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深度协作的主导系统建构

2023-10-16 08:35潘照团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学友助学家校

摘要 家校社协作不是形式上的到场,而是实质上的到位。是否到位,关键看“为学赋能、为生谋福”的实践程度。新时代,家校社协作不仅是人力的到场,更是学力的到位,要从简单的协同走向志趣的谐同,建立联盟,形成自助资源库,实现家学或社区资源自助的可能与便捷。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以“境脉学习”理论为指引,积极探索,建立了家校社协作的行走新范式,通过“家本课程”“学友联盟”“广博真学”“场域革命”,系统构建了家校社协作境脉化共生的新样态。

关  键  词 家校社 深度协作 家学广场 主导系统 境脉

引用格式 潘照团.家校社深度协作的主导系统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3(29):5-7.

随着教育的开放性、学习的综合性、环境的多元性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强,单一主体的学校教育以及浅层次的家校社协作已远远跟不上当代教育的步伐。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到“十四五”时期末,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完善机制离不开深度协作,深度有效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洞悉其内在的理论、规律,深入了解当下的实际问题与障碍,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寻找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方案[1]。基于此,学校主导下的家校社深度协作已成为当代教育的新命题。

一、家校社深度协作的根本目标

家校社合一,这里的“一”就是一体,就是共同的目标。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使命就是“学”——学习,“生”——生长,抓住了“学”与“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助学促生是家校社深度协作的根本目标。

可现实并不理想,研究表明,我国家长缺乏向学校提出意见、建议及进行信息反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惯于保持沉默,甘愿成为“倾聽者”和“旁观者”[2]。目前家校社单边用力的协作主要有:义工——家长到学校参加护学岗;助理——家长进班级整理教室;助教——代理看管晚自修或者课后托管;助推——代理推送班级公众号……社区或社会组织的作用也大多是参观、体验、公益、团建等。总体上,家校社协作形式单一,浮于表面。另外,学校也有苦衷,因为他们要求多了,容易引出不理解的声音。前不久,网络上疯传四川乐山有位家长向上级单位投诉一所小学强制其参与护学岗。这让很多人纳闷:这不是交警和保安的工作吗?当然,为了孩子,很多家长也愿意出力,但若是把它变成每个家长的“义务”就是不合理的。

家校社是一个教育共同体,共同担负着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的责任与使命,门岗护学,实际上也是每个家长的一项亲子活动,孩子在校内值周,家长在校外维持秩序,共同树立了良好的公益形象。家长出场让更多的教师从校门口的护学岗位转移到教室的教学岗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直接受益的还是学生。乐山这位家长的不理解,除了家校沟通不到位外,还有就是家校协作的层次处于低维度,只是在“出工出力”的层面上打转,家长有“被使唤”的感觉。

要使协作从低层次走向深层次,就需要从“护学”到“助学”、从“护人”到“成人”的转型。当家校社协作因学而动,就把合力对准了彼此最为关心的部分——学业有成。因为有家长的融入,学生学的多样性就有了保障。大部分家长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另外他们还有“亲友团”和“朋友圈”,当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来参与育人时,家校共育的共同愿景就有可能达成[3]。家长的直接介入,或者请托亲朋间接介入都丰盈了学生的“学”“生”样态。对于家长而言,把时间花在孩子的“学与习、生与长”上,自己能为孩子的学习做出辅助性或拓展性的支持,必然会带高自己的奉献价值,此时“劳工”的角色暗示就会匿迹,进而实现家校社深度协作。

二、家校社深度协作的长久策略

家庭、社会不是学校教育的附庸,辅佐学校教育不是它们的本职,要让家长深度融入家校社协作,离不开学校主导下的多赢共生,也就是只有家校社三方各有受益,方有长久策略。其中,给家长强烈的存在感、获得感最为关键。围绕“学”与“生”,家长可以关注知识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兴趣的培养、生活的体验、科学的创新、心理的建设、集体的团建、亲子的融洽、文化的熏陶等,每个家长都可以在协作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家长可以在“知”与“行”、“成”与“长”、“生”与“活”上赋予孩子新的生长力量,形成良好的生长态势。如何让每个家长在助学促生的家校社协作的深水区看到自己呢?

1.学校要尊重家长,让他们倍感温暖

家长到学校来,一不熟环境,二有形象包袱,拘谨的状态需要学校去积极帮他们解脱。家长进校前要预约,要提前告知他们校情、班情、学情,如有需要须予以活动材料方面的支持。进校时要有人接待,早到的家长最好有“家长客厅”之类的专属区域休息。离校时要安排送一程,实在没空也最好目送一段。有欢迎的标语、热烈的掌声、默契的配合、不舍的离别……要给予家长如家的体验。学校温暖如春,家长如沐春风,这种美好的感受会促使他们主动再来,而不是逃避。

2.学校要助力家长,让他们美好体验

绝大多数家长都身有专长,具备一定的能力,这些家长很受学校欢迎。从丰富性角度来说,学校课程不喜同质叠加,更追求异质生长。这种情形下,学校需要给这些家长提供“助学支持”,从助学项目的选择、助学场地的规划、助学方法的适配、信息手段的应用、助学评价的跟进等方面提供帮助,这样既能确保家长课堂的质量,又能给出家长助学促生的最佳体验。

3.学校要托举家长,让他们倍感荣耀

每个人都需要赞美,我们可以成立“家博馆”,把家长支持学校办学的动人事迹搬进学校的微型博物馆里,除了呈现活动掠影、视频、新闻报道、经典作品等材料,还要把家长的教案、课件、学习素材等放进去。“一课一世界”“一窗一风景”,在这里可以看到每一个家长在课堂上的精彩,让每个家长都能看到自己的价值,学校要借助各种形式不断托举,如评选年度优秀家长、评选最受喜欢的家长课堂、评选最佳家长新闻写手……同时也可以给助力学校发展的家长颁发感谢状,开通出入校园的绿色通道,提前拥有参加“家教学习”的名额……看到学校因自己而发展,看到孩子因自己而自信,看到自己因付出而成长,家长的存在感与获得感自然会高涨。

三、家校社深度协作的系统支架

家校社深度协作不是散点分布、零敲碎打,它需要一个支撑架构,需要系统化构建。“为学赋能、为生谋福”的实践是系统支架的轴心,我们可以通过“家本课程”“学友联盟”“广博真学”“场域革命”,从“如何助学”“谁来助学”“助什么学”“何处助学”四个方面构建“家学广场”,系统地推进家校社协作的深度发展。

1.主导课程,建构“家本课程”

课程是重要生产力,只有把家校社的力量聚合在课程上,才能真正发挥其影响力。家本课程不是简单的家长进课堂,零零散散的课程也无法发挥家长资源的最大化效益,只有进行整合,再预设一定的规程,才会初具课程特征。家长资源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并有一定的目标、内容和规程,就成为“家本课程”。2017年11月份开始,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附校)特设“家学周”,每个学期确定一周,在该周内的每个下午把课堂交给家长,让学生在家长的引领下体验学习,家校携手,科学打造“家本课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上千节“家学课例”,学校整理后建立了“家学资源库”。资源是一种准课程,散落在那里是珍珠,串起来就是项链[4]。

2.抱团发展,缔结“学友联盟”

家长间基本以班级为单位交往,一般不会跨班、跨段主动交往。如此格局下,学校层面很难快捷自如地激活家社人力资源,只有聚合,才能显现其力量。打破传统的家长关系网,要从“小班”走向“大班”,其最好的联结点就是志同道合。根据家长的兴趣、爱好、特长建立“学友联盟”,缔结部落,形成团队。2019年,附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窝”成立首个“学友联盟”,21位温州高校心理专家成为首批联盟成员,心窝部落目前组织了几十期的学术沙龙与心理咨询、辅导等活动,成为温州知名的学校心理工坊。家长之间是学友,家长与孩子也是学友,这是境脉共生的体现。依此规律,我们可以成立思政部落、书法部落、美术部落、摄影部落、运动部落、农耕部落、工匠部落、財商部落、食育部落等。家长水平高的话还可以设立分支,如运动部落下有篮球、足球、跑步、定向运动、户外拓展等。联盟也可以角色组合,比如附校的“院士讲坛”“百名博士进校园”“大学生志愿者联盟”。在此,“学友联盟”指向的是家学“朋友圈”的扩大、家学资源库的丰富、家学目标的聚合。

3.丰盈形态,直抵“广博真学”

学校通过实践探索境脉学习,让每个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发生真实的学习。项目化是方法,家学库是宝藏。2021年,我们开始整合零散的项目化学习,与“家学周”接轨,拿出整整一周,让学生围绕真问题,在真任务驱动下合作探究。如一年级的学生发现公用卫生间有异味,原因在于学生按不下按压式水龙头,无法便后冲厕,于是就有了《一米阳光 儿童友好》的项目化学习,以一米视角看问题,做低段儿童力所能及的真学习。二年级学生发现疫情期间“天一角”餐厅倒闭了,大家为再找不到一站式温州小吃餐厅而遗憾,于是他们开展了《拯救“天一角”餐厅寻迹温州名小吃》项目化学习活动,并在“六一节”联名写信给区领导,把项目化学习与社会性交往融合在一起。段段有特色,个个有过程,除了教师,更要有家长的支持。那么,家长资源如何最快地与学生学习端口直接对接呢?组建家长智囊团,建立学习平台“真人图书馆”,把各领域的专家型家长聚集在网页上,学生碰到问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录找求助对象,进行线上咨询。当然,“真人图书馆”的价值更多的是“带你体验像借阅图书一样借阅真人”,线上听不明白,可以把专家请到学校面对面指导。这一创举在为学生提供自助式菜单学习服务的同时,也为家校共建创设了新的共存意义和发展空间[5]。

4.赋能空间,实现“场域革命”

改造学习空间,丰富学习场景,贯通学习领域,为教育教学赋能,这是家校社协作新的生长点。校内有很多空间,但传统的学科教学教室居多,即使有辅助功能教室,也都是学科老师作主,家长与社区资源很难介入。激活空间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从正式组织到非正式组织转变,空间的操控主体可以从学科教师掌舵向学生自主当家转型。如,附校的“小百姓舞台”在每周三中午举行,都是学生自荐参与的,此时家长就会想尽办法陪着孩子,台前幕后都少不了家长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革新学习空间,让一个空间内的几个学习区产生一定的境脉关联,我们称之为“境脉空间”。如“数趣境脉空间”,从探究室到理学室再到展播室的场馆转换学习,实现了学生围绕一个学习任务,在相对长的学习时间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咨询的学习方式形成学习成果的境脉化学习。关于校外空间的拓建,我们从2015年开始走进大学城的每一所高校,走进茶山当地场馆,探访了100多个学习场馆,最终选定“人体馆”“发绣馆”“民俗馆”“南拳王馆”等24个场馆作为学生校外拓展学习的基地,一学期探访两个馆,那么小学六年恰好可以探访完24个馆。学习空间除了静态的,还有动态的,我们称之为流动空间。一个个“进校园”,打造出了社会能量合作办学的“活教室”。

新时代,家校社协作要从传统“打零工”的家社介入模式走向基于“学”的成长共生样态,“家学广场”的构建实现了最强的智力支持。围绕“学习”与“生长”,“家学广场”体现了学校在家校社深度协作中应有的主导式担当。

参考文献

[1] 储朝晖.家校社协同育人需向深度有效推进[N].中国妇女报,2022-11-28(005).

[2] 郭中凯,章亚希.“家校合作”中的家长主体缺失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22):20-23.

[3] 曾汶婷.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22(16):80-84.

[4] 潘照团.“家本课程”的校本化激活[N].中国教师报,2019-08-21(006).

[5] 潘照团.真人图书馆:构建家校项目化共育系统[N].中国教育报,2020-11-11(005).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学友助学家校
家校距离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科学故事 学友动漫
关爱·帮扶·助学
張学友『我醒着做梦』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