程”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课堂结构,包括尝试学习、目标呈现、多元互动、主题探究、自我评价。“双十关键点”将学和教的过程及结果评价推进到了可操作的层面,更便于实践的普遍开展和评价,包括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两大板块。学生自主学习的十个关键点包括:主动运用“袋袋本”进行尝试学习,主动展示尝试学习的结果,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理解老师讲的内容,明确在小组学习中的任务,在小组学习中注意倾听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课堂练习中能独立思考,在学习中注意发现和纠正错误,在学习中努力给同伴以支持和鼓励,在“袋袋本”上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和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十个关键点包括:学生们进行尝试学习了吗?学生们用“袋袋本”尝试学习的结果得到展示了吗?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调整了吗?学生们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时间了吗?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有个别关照吗?小组合作时,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吗?小组合作时,学生们懂得分工合作吗?组际互动中,学生们善于追问吗?有检测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措施吗?学生们的努力获得了评价和激励吗?基于“五步规程”和“双十关键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发现课堂的探索。
1.学习情境的创设
研究问题情境贯穿课堂,“发现引学”“问题导学”,以问题为主线,真正让教师、学生成为问题发现、生成、解决的主体。重视学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似能胜任又不能胜任的状态。因为由这种状态构成的问题情境能将学生的思考不断引向深入,最终达成教的问题与学的问题的统一、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的统一、一般问题与关键问题的统一。
2.学习差异的关照
儿童的发现一定是个性化的,呈现着差异。“个别化关照”应该对学与教的过程进行全覆盖,可以体现在:目标设计中的个别化关照、多元互动中的个别化关照、作业辅导中的个别化关照和评价激励中的个别化关照。在“探秘恐龙”中,对学生的阶段性评价,依据学生的个性化的作品来完成。例如:一份不同恐龙形态的美术作品,一个模拟恐龙踏步的“节拍创编”音乐片段,一份对食草或食肉恐龙牙齿的研究报告等。
3.探究学习的落实
通过物化载体“袋袋本”(儿童自主学习的发现本),让儿童敏锐地捕捉身边的每一个疑惑,教师为儿童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让儿童在任务驱动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经历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三叶虫为什么长成这样?鹦鹉螺外壳有着怎样的秘密?儿童用绘画、PPT、探究小论文、英文小报等形式展现了他们的发现成果。
4.“袋袋本”策略的运用
“袋袋本”也成了教师教育现场的发现簿,催生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翻转,即:教学思维之变、教学内涵之变、师生关系形态之变。学教翻转,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发现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让每一个学生自信地展示成果,让每一个学生热情地合作碰撞。
5.发现式学习的评价
儿童发现式学习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定性评价,而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自我评价自己解决了几个问题。二是产生了几个新问题。三是学会新旧知识联系了吗?得到新的结构了吗?(针对高年级学生,鼓励他们将前后知识进行连接与对比,从而整理出一个结构框架。)四是有无新发现。
青云巷小学在儿童发现教育的道路上,从发现思想的孕育到教育理念的明朗化,从理论探讨到硬件支持,学校的儿童发现教育之路有了一定的系统化建构。经过二十多年持之以恒的实践探索,学校实现了教学的人本化,儿童的学习力得以培养。儿童通过发现式学习的主题探究,不仅感受到了发现的快乐,而且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认知意义、情感价值的建构。儿童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学习方法得到了改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儿童发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检验。
参考文献:
[1]徐金海,任志瑜.发现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4):3.
[2]张利波,马建军.指向信息意识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以Photoshop教学内容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17):44.
[3]高文,等.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5-156.
[4]冯蕾.发现课堂 发现精彩[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7):23.
责任编辑:石萍
收稿日期:2023-07-10
作者简介:刘敏,南京市青云巷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石媛媛,南京市青云巷小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