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雄勇
南社是20 世纪初以民主革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为中坚,以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为共同政治基础,以振起国魂、弘扬国粹为主导文化思想,同时注意吸收西方先进思潮的全国性革命文化团体,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1909年11 月13 日,南社成立于苏州,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柳亚子、高旭、陈去病是主要发起人。南社1909 年成立,1923 年解体。此后相继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包括南社、新南社、南社纪念会,以及南社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如越社、辽社、广南社、淮南社、南社湘集等,不仅时间跨度大,且涵盖分支机构,鼎盛之时社友总数达1700 余人。因此,南社历来有“四最”之誉,即在近代史上爱国知识分子最集中,成员文化知识水平最高,社会职业面最广,社团参加人数最多。
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劫难的危急关头,南社的成立和崛起,标志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思想上、文化上的觉醒,集一时之选,山鸣谷应,名流荟萃,人才济济。南社社员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节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展与创建做出了贡献。大批南社社员与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领袖之间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情谊,生动记叙了百年南社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不懈斗争史,为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一
南社社员以民主革命启蒙思想宣传家、文学家、教育家为中坚,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的校长孔昭绶、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时的监督李根源、叶剑英在丙村三堡学堂时的老师李煮梦、张闻天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的校长李肇南等都是南社社员。他们苦情孤诣、热心办学,谱写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与南社同仁之间春风化雨般的师生情谊。
1913 年春,青年毛泽东为实现教育救国理想,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最初两年,对学校多而杂的课程及繁琐的校规甚为不满。孔昭绶到任校长后不久,毛泽东提出退学申请。孔昭绶问明原委后没有批准毛泽东的申请,但也没有严厉地批评他,只是希望他再观察、等待一段时间。孔昭绶在总结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东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管理办法,大胆革新,“采最新民本主义规定教育方针”,以“人格教育、国民教育、实用教育为实现救国强种惟一之教旨”,主张学习不局限于课堂,提倡学生向社会学习,将自由清新的空气带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孔昭绶广招人才,聘请一批思想进步、有真才实学的专门人才来校任教,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在不长的时间内气象日新。毛泽东逐渐打消退学的念头,一面认真读书,一面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孔昭绶对毛泽东很看重,充分肯定他主持的学友会工作,对他办工人夜校等社会活动给予支持。孔昭绶的改革举措中,有一项是组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生志愿军,“以激发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军事学术”。正是在这一活动中,孔昭绶真正发现了毛泽东的才干。1918 年春,南北军阀之间发生战争。孔昭绶校长授权毛泽东以学生志愿军为基础组织警备队,由毛泽东担任队长,保卫学校安全,使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毛泽东的胆识和才干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称赞。为了纪念这一件事,孔昭绶特命摄影留念,并在照片上题写:“戊午上期,该校教职员学生弦歌不辍,几不知有兵祸云。”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为他后来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6 年,毛泽东在陕北与美国记者爱德加·斯诺谈话时说:“我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生活中,发生的事很多,我的政治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在这里,我也获得了社会活动的最初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会见当年师友时多次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国外留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这是对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怀念与肯定,也是对老校长孔昭绶的怀念与肯定。
1909 年3 月,20 出头的朱德在步行70 多天后,终于从四川走到昆明,打算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将一腔热血化为报国本领。但当时讲武堂规定只招云南籍考生,成绩优异的朱德却因四川籍身份而落榜。这并没有影响朱德的决心,在9 月讲武堂的补招考试中,他以“云南临安府蒙自县”的假籍贯和优秀考试成绩顺利入学。但不久,朱德的四川口音在一众云南同学中被发现,校方几位领导主张依据规定开除他。作为讲武堂监督的李根源被千里而来的朱德的爱国热情感动,认为朱德很有前途,主张特殊录取,朱德终于留了下来。进入讲武堂后,血气方刚的朱德对当时教官训练、教育学生简单粗暴的方式提出异议,和教官产生矛盾。一次朱德外出回校时迟到,被教官发现后发生激烈争吵,教官执意要求李根源开除朱德。李根源劝导教官,讲武堂办学的目的就是培养朱德这种朝气蓬勃的有志青年,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人难以担当救国重任。经过李根源的细致工作,朱德再次保住学籍,教官与朱德也冰释前嫌。朱德后来回忆在讲武堂学习的这段岁月时曾说:“我是一心一意投入到讲武堂的学习和生活中,从来没有这样拼命过。因为我知道自此终于可以踏上了挽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朱德对李根源很感激,内心非常尊重他。在学校念书期间,李根源帮助朱德解决了很多问题,为他指引人生方向。此后,朱德离开讲武堂去德国求学,李根源亲自为他打点好一切,又亲自将他送出国。
叶剑英是中国共产党内一名文武兼备的领导人,他与南社社员李煮梦也有一段师生情。叶剑英在晚年曾回忆,1908 年,他11 岁时来到离雁洋10多里路的丙村三堡学堂住校读书,成为南粤名流、三堡学堂校长李煮梦的学生。李煮梦很欣赏叶剑英,经常亲加指点,使其诗文习作大有长进,两人之间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叶剑英在指挥粉碎“四人帮”期间,曾反复念着一首七绝:“浪写风怀浪赋诗,吟成尽作断肠辞。国愁家恨填胸臆,哪有闲情哭古人。”这首诗正是李煮梦的作品集句,前两句来自李煮梦的诗《无题》首联,后两句则来自其《过屈原祠有感》的尾联,表达了叶剑英面临严酷的政治形势,在那个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果断出手,挽救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时沉着和镇定的内心世界。叶剑英直到晚年还怀念这位启蒙老师,时常背诵李煮梦的诗“调高泣风雨,笔健走雷霆”“剑气纵横盘北斗,箫声凄咽拂南天”等佳句,用以激励自己。
二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20 世纪初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复杂时期。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个社会经历着变化的“阵痛”,无论是先驱者,还是保守者,都经受着思想变化的压力,各种思潮轮番上场,纷至沓来。经历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巨大冲击,各类人士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作用,或努力前行,化身时代之先驱,或抱残守缺,成为保守主义者。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推动传统中国社会更激烈地发生转型。南社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第一代近代型知识分子的形成和成长,他们创办报刊、赋诗作画、著书立说,鼓吹革命,宣传民众,拥护共和,势如潮涌。会员中有声誉很高的诗人、作家、戏剧家、书画金石家、教育家、音乐家、翻译家、收藏家、法学家和新闻出版界、宗教界、科技界等名流,尤其在数十家报刊中,其创办人、主持人、编辑和负责撰述重要文稿的南社社员,计有百数十人。
“弹筝把剑又今时,几复风流赖总持”。南社作为革命知识分子的群体,民主和自由是南社人很早就树立起来的追求目标。几乎所有南社人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抚育与熏陶,他们不仅吸纳中国古代圣贤的民为贵思想,而且广泛学习和推介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等外来新思想、新学识。早在1903 年,南社社员马君武即发表《唯物论二巨子之学说》《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两篇相关文章,宣传推广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论与社会主义的主张。1907 年,南社社员陆灵素创办《天义报》,次年该报刊出民鸣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部分译文,这是目前所见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最早中文译本。
1917 年,南社社员戴季陶从日本留学归国带回的《社会主义研究》杂志上,刊登着由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活动家幸德秋水和堺利彦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日文全译本。1919 年6 月,戴季陶在上海创办进步刊物《星期评论》周刊并任主编,准备将《共产党宣言》在《星期评论》上连载发表,时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主编的南社社员邵力子推荐了南社社友陈望道。陈望道早年留学日本,在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浓厚的兴趣。回国后应浙江一师经亨颐校长的邀请,做一师国文教员。陈望道与刘大白、夏丏尊、李次九等人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实施语文改革,鼓励学生创办各种进步刊物,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一师风潮”。“一师风潮”的实践,使陈望道认识到,一师语文改革虽然很少涉及制度,当局却已经把它视为洪水猛兽,甚至动用了军队,可见这个社会不改革是不行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也就在这次运动的启发下,决心回到分水塘村进修马克思主义,试译《共产党宣言》。”戴季陶向陈望道提供了载有《共产党宣言》日文全译本的《社会主义研究》杂志,陈独秀闻讯后,立即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出《共产党宣言》英文全译本,供陈望道对照翻译。为翻译《共产党宣言》,1920 年2月,陈望道回到浙江义乌老家,根据日文版,同时与英文版相互对照翻译《共产党宣言》。在一间柴屋里,陈望道克服工作条件的艰苦和翻译中的困难,“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功夫,才把彻底全文译了出来”。1920 年4 月下旬,陈望道带着译稿来到上海。1920 年8 月,由陈望道翻译并经陈独秀、李汉俊校对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陈望道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发起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劳工部长,陈望道又发起成立机器工会、纺织工会和邮电工会,先后参与创办工人夜校、平民女校和外国语学社,并任教员。他更是早期重要党刊《新青年》和《共产党》《劳动界》等刊物的编辑,这些工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陈望道出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为上海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921 年,李汉俊、李达与陈独秀、李大钊通信商议,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大钊、陈独秀委托李汉俊在上海寻找安全处所秘密商议大事。李汉俊与李达经过反复磋商,选定选中李汉俊兄长、南社成员、国民党元老李书城在上海的住宅李公馆为一大开会场所,一来考虑到李书城国民党元老的显赫声望,具有很好的掩护作用;二来这里地处市郊,周围环境比较僻静,利于会议安全进行。当时,李书城在老家湖北主持驱逐军阀王占元的运动。李汉俊在家人协助下,将李公馆一楼18 平方米的餐厅兼客厅布置成中共一大的秘密会场。7 月23 日晚,口音不同、衣着各异的一大代表怀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憧憬,陆续从后门走进李公馆。他们是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列席会议。他们围着餐桌坐在一起,酝酿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成立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会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首任农业部部长李书城时说:“你的公馆里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党的‘产床’啊!”
1936 年12 月到1937 年7 月,在苏州发生了举世瞩目的“七君子事件”。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章乃器等七人,誓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尖锐复杂的斗争。此次事件虽不是以南社名义组织,但文化界救国会中有很多讲气节的南社成员。蒋介石欲拉拢南社人物叶楚伧及陈布雷等人,诱降“七君子”,但遭到了拒绝。为此,宋庆龄亲自在苏州发起和参加“救国入狱运动”,与新南社社友何香凝、胡愈之、胡子婴等16 人联名呈文:如爱国有罪,自请入狱。在21 位著名辩护律师中,首席律师张志让是南社在1909 年虎丘成立时到会的19人之一。针对检察官指控的“因为你们给张学良的电报引起西安事变”问题,张志让要求法院传张学良到庭作证,检察官瞠目结舌。后来,在海内外爱国侨胞及国际人士的呼吁和声援中,“七君子”由南社元老李根源等出具保状后获释。
三
毛泽东与国民党元老、南社创始人之一的柳亚子因为共同的政治追求和难得的诗词情缘,结下30多年的革命友谊,书写了一段经久不衰的历史佳话。
1926 年,两人相识于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柳亚子作为颇具名望的南社爱国诗人,支持孙中山以俄为师,积极倡导革命,自称“李宁(列宁)私淑弟子”,公开宣布“醉心于马克思之学说,布尔萨维克之主义”。会议期间,毛泽东、柳亚子两人一见如故,在珠江茶楼上品茗叙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抛出旨在排斥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柳亚子和毛泽东坚决反对,两人形同并肩作战的战友,一致反对蒋介石分共夺权的阴谋。当“整理党务案”被通过时,柳亚子十分愤怒,拂袖而去,毛泽东愤而辞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一职,颇有共同进退之感。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公开通缉193 名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毛泽东和柳亚子均在其中。柳亚子因此逃亡日本,1928 年回到上海居住,始终关心共产党人的斗争。毛泽东在复何香凝的信中说:“看了柳亚子先生题画,如见其人,便时乞为致意。像这样有骨气的旧文人,可惜太少,得一二个拿句老话说叫做人中麟凤,只不知他现时的政治意见如何?”表达了自己与柳亚子握别后,虽十余年未见,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1940 年,柳亚子移居香港,与共产党人的接触更加密切,对毛泽东也更为关注。皖南事变发生后,柳亚子闻讯极为震怒,掀起声讨蒋介石的抗议运动,虽因激怒国民党而被开除党籍,但丝毫未损其志。1941 年11 月,柳亚子做七律寄给毛泽东,其中有云:“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追忆与毛泽东的革命情谊,大有共同革命之意。以后的几年中,柳亚子在文化界非常活跃,与共产党人的关系更加密切。1944 年,柳亚子飞抵重庆,在与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会晤中,更是说出“世界的光明在莫斯科,中国的光明在延安”的观点,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权的高度认可。柳亚子虽然是国民党左派元老,却坚决地站在共产党的一边。
1945 年8 月28 日,毛泽东飞抵重庆开始国共谈判。谈判期间,柳亚子与毛泽东面谈多次,交往愈深。8 月30 日,柳亚子来到中国共产党机关所在地曾家岩50 号与毛泽东会面,相谈甚欢,盛赞毛泽东不惧个人安危、毅然赴渝谈判的大勇。10 月2 日,毛泽东再次邀请柳亚子去八路军办事处清谈。毛泽东分析国共和谈局势,指出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柳亚子听后,很受触动,写下“与君一席肺腑语,胜我十年莹雪功”“心上温黁生感激,归来絮语告山妻”等诗句,表达了两人清谈对他的深刻影响。
柳亚子在频频向毛泽东赠诗的同时,也不断向毛泽东索求诗作。10 月7 日,毛泽东致信柳亚子,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毛泽东抄示柳亚子的这首词,便是1936 年2 月所作的《沁园春·雪》。10 月11 日,毛泽东结束谈判飞抵延安。两周后,《大公报》转载了毛泽东、柳亚子的词作,轰动山城,在“国统区”引起轩然大波,演化成国共两党一场剑拔弩张的宣传战。
国共谈判破裂后,内战随之爆发。柳亚子不断公开发表反内战、反独裁的言论,成为著名的民主斗士。1946 年底,他飞抵上海,以民盟中央委员的身份从事民主活动。1947 年10 月,又转移到香港,与国民党左派何香凝、李济深等人筹组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宣布脱离“蒋介石劫持下的反动中央”。1949年2 月,全国解放在即,毛泽东电邀柳亚子等文化人士北上共商开国大计。柳亚子接电后十分兴奋,在北上途中写道:“六十三龄万里程,前途真喜见光明。乘风破浪平生意,席卷南溟下北溟。”3 月18 日,柳亚子和其他民主人士到达北平,当日写下“今日新都惊喜萃,还疑梦里见光明”“扪心真喜见光明”等诗句,表达了对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喜悦之情。3 月25 日,毛泽东随中共中央迁到北平,柳亚子与一大批民主人士前往西郊机场迎接。此时的柳亚子与毛泽东已然是诗词唱和、以诗言志的朋友,他们彼此关心、彼此欣赏,他们心怀国事、共抗顽敌,他们如严师诤友,都在寻求救国之道,虽路径不类,却大道同行。
1949 年1 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国共产党召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为纪念南社成立40 周年,4 月16 日下午,由柳亚子等人发起、部分原南社和新南社社友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联合雅集”。周恩来、叶剑英、李立三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与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柳亚子当场赋诗三首,其一云:“革命翻身撼地天,中山堂畔启华筵。欣看北社张新帜,要为工农快擘笺。”此次北京中山公园的临时雅集,是南社、新南社、南社纪念会最后一次聚会。此后,南社社员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人民政协诞生和新中国成立的伟大事业。
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追慕“几复遗风”,到“以文学鼓吹革命”;从传统的民族大义,到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再到“归结到社会主义的实行”,南社自筹备之日起,就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广大南社社友进一步了解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战友。
在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过程中,许多南社、新南社社友参与了各民主党派的创建工作。1941 年3 月,沈钧儒在重庆参与创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 年9 月改称中国民主同盟,沈钧儒当选为中央常委。1945 年底,章乃器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并任中央常务委员。同年年底,马叙伦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1946 年1 月,张西曼任九三学社筹备组成员,5 月4 日当选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48 年1 月1 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柳亚子任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何香凝任中央常务委员。1948 年4 月30 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柳亚子、沈均儒、王绍鏊、郭沫若、黄炎培等人在当时严峻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下,冲破重重阻挠,克服种种困难,冒着层层风险,一起“向北方”,似涓泉归海、万水朝东,义无反顾地奔赴解放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南社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深刻揭示,在争取和平民主的大潮中,各民主党派、各界民主人士和全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不仅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重温这段历史,有利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往开来,勇毅前行,守正创新,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利于我们牢牢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发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我们要深刻理解发展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不断增进共识,真正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团结起来。要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坚持正确政绩观,推动党的统战事业行稳致远。要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善于把方针政策的原则性和对策举措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既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底线,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要把握好团结和斗争的关系,善于斗争,增强斗争本领,努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