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乍暖还寒。2023年2月23日,江苏省第23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在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拉开帷幕,我有幸作为盐城市的参赛选手亲历了这次活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活动过后,我回首这条刻骨铭心的磨课之路,有疲倦和苦涩的绝望,亦有顿悟的喜悦和不尽的感恩……
我执教的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的《西门豹治邺》,课文所在的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研读教材不能只关注本册教材,教师还应通读整套教材,了解“复述”的“前世今生”,做到有深度又不越界,精准定位课文的教学价值。
翻阅了整套教材后,我明白了“复述课文”是学生语言表达的一项重要能力。如果把“复述”这一训练要素置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目标体系中去审视,其梯度清晰可见:第一学段要求“乐于讲故事”,第二学段要求“复述大意”,第三学段要求“结合自己的感受描述”。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相关选文及语文要素的分布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说说”“讲讲”故事等,也是与复述相关联的教学要求。从“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到“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无疑后者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要求更高,而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也为五年级“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小学阶段,对复述的要求呈现随年级升高而提升的特点,是前后勾连、螺旋上升的,而本单元则在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结合对教材编排体系的分析,再聚焦单元整组课文,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读通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尝试简要复述课文。我遵循着常规的思路,不断细化教案:谈话导入,解题明意;检查预习,整体把握;分清主次,学习简要复述方法,迁移练习。我感觉这节课纲举目张,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并以此努力上出第一课时应有的味道。
充分备课后,我信心满满地开始了第一次试讲。可是,课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生字词教学节奏太慢。在引导学生梳理第一部分重要信息时,课文的每一句话我都引导学生去分析感悟,结果情节变得支离破碎,而且耗时过多,导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重新审视教材后,我发现本课的生字词难度不大,语言文字通俗易懂,难理解的词语屈指可数。于是,我果断地把集中的字词教学改为随文识字,把更多精力放到简要复述整篇课文上来。
几次试讲下来,问题接踵而至。我头脑中的语文课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不仅能让孩子们听得小脸儿通红,还能聊得意犹未尽。然而,整堂课我上得中规中矩——教师都觉得上起来没劲的课,学生听起来只会更加索然无味。此时的我已经深陷思维的漩涡。
这时候,盐城市教科院的陈小平院长来我校磨课。他语重心长地指点我要再读新课标,并着重提出“任务群”“情境性”“实践性”等关键词。射阳县教师发展中心的小语研训员孙利也提醒我要从语文实践活动维度呈现学段要求。听了这些,我如醍醐灌顶,拿起新课标再次认真研读。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磨课团队的伙伴们针对任务和情境的创设反复进行了研讨,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托,尝试将学习目标任务化:任务一,熟悉故事,理清主次情节;任务二,还原故事,学习简要复述;任务三,借助情境,练习简要复述。
清晰可见的板块式教学、结构化的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方法的习得,还有逻辑思维的渗透。随着课文整合程度不断提升,我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将三个学习任务有意识地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综合学段特点,教学时侧重发展型学习任务,且每一个学习落点呈阶梯式上升。学生不再停留在低阶思维阶段,而是一步步向更高处攀登。
杨浩校长在听课后,建议我一定要从儿童立场出发,体现我们学校思趣共生的“润泽课堂”理念。于是,我设计了“看图猜历史故事”的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故事中。课堂上,学生采用同桌互讲、小组共学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同伴之间的相互鼓励,既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又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吴军副校长提出设置“复述故事擂台赛”这一情境贯穿始终,巧妙地与课前交流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主动进行简要复述,体会简要复述的意义和要点。
再次试教,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层层攀登,突破一个个难点,最终在“擂台”上一展身手。真实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显现出了魅力,学生学习的热情被点燃,不知不觉中开心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真正化被动为主动。课堂效果有了,情境也有了,可是团队的伙伴们还是觉得缺少点什么。这时,姜红主任一语道破:“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总觉得讲故事太过普通,缺少一点文化味。”于是,“史官汇报”的情境应运而生:西门豹来到邺县,把邺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王特别好奇,于是派了一位史官来调查情况。经过调查,史官准备了一份材料(课文《西门豹治邺》)。可魏王实在是太忙了,哪里有时间听这么长的汇报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史官,把西门豹治邺的过程向魏王汇报清楚。
在指导简要复述故事时,我们又设计了以下情境:如何才能做到简要汇报呢?别急,邺县有一位智者,听说了这件事,特别热心,连忙赶来助力,他还给我们带来三个锦囊妙计呢!此时,学生眼睛睁得大大的,对这三個锦囊充满期待。
课末,我还为课后作业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因时间有限,面见魏王的小史官的人选难以确定,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并录制短视频转发至班级群,大家投票选出“最佳史官”。这样的情境设计,将简要复述故事的任务延伸至课后。
这一系列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言语表达的欲望,让复述不仅仅是复述,更成为一种真实的言语交际。
为了降低学生复述的难度,减缓学习的坡度,教师提供一定的复述支架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其实就是简要复述的方法指导。磨课团队的小伙伴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选定用三个锦囊作为串起整节课的策略。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支架,又能巧妙降低难度,让学生始终保持一份好奇心。
作为本单元篇幅最长的精读课文,《西门豹治邺》重在学习“简要复述”。哪些内容需要讲得简单一些,简单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需要讲得详细一些,详细到什么程度?学生迫切需要“简要复述课文”的方法支架。
经过几次试讲,我发现学生在复述次要环节“调查民情”这部分内容时,每次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还有部分学生一节课上完了,也不明白要点怎么抓。搭建怎样的支架,才能让学生的简要复述能力实现软着陆呢?我先聚焦第1~9自然段的四处对话,让学生找出西门豹问了几个问题,可以合并为什么问题。接着,师生抓住老大爷的话获取关键信息,分别提炼出“娶、逼、逃、旱”四个关键字,共同建构次要部分通过“问、合、转、联”的方法来讲明要点。
“惩治恶人”这部分是主要情节,教学时,我利用表格支架,明确主要部分的复述,重点在“讲明要点”的基础上“讲清过程”。抓住懲治对象、惩治理由、惩治结果三部分,从而理清惩治的过程,为学生顺利复述提供了又一支架。学生在了解故事情节基础上,借助支架,尝试简要复述课文,进而为第二课时品读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智慧、感悟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著名特级教师王益民老师说过,课堂是一种“相遇”,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学、与教育、与儿童的相遇,是一种精神的际会,其中有无限的美好与别样的风景。我想,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学习时空。教师只有不断地磨理念、磨学情、磨教法、磨学法,才能赋予课堂生命。教师要想经营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需要一个不断否定、不断完善的过程。“众里寻她千百度”,才能让课堂散发出金色的光芒。※
朱兴菊,江苏省第23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一等奖获得者,盐城市射阳县港城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盐城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盐城市小学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她曾多次获市、县小学语文优课评比一等奖,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