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洪阳 周杰 凌迎春 何挺 程祖胜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属于老年群体常见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而脑萎缩与AD患者疾病进展存在密切关系[2],临床认为精准识别脑萎缩有助于降低AD 发生风险[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临床常用影像学技术,对于评估AD患者脑干深部核团体积、海马解剖结构[4,5]及认知障碍进展为AD[6]有着独特优势。目前临床对于脑萎缩认知正常患者发生AD风险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次研究分析脑萎缩认知正常患者的MRI 特征,并对AD 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旨在为预防AD 发生提供更精确的诊断技术。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 月至2022年4 月期间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90 例认知正常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3 例、女性37 例;平均年龄(69.29±10.26)岁;文化水平:小学19 例、初中及以上71 例,所有患者均行脑MRI 检查。纳入标准包括:①经多项量表评估证实认知正常[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0 分,Hachinski 缺血量表(Hachinski ischemic scale,HIS)<2 分,总体衰退量表(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GDS)<2 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28 分];②符合颅脑MRI检查适应证;③经MRI 筛查显示存在脑萎缩征象:表现出脑叶萎缩、脑沟增宽、脑实质变薄等。并剔除:①经MRI/CT 检查证实存在先天血管疾患、损伤性脑出血者;②既往有认知、精神障碍疾病、脑肿瘤中枢神经疾病者;③影像学图像质量不达标或序列不全者。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脑MRI检查,取仰卧体位,扫描范围为全颅脑扫描。①T1WI 扫描,矢状位+轴位,序列调整为扰相梯度回波序列;重复时间170~190 ms,回波时间3.8~4.7 ms;层厚3.8 mm,矩阵256×128,扫描时间36 s。②轴位T2WI扫描,序列调整为快速自旋回波,重复时间1058 ms,回波时间93.1 ms,层厚8 mm,矩阵320×224,回波时间265 s。③轴位T2WI 扫描,序列调整为快速自旋回波+液体抑制反转恢复序列+脂肪抑制,参数调整为重复时间9 000 ms,回波时间120 ms,层厚5 mm,层间距2 mm。④轴位DWI 扫描,B 值取1 000 s/mm2,参数调整为重复时间1000 ms、回波时间102 ms,层厚5 mm,层间距2 mm。采用FreeSurer 软件包对图像进行处理,完成数据分析,包括体积分割、皮质表面重建以及分割扫描,应用自动化全大脑分割程序测量各区域大脑结构体积;并应用Bayesian 分类法及概率图谱完成各体素解剖标签分配,其中皮质表面重建测量是测量每个体素顶点厚度,每个部位顶点可视化可存在一定微小差异;在清晰显示其表面及灰质/白质边界后,计算表面穿过皮质的距离,并应用强度、连续行信息对其分割、重构整个3D 图像体积,实现皮质厚度构建。完成大脑皮层匹配到其对应解剖学形态学位置后,测量到重建每一点皮质厚度,并分配到不同感兴趣区域。由高年资的影像医生完成手动审查及编辑其表面模型,并计算两组左右半球内嗅皮层(entorhinal cortex,EC)、中颞叶皮层(middle temporal gyrus,MTG)、顶下小叶皮质(inferior parietal lobule,IPL)、眶额叶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OFC)、后扣带皮层(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的厚度。
1.3 观察指标 根据是否发生脑萎缩分为脑萎缩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AD 患病情况[7,8]及认知量表评分特征,其中认知量表评分包括:MMSE、HIS、GDS 评分;并比较两组不同ROI 脑区MRI 图像厚度:包括左右脑半球的EC、MTG、IPL、OFC、PCC。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MRI 对认知正常患者发生AD 的预测价值,设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AD患病情况及认知量表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AD患病情况及认知量表评分比较
由表1 可见,脑萎缩组AD 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9,P<0.05),两组MMSE、HIS、GD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29、0.19、0.33,P均>0.05)。
2.2 两组不同ROI脑区MRI图像厚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ROI脑区MRI图像厚度比较/cm
由表2 可见,脑萎缩组在左脑半球的EC、OFC、PCC 的ROI 图像厚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46、16.30、9.26,P均<0.05),MTG和IPL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23、0.38,P均>0.05)。脑萎缩组在右脑半球的EC、MTG、IPL、OFC、PCC 的ROI 图像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3、0.28、0.43、0.35、0.82,P均>0.05)。
2.3 MRI对脑萎缩认知正常患者发生AD的预测价值见表3
表3 MRI对脑萎缩认知正常患者发生AD的预测价值
由表3 可见,MRI 技术中左脑半球EC、OFC、PCC 对脑萎缩认知正常患者发生AD 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8、0.80、0.81,截断值分别为3.25 cm、2.64 cm、2.79 cm。
脑萎缩是AD 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发生进展过程中存在脑血流量灌注不足、神经元变性凋亡等临床病理状态[9]。脑萎缩特征较为复杂,其发生与机体衰老、疾病引起脑细胞死亡,形成脑组织萎缩等有关,一旦发生脑萎缩将可以通过诱发氧化应激、炎症、神经营养因子障碍等机制,形成神经变性疾病[10]。基于脑部具有可塑性特征,对认知正常患者进行AD风险筛查,有助于及时干预,预防认知障碍风险。
MRI 技术具有无辐射、流空效应、三维成像、软组织分辨率较高等优势,可以清晰显示脑部解剖结构[11,12]。MRI 技术通过改变MR 信号影响因素,获得不同序列影像图像,并精准判断病灶部位信息;T1WI 序列主要明确解剖结构观察,T2WI 序列主要用于病变部位信息明确,快速自旋回波等序列主要用于观察病变周围及内部情况,DWI 序列是根据水分子运动评估脑部组织信息及病变特征;而采用常规序列联合DWI序列,更有利于及时筛查出脑异常区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脑萎缩组AD 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萎缩程度越大患者认知能力下降越明显,其原因在于脑萎缩程度与认知水平存在密切相关性,与佟雅涵等[13]研究报道结果一致。同时,脑萎缩组左脑半球EC、OFC、PCC 的ROI 图像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在右脑半球的EC、MTG、IPL、OFC、PCC的ROI图像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AD 发病过程中存在关键脑区差异,且左半球变化更为显著。其原因在于脑干网状结构主要由神经纤维纵横交织形成,神经纤维及细胞联系着中枢神经系统,与人体记忆、学习等认知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早期AD诱发的脑蛋白质病变主要集中于颞叶、额叶等白质纤维等改变;EC在记忆过程及记忆类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眶额叶皮层一直被认为在决策和价值计算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PCC 与人体认知情感有着密切关系。当脑萎缩发生时,突变的Tau 蛋白大量积累于上述脑区,并引起神经纤维缠结;左半球主要在语言功能、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运用技巧和计算等认知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EC、OFC、PCC区域更易发生萎缩性改变。佟雅涵等[13]研究报道指出,在ROI图像厚度指标对比中,研究组左右半球的EC、OFC、PCC 与对照组比较,以及左右半球PCC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本次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样本数量较少存在偏差或患者呈现地域性差异有关。本次研究进一步分析MRI 对认知正常患者发生AD 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MRI技术中左脑半球EC、OFC、PCC对脑萎缩认知正常患者发生AD 诊断效能较高,可以精确评估预测AD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脑萎缩认知正常患者AD 患病率极高,且风险呈现左右脑半球特异度,而MRI 技术测量左脑半球感兴趣区域厚度对于预测AD发生效能较高。本次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由于样本数量较小,结果可能存在偏差,且未对干预前后脑半球纵向变化研究进行,无法明确MRI 诊断结果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未来还需要扩大研究样本,并对预后结局展开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