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克强 卢义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南京市江宁区在践行城乡融合、推动县域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以“城”与“乡”的良性互动实现互融互促,在乡村振兴上“兴产业”,在公共服务上“惠民生”,在城市空间上“提品质”,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可评价的城乡相融共富实践经验。
产业兴旺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基础,也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全体共同富裕的紧迫任务。江宁区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从农旅融合、农业“四化”、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治”融合等四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富民强村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发展之路。
农旅融合: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上,江宁区采用“旅游+”融合模式,打造集“住茶园、品茶饮、购茶产、赏茶景、体验茶俗”于一体的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有效促进了生态优先与农民富裕的和谐发展。牢牢把握“两山”理念,立足土地空间和绿色蔬菜农业特色,通过生态治水、生态景观建设和生态菜园建设,显著提升了美丽乡村的“颜值担当”。依托乡村本色和古风底蕴,辅之以新建“龙出没”乐园,培育佘村“厨娘”和打造古风民宿群,实现“旅游势能”对“经济引擎”的带动效应,既解决了村民就业增收难题,也保证了经济发展成果全员共享。
农业“四化”:筑牢产业发展“聚宝盆”。农业“四化”即产业化、品牌化、智慧化和现代化。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按照菜园、果园、庭园“三园共建、三产联动”思路,以农地股份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主体,以“互联网+”有机瓜果蔬菜为业态,打通现代农业“接二连三”产业链条。同时,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带动,实行种植订单生产,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在农业品牌化方面,通过提升产品包装,实现统一包装和挂牌精装,并利用“善田江宁”“金陵味稻”等品牌农产品营销共享平台,打造“土桥大米”农产品品牌。通过丰富科技文化内涵和提升西瓜产业水平,配合“横溪西瓜节”的连续举办,树立了“横溪西瓜”品牌形象。在农业智慧化方面,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实现水稻育种和培植的智慧化转型。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搭建科技先进、特色明显、产业高效和绿色生态的水稻种植体系,并通过将水稻产业和鸭业相结合形成“稻鸭共作”模式,实现了“一田两用、一地双收、稻鸭兼作”。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夯实农村共同富裕根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事关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基础,通过改革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对集体收益进行分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让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红利和夯实共同富裕根基的重要路径。换言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口,可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1984 年开始,从“自己搭台唱戏”,到“搭台请外地能人唱戏”,再从“搭台请外商唱戏”,到“依托城市抓三产”,章村社区用近40年的时间,取得村集体固定资产8 亿元、经营性收入6100 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万元的重大成就。进入新世纪后,章村社区又及时提出社区经济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楼宇经济。同时,通过调整工业园业态,加快“退二进三”工作力度,推进工业园区“腾笼换凤”,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速增质。
产“治”融合:建设有温度、有力量的乡村联合体。推动产业和社区治理融合发展,对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让产业“涌入”社区,以社区“善治”反哺产业,在二者相得益彰的过程中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与社会治理高效。近年来,江宁区充分发挥“茶乡浓情”党建引领作用,探索出以党建领航的精细化治理体系、以产业续航的特色化发展体系、以资源护航的多元化支撑体系、以心灵远航的长效化价值体系等基层治理“四航”体系,努力建成一个有温度、有力量的乡村联合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江宁区始终牢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把为人民谋幸福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瞄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统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真正实现“医”有所便,“老”有所护,“食”有所安,“教”有所进,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医”有所便:打造便民“15分钟医疗服务圈”。打造“15 分钟医疗服务圈”是实现医疗资源下沉和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江宁区通过打造更加便捷、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圈,真正打通群众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江宁区以为民服务中心为基础,基本实现医保服务“15 分钟到达、15 分钟流转、15 分钟办理”。服务大厅内设有填单区和母婴室等,配备血压仪、轮椅、AED 机、医保相关的自助服务机等设备。江宁区还通过一系列软硬件改革,实现全区医疗服务量质齐升,构建更加合理的“一五十百”医疗布局。
“老”有所护:构建“小江家护”居家上门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不打烊”,上门服务暖人心。江宁区积极打造区域居家养老平台,调动全区域社会资源,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依托区“互联网+养老院”,将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等群体的服务需求打包招标。采用基础服务和个人定制服务套餐相结合的方式,推出“小江家护”上门照护品牌。政府每年投入3000 万元购买服务,201 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分别为全区老人提供中心活动和上门服务,并通过人群分类,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和丧失不同机能的对象,提供家庭保洁及理发修甲等42 个基础服务包。
“食”有所安:稳定农副产品市场供应与管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江宁区通过“菜篮子”工程,稳定农副产品市场供应与管理,为实现百姓“食”有所安提供了样板。一是市场保供到位。构建实物储备、在田储备、委托应急调运的蔬菜保供机制。二是市场管理“智能”。以数智化赋能管理精细化,加快构建集人员管控、数字监控、应急指挥于一体的“数智化众彩驾驶舱”。三是安全监管到位。建成信息发布、IC 卡结算、客服中心、电子监控与指挥调度五大平台和农产品实验室,实现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四是价格调控有效。引进全国蔬果主要产区农产品,推进规模经营,既稳定供应,又让市民得实惠。
“教”有所进:打造教育现代化的“江宁样本”。提供更有质量保证、更加普及普惠的教育公共服务,是兜牢人民教育需求底线的重要举措。江宁区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锚定现代化教育建设目标,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积极打造现代化教育的“江宁样本”。首先,践行立德树人,以人为本。通过在重要节点对学生进行仪式激励,创新德育体系,做到全员参与,全程体验,全面进步。其次,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和规模化。通过选调区内优秀教师、引进区外名师以及招聘优秀研究生等渠道,壮大教师队伍,利用名特优教师资源构筑校本研修平台和“四维一体”教师发展机制。最后,实践课程活动化和活动课程化。通过将“减负”和“提质”相结合,构筑学习和发展“共赢圈”。同时,构建“情境、问题、活动、体验”四维素养课堂,促进课程与活动转化,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提升城市品质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一,既要外增“颜值”,又要内练“气质”,做到“内外兼修”,让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加幸福美好。江宁区以塑新特色街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以擦亮文化品牌厚植城市文化底蕴,以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谱写城市活力新篇,这些无不传递着民生至上的温度,体现着品质优先的态度。
塑新特色街区:提升江宁空间品质。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最能为城市带来活力的空间。江宁区扣住民生“根”,塑造文化“魂”,提升品位“神”,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魅力可品味”,建成一批品质型“城市客厅”、活力型“美丽街巷”。在打造现代时尚的品质型“城市客厅”方面,江宁区建成百家湖、杨家圩、东山、九龙湖四大“城市客厅”,结合公园布局建设“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服务功能和环境品质。如百家湖1912 街区充分利用周边自然景观整体打造,提出“湖+湾+街”的休闲文化内涵,通过特色化改造,提升建筑品质和商业氛围,激活了街区热度,成为集多业态为一体,全客层广业态、多功能的国际化智慧型特色街区。在建成观景慢行的活力型“美丽街巷”方面,江宁区重点实施重要道路环境综合整治,通过特色活力街巷升级改造,打造南京美丽街道示范项目,体现江宁特色与魅力,建成了以湖滨路街区为典型代表的活力型“美丽街巷”,将其从静谧低调的居民区小路逐渐发展成为重点打造的商业街区,充分释放区域优势,成就特色品牌街区。
擦亮文化品牌:厚植江宁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质,需要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用文化涵养城市气质,彰显城市品格。江宁区以培育“开放包容、创新创意、现代时尚、文明向上”的文化特质为依托,擦亮文化服务品牌,构筑高品质“文化家园”。一方面,以“江宁·共读”计划建设“学习型社会”。面向全区党员干部,共读时政理论、科技创新、社会建设、数字城市、国企改革等书目,通过“线上直播领读、线下分享交流”,营造“在全区来一个大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中央和省市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江宁·共读”计划已然成为大力推进全民阅读的“新撬杆”、有效提升干部素质的“助力器”、高效落实重点工作的“压舱石”。另一方面,以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涵养“江宁气质”。精心组织策划第22 届“江宁之春”群众文化活动,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千场以上,以“悦读江宁”为品牌,引领开展系列子品牌活动331 场。通过深入挖掘江宁文化资源,打造江宁特色文化品牌,有力推动江宁区优秀传统文化提振,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文化空间载体提档。
融合产城人文:谱写江宁活力新篇。特色小镇作为质量经济与品质生活的重要起点以及城乡联动的重要纽带,已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和魅力的重要增长极。江宁区紧抓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的契机,按照“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总体目标,将南京未来科技城精心打造成南京未来网络小镇,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作为产城人文融合的典型,南京未来网络小镇通过特色产业打造、“三生”融合优化、以人为本制定政策机制等方式,差异化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建设。一是借助区域内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和南京“无线谷”核心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优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聚焦点,瞄准网络通信、智能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通过坚持科创优先、拓展国际国内科创合作空间、高水平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等方式,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智慧”的特色产业基地。二是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城市规划以及生态规划等体系,建成产业空间承载力强、生态环境品质优、功能配套设施全、交通智慧化程度高的特色小镇核心区。三是积极探索特色小镇体制机制与管理运营模式创新,通过制定深化人才政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小镇决策咨询机制,高效能激发小镇发展活力。通过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南京未来网络小镇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及发展模式,建成省市领先的科创人才园区,打造网络通信、智能制造等未来产业新高地,走出科创引领产业新路径。目前,小镇已入选全国特色小镇50 强及江苏省、南京市两级特色优秀小镇,成为“第二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被定为“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永久会址,走在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前列,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