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云,倪芳
泰州市姜堰区溱潼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泰州 225500
2型糖尿病属于高发慢性病之一,主要病因为生活方式、遗传及种族等。患者体征包括高血糖以及胰岛素抵抗等,临床症状多为频渴、频尿、多食以及体质量减轻等[1-2]。长时间血糖升高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对患者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在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较为常用,然而由于给药方式存在差异性,会对临床疗效造成影响[4]。在临床中,胰岛素皮下注射较为常用,有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然而由于该方法与机体分泌胰岛素规律吻合度相对较差,导致血糖波动较大,不利于整体血糖的稳定[5]。近年来,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有着日益广泛的应用范围,有助于确保全天血糖水平的稳定,从而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为研究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4月泰州市姜堰区溱潼人民医院初治的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初治的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硬币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5~79岁,平均(56.15±2.67)岁;病程1~6个月,平均(3.04±0.72)个月。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36~80岁,平均(56.09±2.81)岁;病程1~7个月,平均(2.98±0.73)个月。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6],且为初次治疗;患者认知和精神无异常,可正常配合研究;患者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患者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患者存在严重感染;患者入组前已经存在并发症。
给予全部患者健康宣教,为其制订饮食、运动方面的计划。
对照组实施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选取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S20217012;规格:3 mL:300 U×支)。用药方法为皮下注射,初始总剂量控制在0.4~0.6 U/(kg·d),分2~3次于餐后进行使用。
研究组选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采取皮下注射,运用电脑以及储药器对胰岛素泵实施控制,在皮下进行注射针头的埋入,对于外接泵采取输液管,将剂量控制在0.3~0.5 U/(kg·d),将基础剂量控制在50%~60%,其余于三餐前实施注射。
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周期均为2周。
①对比两组血糖水平:主要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②对比两组β细胞功能,包括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以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β, HOMA-β)。
③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对血糖达标时间以及胰岛素用量进行记录。
④对比两组并发症:对患者出现肾脏、眼部、心血管等方面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和研究。
选取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其表示和检验方法分别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研究组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组别研究组(n=38)对照组(n=38)t值P值空腹血糖(mmol/L)治疗前8.29±1.06 8.33±1.09 0.162 0.872治疗后5.42±0.39 6.22±0.46 8.177<0.001餐后2 h血糖(mmol/L)治疗前10.56±1.33 10.61±1.37 0.161 0.872治疗后7.20±0.42 8.11±0.46 9.006<0.001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8.31±1.08 8.39±1.10 0.320 0.750治疗后5.33±0.46 6.20±0.51 7.809<0.001
治疗后,研究组β细胞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β细胞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患者β细胞功能比较()
组别研究组(n=38)对照组(n=38)t值P值HOMA-IR治疗前5.47±1.10 5.50±1.08 0.120 0.905治疗后2.21±0.64 2.56±0.68 2.310 0.024 HOMA-β治疗前3.84±1.01 3.73±1.05 0.465 0.643治疗后8.45±1.73 5.39±1.26 8.814<0.001
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组别研究组(n=38)对照组(n=38)t值P值血糖达标时间(d)1.36±0.35 2.70±0.52 13.178<0.001胰岛素用量(U)28.05±1.19 36.94±2.36 20.734<0.001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对照组21.05%(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6,P=0.042)。
2型糖尿病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典型症状即“三少一多”,含有烦渴、多尿症、多食症以及体质量下降,也可能会出现视物模糊、反复阴道炎以及皮肤瘙痒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7]。对于糖尿病进展控制而言,糖尿病初期至关重要,故应为初治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整体健康水平[8-9]。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较为常用,通过皮下注射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值,提高患者β细胞功能[10-12]。然而,皮下注射不利于保障患者依从性,还会提高低血糖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导致整体疗效不理想[13-14]。现阶段,胰岛素泵在临床中被广泛运用,通过持续输注能够对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模拟,和机体生理过程相符,可以确保患者血糖处于稳定范围内[15-16]。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5.42±0.39)mmol/L、(7.20±0.42)mmol/L、(5.33±0.46)%,优于对照组的(6.22±0.46)mmol/L、(8.11±0.46)mmol/L、(6.20±0.51)%(P<0.05);治疗后研究组HOMA-IR、HOMA-β分别为(2.21±0.64)、(8.45±1.73),优于对照组的(2.56±0.68)、(5.39±1.26)(P<0.05);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为(1.36±0.35)d、(28.05±1.19)U,优于对照组的(2.70±0.52)d、(36.94±2.36)U(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P<0.05)。意味着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稳定血糖水平、提高β细胞功能、优化临床指标以及减少并发症方面存在鲜明的优势,为患者健康安全提供有力保障[17]。究其原因,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存在鲜明的降糖效果,并且降糖稳定,不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有利于减少低血糖情况发生,为治疗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18]。此外,该治疗方案具有操作便捷的优势,能够降低多次皮下注射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有利于提高配合度,从而将胰岛素的治疗作用有效发挥出来。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够迅速缓解高糖毒性,对β细胞功能进行有效保护,还能够对糖代谢过程进行科学调节,缓解氧化应激反应,促使胰岛素抵抗程度的下降,有助于提高血糖达标效率,对于胰岛素用量的降低也有着积极影响[19-20]。在刘秀娟[21]的研究中,给予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胰岛素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照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6.75±0.36)mmol/L、(8.01±0.35)mmol/L、(6.19±1.18)%,观察组为(6.25±0.35)mmol/L、(7.56±0.43)mmol/L、(5.47±1.22)%,观察组较为良好(P<0.05);研究组治疗后HOMA-IR、HOMA-β分别(2.16±6.02)、(8.87±1.13),优于对照组的(2.37±5.86)、(5.28±1.01)(P<0.05);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用量为(1.43±0.42)d、(29.24±1.33)U,优于对照组的(2.53±0.62)d、(35.67±2.24)U(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6%、21.05%,对照组较高(P<0.05),说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不但有助于改善血糖水平,提高β细胞功能,还可以优化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