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书勤,马智慧,叶晓燕
南平同道仁爱医院妇产科,福建南平 353000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妊娠中晚期,胰岛素敏感度下降,机体糖代谢会随之出现异常,为了维持糖代谢的异常,胰岛素含量也要随之增加[1]。部分孕妇胰岛素分泌较少,妊娠期代偿无法正常进行,血糖便会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加重或患上妊娠期糖尿病[2]。对于妊娠期糖尿病,临床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否则将会引发早产、巨大儿等不良结局,严重情况下甚至可危及母婴生命安全[3]。胰岛素因其高安全性而成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但单用胰岛素存在成本高、用量过高易引发低血糖等问题,且部分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其降糖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临床需要联用安全且疗效显著的降糖药来提高降糖效果,进而改善不良结局[4]。本文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在南平同道仁爱医院接受治疗的6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试评价二甲双胍的疗效与安全性并分析对患者血糖、胰岛素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治疗的6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入院顺序,将先入院的3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后入院的3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照组年龄26~40岁,平均(33.37±1.83)岁;孕周31~41周,平均(36.73±2.11)周。研究组年龄25~41岁,平均(33.64±1.56)岁;孕周32~40周,平均(36.59±2.53)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与《2021年妊娠期糖尿病相关诊疗指南解读》[5]中妊娠期糖尿病的判断标准一致:妊娠第24~26周糖尿病筛查显示空腹血糖值≥5.3 mmol/L、餐后1 h血糖值≥10 mmol/L、餐后2 h血糖≥8.5 mmol/L;均处于妊娠期间;用药前后均未摄入影响血糖水平的食物;对二甲双胍、胰岛素等药物无过敏史;未采取其他降糖治疗;资料全面。
排除标准:患有恶性肿瘤;患有血液病变、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对研究结果存在干扰性;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肝、肾功能异常;精神病患者;依从性较差。
对照组使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诺和灵30R)(国药准字J20100088;规格:每支3 mL∶300 U):早餐和晚餐前30 min分别皮下注射1次,初始剂量为0.3 U/kg,比例为2∶1。后续可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进行相应调整,直至患者血糖恢复至理想水平,继续维持该用量,直至胎儿娩出。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盐酸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H11021518;规格:500 mg/片):餐后口服,3次/d,1片/次,直至胎儿娩出。
对比两组的不良妊娠结局(早产、产后出血、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血糖指标和胰岛素功能指数。采集患者5 mL空腹外周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值、同型半胱氨酸,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胱抑素C、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素分泌指数[6]。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结局发生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指标比较()
注:*为同组内干预前后的数值对比。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5)t值P值干预后(5.09±0.37)*(6.48±0.71)*9.651<0.001餐后2 h血糖(mmol/L)干预前11.65±1.52 11.51±1.73 0.344 0.732干预后(6.58±0.51)*(8.01±1.09)*6.589<0.001糖化血红蛋白(%)干预前7.91±1.07 7.95±1.09 0.149 0.882干预后(6.07±0.41)*(6.89±0.75)*5.340<0.001空腹血糖(mmol/L)干预前9.45±1.02 9.52±1.13 0.260 0.795
干预前,两组的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比对照组低,胰岛素分泌指数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胰岛素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胰岛素功能指标比较()
注:*为同组内干预前后的数值对比。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5)t值P值干预后(2.85±0.24)*(4.25±0.77)*9.559<0.001胰岛素分泌指数干预前5.87±0.79 5.84±0.72 0.160 0.873干预后(10.59±2.24)*(8.16±1.56)*5.131<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干预前5.07±1.39 5.11±1.41 0.115 0.909
干预前,两组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比较()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比较()
注:*为同组内干预前后的数值对比。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5)t值P值干预后(7.91±1.22)*(10.23±2.01)*5.508<0.001胱抑素C(mg/L)干预前1.45±0.42 1.57±0.48 1.064 0.291干预后(0.56±0.13)*(0.91±0.23)*7.380<0.001同型半胱氨酸(μmol/L)干预前15.79±4.91 15.83±4.87 0.033 0.974
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0。
进入妊娠期后,孕产妇胎盘激素加量分泌,体质量升高,使得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糖耐量出现异常。机体为了确保血糖水平的正常,会对胰岛素产生极大的需求,一旦孕妇胰岛β细胞受损,便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进而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7]。妊娠期糖尿病会影响孕产妇的心血管系统,使血液流变学等多个方面出现异常,临床需要及时进行合理干预,否则血糖持续升高,会使孕产妇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显著升高[8]。
对于妊娠期糖尿病,临床主要是通过胰岛素进行治疗,其因不经胎盘而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以不影响胎儿、有效降糖为前提,胰岛素可谓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选择[9]。但需要注意的是,胰岛素虽然可以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率与利用率,使机体中糖原分解过程被阻断,从而达到降糖目的,但单用胰岛素无法在所有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产妇中取得理想效果,一方面是胰岛素价格较高,会给孕产妇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治疗依从性得不到保证;一方面胰岛素对用量要求较为严格,若用量不足容易出现降糖效果欠佳的情况,若用量过大又容易导致血糖过低;此外,一些人对胰岛素存在抵抗性,单用胰岛素容易出现降糖效果不理想的问题[10-12]。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降糖效果,临床需要为患者联用一种既能有效降糖,又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对胎儿造成伤害的降糖药,而二甲双胍正是较好的选择,其可以减少肝糖的生成,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摄取率与利用率,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将其与胰岛素联用可以协同发挥出更强的降糖效果,弥补单用胰岛素存在的不足[13-14]。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的不良结局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34.29%),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胰岛素分泌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正是因为在胰岛素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可以对妊娠期糖尿病产生非常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外,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均可用于判断妊娠结局,其中胱抑素C的高低和机体炎症水平有密切联系,其水平升高会导致机体炎症反应加重,增加对血管的损害,同时其还会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分解酶产生抑制作用,使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若是同型半胱氨酸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便会导致产妇排尿增加。叶酸及维生素B流食,从而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升高,最终引发不良结局[15-17]。而从结果可知,研究组的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低于对照组(P<0.05),侧面反映二甲双胍与胰岛素的联用可以直接降低血糖,间接改善产妇妊娠结局。对比舒伟群[18]研究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的不良结局发生率,干预后的观察组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文趋势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应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联用胰岛素和二甲双胍,以更加安全、有效地控制血糖,提高胰岛素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不良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