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云峰 谢志平 李雯婷 陈明琪 葛杰 贾月辉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重要环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1]。课程思政是实施课程育人的路径,蕴含着不同的思政元素,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医学生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后备军,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2],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的本质要求。
流行病学课程既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骨干学科,被誉为“公共卫生之母”[3],其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院流行病学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特点,在《流行病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充分挖掘《流行病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合理设计思政点,更新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科学观、职业信念、法制意识、人文精神等思政点融入课程,实现课程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流行病学》课程开课专业为: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临床药学共4 个专业,讲授教材的第1~12章的内容,使用的教材是201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詹思延主编的第八版《流行病学》。在教学全过程中,课程思政教育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在课前,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修订教学大纲(增加思政目标)和建立思政案例库来进行准备。在课中,则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在课后,则通过教师的授课反思以及学生的反馈来评价思政改革的效果。这样的方式能够确保思政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在原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将思政教学目标写入教学大纲。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围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落实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逐章逐节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见表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思政教学,在每一个章节中最少提取2~3 个思政点。并根据教学反馈不断调整与补充,将思政素材整理成教学资源库。
表1 流行病学课程各章节思政元素与思政素材
除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外,还精心设计制作精美的教学幻灯片,将思政案例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插入其中,将契合教学内容并能体现思政元素的名人名言、诗句等作为每章教学幻灯片第一页。比如在制作第八章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教学内容的幻灯片时,引用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的幻灯片作为本章节教大学内容的开始,并在每张幻灯片的页脚处插入合适本章节的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词语“去伪存真”。在流行病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幻灯片处处体现中国元素,如在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教学幻灯片模板上体现节日相关素材,以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沁润心田,培养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
2.1 课程思政在课堂中的教学实践 以教材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为例,阐述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本章的教学目标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能力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熟悉传染病的发生过程与流行过程,掌握传染病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能力目标:主要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目标:以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指导,将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精神、法制意识,提升职业素养,以课程为载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课程育人。
课程导入是通过介绍国内外传染病的流行概况,以及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制成功抗疟药物—青蒿素的事例来实现的。屠呦呦从古文献《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发,研制出了青蒿素,挽救了世界上不计其数的疟疾患者的生命[4,5],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6]。这个事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和并引以为傲[7,8]。
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专业知识中渗透思政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讲授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角度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也会介绍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以及我国政府在新冠疫情中的积极应对和宝贵经验传授,展现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9]。此外,还会强调生态环境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倡导学生爱护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建设美丽中国。最后,会讲解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内容,强调依法行医和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2.2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改革 流行病学课程的理论课程采用大班讲授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大班授课按照每一章节教学设计,应用案例、文献、视频等形式将课程思政素材融入专业知识点讲授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相应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启发当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水到渠成地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同伴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三人结成同伴,对授课过程中讲到的流行病学专家、学者或流行病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查阅相关资料,以文档、微视频或幻灯片等多种形式上交作业。在同伴讨论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公共卫生学家们的奉献、爱岗敬业、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以及对科学研究不懈努力的精神。
就教师而言,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主要通过教学督导与教学设计相结合,评价思政的开展和落实情况,课程思政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收获,本课程主要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留言,以及课后师生交流、访谈等方式检验课程思政取得的成效。例如在讲述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中的临床试验内容时,学生在雨课堂上引用钟南山院士的讲话留言,“在中国没有办法进行新冠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因为中国没有那么多病人”,这段“凡尔赛”的发言体现了我国的强大,在抗疫中取得的巨大成效,还有留言写道:免费注射疫苗,彰显大国风采,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类似的留言还有很多,从侧面也反映了课程思政的效果。
4.1 优良的思政素材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 每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模板可以借鉴,但是每一门课程皆具有育人功能。良好的思政素材,既能够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又能取得良好育人效果。课程团队不断深挖细琢隐含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开发建立适合授课的专业以及未来就业方向的思政案例,并不断完善、充实课程思政素材库。以合适的教学方式将思政素材契合到教学内容中,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4.2 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 课堂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教学的第一负责人,如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每位教师的职责,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与思政教学能力[10],育人先育己。课程思政教学仍应以学生为中心,不应是教师单方向的输出,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采用多种的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教学效果。
《流行病学》课程从课前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再到课后教学评价,实现全课程育人。教师深入分析课程内容,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将立德树人作为授课的根本任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不辜负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殷切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