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双师课堂困境审视与破解路径

2023-10-16 08:35刘飞汝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师双师人工智能

摘 要 人工智能为远端智师和近端人师协同共教的双师课堂提供了可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双师课堂具有双师互动,多主体参与;三向互通,多结构整合;多方支持,多资源互融的特征。然而,小学双师课堂仍然存在教育场域中双师地位理解偏颇、智能时代下师生情感纽带断裂和课堂教学中学生中心地位失落等困境。基于此,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双师课堂需厘清定位,构建双师教学共同体;师生交互,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平等对话,打造生本双师新课堂。

关  键  词 小学 人工智能 双师课堂

引用格式 刘飞汝.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双师课堂困境审视与破解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29):1-4.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推动,教育领域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也不断深入。人工智能在推进科技飞跃、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教育”正不断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无论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对“人工智能+教育”服务模式的追求,还是国外《美国机器智能国家战略》  《创新教学报告》等提出机器智能与教育融合的设想,无不显示出各国对教育智能变革的重视。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中提出“开展人机协同教学,实施双师课堂的融合策略”[1]以来,双师课堂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新样态。基于此,明确人工智能时代小学双师课堂的内涵和特征,审视其现实困境,有助于破解双师课堂的困局,为双师课堂提供发展路向。

一、小学双师课堂的内涵和特征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2035年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是“智能化校园”和“智能化教学”。双师课堂作为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产物,作为适应数字化和现代化社会、加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它的产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教育要素融入教育教学变革,我们必须首先明晰其内涵与特征。

1.小学双师课堂的内涵界定

双师课堂依赖双师队伍的建设,在职业大学建立既能指导专业课又能指导实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双师队伍的最初内涵。伴随着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追求,能够均衡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的“线上名师+线下教师”成为双师队伍的新内涵。

本文中的小学双师课堂是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人机协作,由远端的智师(AI教师)提供知识与技能辅导,而近端的人师进行化育能力培养,通过电子屏幕的虚拟影像和现实课堂的真实情境给予学生全面、立体、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成果,在教授他们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提供情感依托,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双师协同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履行教学职责。

2.小学双师课堂的特征意蕴

人工智能时代的双师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主体互动合作为学生提供个性指导。作为智能时代人机协作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双师课堂具有以下特征。

(1)双师互动,多主体参与

从字面意义看,双师课堂是课堂教学中智师与人师互动合作的共育过程。人师具有人类智能,智师拥有人工智能,两者各有所长[2],唯有人师的情感交互和批判反思能力与智师的信息收集和知识输出能力相互配合才能使得双师课堂发挥“1+1>2”的功效,才能实现更高的价值追求。值得注意的是,双师课堂首先是作为课堂而存在的,因此它应当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正如建构主义对学生理解与建构知识过程中对自我主体意识的强调,在双师课堂中,双师作为教学主体,其对应的学习主体便是学生。在双师为学生提供基本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只有学生主动建构才能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双师互动课堂。

(2)三向互通,多结构整合

“双师共教”是双师课堂的核心特征[3]。双师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师生双向互动关系,形成了三向互通的闭环(如图1)。人師与学生之间不再是教与被教、反馈与呈现的单向线性关系,智师与人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智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与接受、人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评价反馈,为双师课堂中的三者连通提供了可能,将课堂结构丰富化、复杂化。主体交互性增强为人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关照创造了条件,也避免了因教师权威过于集中造成的师生关系失衡与课堂性质变味。就信息生态平衡角度而言,双师课堂三主体之间的信息互补共通将课堂置于一个结构合理、功能良好的信息生态系统中,满足了不同主体的需求,也催生了一个稳定互惠的课堂结构,在满足小学生对他人关注过分渴求、增加关注主体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3)多方支持,多资源互融

双师课堂在引进智师的同时,对课堂教学中所需的信息、平台、数字化资源等进行了同步更新。智师以其独有的信息收集能力将信息集中于双师课堂之中,丰富了教学信息交换、辐射与作用的时空整体[4],也因其存在的智能化场域为双师课堂提供了教学平台。双师课堂教学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向更广阔、开放和泛在的虚拟场域延伸,克服了传统单师课堂中教学资源狭隘的弊端,扩大了教学场域的范围,提供了信息交互的平台,创造了立体循环的信息流通渠道,实现了多资源互通融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物质支持。

二、小学双师课堂的现实困境

尽管双师课堂能使课堂教学突破信息获取渠道相对闭塞、信息获取量少的局限,转变一维的教学关系,弥补单师教学的不足,但双师课堂毕竟是“人工智能+教育”的产物,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

1.教育场域中双师地位理解的偏颇

智师的出现将原有课堂教学的双主体变为包含人工智能的三主体,导致教育场域中人师对智师的地位理解存在偏颇:处于传统教学环境中的教师认为,智师的出现对自身的主导地位产生冲击,因此不可避免会存在抵触心理,从而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主体地位甚至压缩学生的主体空间,以彰显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处于信息时代中的年轻一代教师则与之相反,他们受益于人工智能的便利,利用甚至完全依赖智师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人师成为课堂中可有可无的替代品,导致课堂教学失去本质上的教育性和引导性[5]。

对智师的打压或吹捧本质上都是双师课堂中双师地位的不对等。双师课堂的初衷是利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共鸣和优势互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服务学生的发展。对智师的打压是对人师在教育中不可替代性的不自信,对智师的吹捧则是对人师独有的情感交互作用的忽视,都使得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理解产生了偏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进程。

2.智能时代下师生情感纽带的断裂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在教学情境中的交流是面对面的包括语言和肢体在内的情感传递。智师首先作为人工智能而存在,其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算法,而算法对于情感、态度等隐性知识是无法进行计算的,因此不具有人的情感交流能力。同时,智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远端用户,其本身的远程性也使得它们不存在进行情感交互的条件。双师课堂中,智师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与人师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反馈,是保证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高效内化知识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由于教育场域中对双师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颇,人师对自身地位过度追求造成的对情感内化的忽视,或人师过度依赖智师造成的师生情感交流的被迫离场,都使得双师课堂中师生的情感纽带断裂。

学生是具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迫切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与鼓励,以建立自身的学习动机。学生无法将情感交流的希望寄托于毫无感情的智师身上,又无法从人师身上获得情感的满足,导致他们难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了无生气;而情感交流的不足又导致课堂教学愈发闭塞,狭隘了他们社会性发展的空间。

3.课堂教学中学生中心地位的失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者”角色得到广泛认可。双师课堂中,三者的关系本应是平等且互相关联的,然而,双师课堂中人师与智师对主体地位的争夺使得学生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课堂教学也不再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学生被迫将自身的中心地位让渡给智师[6],而为了缓和双师矛盾,智师又将自身的主体性让渡给人师,人师权力的膨胀使教师与学生关系表现为一种支配关系,从而导致学生中心地位的失落。

学生的智慧生成是教育作用深层发挥的内核。对人师的盲目追从与对智师的过度依赖使得学生的主体思考弱化,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逐渐成为知识的附庸,进而导致知识流通速度减缓,学习趋向低效,深层次、高质量的课堂交互也受到压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

三、小学双师课堂困境的破解

盡管双师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困境,但不可否认,双师课堂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产物,其知识的广博性、信息的高效性、主体的互动性、优势的互补性为小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为学生接受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为破解小学双师课堂的现实困境,发挥双师课堂的育人功能,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厘清定位,构建双师教学共同体

双师课堂混乱无序、情感缺失的根本原因是双师功能定位的模糊,对主体地位的盲目追崇使得双师的关注点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智师与人师的功能重合中各有侧重,交叉中各有补充。由此,构建双师教学共同体,实现两者的协作互助才能够弥合双师角色的分裂,整合双师的教学职能,实现课堂功能的优化升级。

(1)协调分工:知识传授的双师配合

知识传授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是检验双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就双师的知识传授功能而言,两者应互为补充:智师快速对知识进行检索、分类、整合和输出,为学生提供跨学科性质的整合性系统知识;人师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检查,并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结合智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游戏化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

(2)动态育人:人师特有的情感超越

尽管智师能够以其数字化的算法代替教师的重复劳动,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深层情感意义难以进行动态解答。此时人师应肯定自身的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对学生进行软教育,时刻关注学生在智师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并进行动态捕捉,通过可视可触的观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补充强调、反馈评价,以人所特有的情感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撑,给予他们智师教学所不能及的情感体验。

(3)专业发展:智师提供的创新激励

智师是集人工智慧和人类智慧于一体的智能存在,以其创新性为人师的发展提供创新激励。一方面,智师的劳动代理降低了人师的工作负荷,为人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与可能;另一方面,智师以其认知智能有效突破了人师的认知极限[7],以其趣味性引发人师的课堂反思,帮助人师发现问题。而人师与智师协同的过程本身也是提升信息素养、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

2.师生交互,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来源便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互,通过情感交互,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际关系,填补情感空白。在课堂教学中,情感交互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问—回答—反馈评价的交互。智师的算法性评价反馈与人师追踪失效都无法使学生在问答中进行人际和社会交往,这就需要师生的有效交互使学生在问答过程中获得社会性发展。

(1)人师的积极反馈

人师的积极反馈是学生形成积极问答循环的重要条件,能够为学生获得社会性发展提供路径。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教师评价能力的提升[8]。针对提问,人师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确答案与拓展范围;其次,人师要结合自身的思考与智能手段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兼具知识、情感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智慧生成。当然,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获得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人师的评价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对学生在复杂教育情境中探索的肯定也能为学生的实践智慧创造可能。

(2)智师的智能追踪

智师虽无法给予学生情感的反馈,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反应及表现进行智能判断已成为可能。已有研究发现,现代技术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可以判断其在学习中的情绪[9]。在候答过程中,智师可通过转换屏即时获得学生的卡通表情符号,或是借助转换屏中学生四周颜色的变化将学生的反应转换成算法,并通过提前输入的反馈答语作出相应的反馈,也可利用该技术对学生肉眼难以捕捉的细微表情变化做出及时判断,从小从微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给予他们情感性反馈,让他们在情感交互中获得社会性发展。

3.平等对话,打造生本双师新课堂

双师共教并不影响双师课堂中学生中心地位的确立。伯恩斯坦的“架构”概念指出,教师与学生的权力大小取决于这一架构的强与弱,在强架构中,教师的权力相对更大,而在弱架构中,教师的权力相对较小,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10]。因此,生本课堂的确立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关系平衡。

(1)重树学生主体观念

生本课堂的建立离不开学生主体观念的形成。学生对智师过度依赖的根源在于对智师的认知不清晰:智师以其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在思考能力较不成熟的小学生面前树立了“战无不胜”的形象,这种盲目依赖导致学生主体观念的弱化。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厘清人工智能在学生主体性发展中的角色和边界[11],统一好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情境下的学习关系,认识到学生自身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建构性,学会主动利用智师促进自身的社会性发展,避免智能交互外衣下的教师独白,重树学生的主体自信。

(2)重塑学生主体地位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进步,这就需要双师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心,为学生提供智能时代下的伦理空间,以生为本构建双师课堂。首先,双师课堂要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追求,让学生在与双师的互动中掌握文化基础,实现自主发展,获得社会参与,而双师通过情境化的即时交互、生本化的化育能力、个性化的针对指导与学生平等对话,在互动交流中提升核心素养。其次,双师课堂的教学环节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拓展提升,避免课堂与学生脱节。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对话、设问质疑,并反馈至智师系统,在催生更多学习算法、为双师系统提供支持的同时,实现学生从知识积累到素养提升的转化,打造真正的生本课堂,实现良好的多边互动。

参考文献

[1] 柳晨晨,宛平,王佑镁,等.智能机器人及其教学应用:创新意蕴与现实挑战[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02):27-36.

[2] 赵鑫,吕寒雪.智能时代“雙师”课堂教学:本质、表征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3):90-97.

[3][6] 张婧,郑新.教学关系视域下的双师课堂:特征、问题与优化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0):19-25.

[4] 吴小鸥.教学场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0.

[5] 肖禹,梁进龙.教学本质的存在现象学解读[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6):91-97.

[7] 余胜泉,王琦.“AI+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4):14-22+29.

[8] 于晓雅.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信息素养内涵解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08):70-75.

[9] 陈子健,朱晓亮.基于面部表情的学习者情绪自动识别研究:适切性、现状、现存问题和提升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04):64-72.

[10] 文雯,周京博.大学教育环境如何塑造本科教学关系:伯恩斯坦教学关系理论在大学教学研究中的探索性应用[J].复旦教育论坛,2021,19(04):60-66.

[11] 刘金松.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主体性的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01):5-11.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人师双师人工智能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加强师德建设,锻造“经师”兼“人师”
数读人工智能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构建新视角探究
下一幕,人工智能!
听于漪老师讲如何做“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