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栋梁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立足政策要求,关注语文学科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为引领,构建以语文知识技能的运用为基础、以文化传承和审美创造为方向、以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的作业设计体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作业实践中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作业设计要遵循有效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即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目标能否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新颖多样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真正落实“双减”政策,不应只是简单地控制作业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完成适量而有针对性的作业,获得独特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初中生正处在思维活跃的时期,单一枯燥的作业极易让他们感到厌倦,也无法使他们的思维活力得到真正释放,获得一种成长的满足感。教师可以在开学之初就让学生自由讨论,希望有哪些形式的语文作业,教师从中择优选择。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又能够让作业的形式更加丰富。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探索设计出遵循课程目标、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还能让学生乐于参与的作业形式。
以八年级上册《三峡》的作业布置为例,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在课后为“三峡”撰写导游词,并在课堂上扮演导游,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帮学生理解文章。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搜集和“三峡”有关的古诗词,在课堂上分享,启发学生把诗词中的“三峡”和课文中的“三峡”进行对比,体会三峡的景色之美和人文之美。
“双减”政策中要求教师要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从全局着眼,聚焦单元作业。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先确定好单元目标,再结合单元结构、课文形式和学生实际设计出多元化、个性化的作业,并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始终。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单元教学中将已有的每课独立的作业进行细致梳理、整合,形成一份既符合单元目标,又有思维梯度的单元整体化作业单。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语文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单元作业的设计,首要是确立科学、合理的单元作业目标。以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和单元特点,确定以下单元作业目标:
1.掌握默读的基本方法,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默读速度,逐步培养速读的能力。
2.了解做摘录的一般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段落进行圈点勾画,简单批注。
3.初步掌握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课文结构,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
4.了解相關文学常识和语法知识,进一步积累文言文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5.根据阅读计划,继续扎实稳步地推进名著阅读,读中有思,提高阅读能力。
6.学习突出中心的方法,通过习作训练,进一步提高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7.写观察笔记,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8.培养关爱小动物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确定好单元作业目标之后,教师再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来设计个性化的单元作业,进而分解到具体相应的课时作业中去。这样的整体设计就避免了以往作业设计的同质性和随意性。教师也可以尝试在大单元整体教学中制作出单元作业任务单。这样,学生便可以清晰明了地查看每一项任务要求以及需要达到的目标,并对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打分,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日常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所表现出的语文学习能力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教师立足“双减”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作业的设计和管理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结合任务情境,对作业进行合理分层,使作业亲切、鲜活起来,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各展所能,各有所获,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有效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现阶段整体的发展水平,同时还应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无论在作业的形式上、难度上,还是在作业的数量上都有所考虑,有所区分。通常情况,教师可以把分层作业设计成选择型或合作型两种。
1.选择型作业。第一步,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层级的作业“菜单”。这份“菜单”应该至少包含三种作业类型:A层,基础知识类作业;B层,能力提升类作业;C层,应用拓展类作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但教师需要正确引导,还需要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比如,教师可以预先根据学生情况设置三类作业的人数比例,然后依次针对A、C层级的作业开展“抢购”式报名,报满为止,剩余学生自然分配到B层级。作业选择完成后,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现有的层级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段时间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完成的情况申请调换更加适合自己的层级。当然,选择型作业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对现有的作业进行科学整合分类,尤其是要精心整理应用拓展类作业,结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以免打击学生参与的热情,也可以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研讨,分工协作,设计出符合本校学情的分层课时作业。
2.合作型作业。合作型作业的实施需要以合理的分组为前提,每个小组必须包含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师生在分组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确保每组都能有“领头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教师予以引导协调。
合作型作业非常适合情境化、项目化的学习形式。比如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读书笔记,包含摘抄和批注的展示;可以是思维导图,梳理全书的内容;还可以是给人物写小传,撰写阅读感受,绘制手抄报……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协调组织下认领各自的任务,分阶段完成。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承担任务。最后,师生可以班级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分享成果,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成长。
新课标指出:“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作业,针对学生素养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意见,及时反馈和讲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一定要重视作业的批改,及时、合理对其进行评价,并适时精准地反馈、讲评。作业评价既要发挥诊断性功能,又要兼顾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差异,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想要充分发挥作业评价诊断、激励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做好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转变。比如在对情境任务类作业(朗诵、课本剧等)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设置学生评委,或是让表演者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再适时给出建议。如果是假期完成的生活实践类作业,教师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多元评价可以让学生更乐于接受,也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其对作业进行主动优化升级。再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应改变以往不遗余力地纠错式评价,因为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对教师的修改产生依赖,自己不肯再动脑筋修改作文。比较好的方法是,先让学生互评,重点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亮点,当然也可以指出不足,然后每个学生根据修改意见尝试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教师再对修改好的作文进行中肯的鼓励性评价。
作业设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立足“双减”要求,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实际需求,聚焦课程标准,设计出科学化、多样化、趣味性的作业内容,让作业生动、活泼起来,使每一位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能力和快乐,全面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赵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