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华
杨凤华
2023 年3 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江苏要继续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协调是其内生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江苏应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时代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努力在发展中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决定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打造更加畅通开放、面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区域经济布局。
打造更加畅通开放的区域经济布局。新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首先体现为畅通性。因此,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把畅通作为基础性条件,以更畅通、更协调、更平衡的区域经济布局,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江苏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江苏区域经济的畅通性极大增强,但全省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畅达程度仍有待提升。为此,江苏需要深入谋划适应经济更加畅通开放要求的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协作关系,更有效地实现资源和要素在全省畅通运行,更高水平促进江苏区域经济畅通、开放地融入国民经济体系和全球经济体系。
打造面向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时代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努力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制度创新等各方面条件支撑,协调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理念和路径选择。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缩小人民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江苏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需要契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激发城乡和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持续促进江苏城乡区域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协调发展迈进。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经济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年来,江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江苏底色愈加鲜明和可观可感,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仍任重道远。江苏要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必须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切实落实好生态保护、经济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使生态功能区得到更好保护,区域经济社会实现集约发展,在全国示范引领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
打造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区域经济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要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在当前危及安全的各类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形势下,江苏构建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布局,需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战略眼光,在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牢牢守住国土空间安全底线,稳固提升农产品主产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生态功能区在保障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战略功能,与经济发展优势地区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促进不同战略功能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协同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推动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高站位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一是更加主动融入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 科创走廊、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加快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推动沿海港口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协同推进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高水平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盐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强化省际毗邻地区深度合作,合力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推动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打造更为方便快捷的通勤圈、旅游圈、经济圈、信息圈,有效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在长三角区域内畅通运行。
二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切实扛起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牢牢把握长江经济带“五新”“三主”新定位新要求,以推进绿色发展和推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新布局,全面替代“化工围江”以及行政区经济“割据长江”的传统布局,着力打造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民生长江、安全长江,着力构建生态廊道、经济廊道、科创廊道、交通廊道,着力做好全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工作,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广范围内畅通流动和高效配置,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江苏作为、做出江苏贡献。
三是以制度型开放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等载体建设,支持徐州与连云港联合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完善中欧班列沿线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对标高标准经贸协议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南京江北新区,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深化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中以常州创新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推进各类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集聚更多高端资源、高端要素,把江苏建设成为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强引力场”。
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一是大力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南京中心城市首位度,增强苏锡常都市圈国际竞争力,以过江通道为枢纽加快推进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跨江融合发展,促进江苏中轴崛起。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共建,积极探索苏南、苏北优势互补、共同富裕的空间实现形式。
二是积极拓展沿海经济带发展空间。深入实施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发挥海洋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南通跨江融合、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战略枢纽,支持盐城加快建设以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积极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着力增强淮安、宿迁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能力,支持宿迁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
四是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以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为契机,推动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全面振兴和转型,加快构建以徐州为中心的区域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高端产业等规划布局,大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以中心城市带动多省接壤相对落后地区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示范。
高品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江苏区域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持续发挥好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筑牢江苏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提升江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
城市化地区要健全城市路网系统,建设城市生态系统和排水系统,加强城中村、棚户区等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和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着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低碳城市,提升城市数字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城镇绿化美化建设和风貌容貌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农产品主产区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守得住粮食安全,留得住青山绿水。
生态功能区要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努力实现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确保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推动生态功能区人口逐步有序向城市化地区转移并定居落户。
高层次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和配套政策体系,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融入城镇能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完善都市圈城市群空间布局,以长三角生态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等为依托,构建江苏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县城支柱产业、社会治理数字化改造,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增强县城发展能级。支持苏南地区县城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公共服务高端化发展,打造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集聚高地,走在区域现代化建设前列。推进苏北苏中地区县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域特色经济,以及农村二、三产业在县城集聚发展。坚持分类引导、差别发展、择优培育,优化小城镇空间,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力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一是加快推进改革先行探索,创新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更大力度支持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二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开展农村宅基地试点县改革,抓好农村承包地延包试点,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三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支持重大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设,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四是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