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活力的教学策略

2023-10-16 07:30:41吕伟中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言文变形文本

吕伟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创新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温馨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文言文的精髓。

生动有趣、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驱力,进行高效的语言积累。巧妙有效的课前切入、精致诗意的朗读、趣味盎然的翻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勇于尝试和实践,能让文言文课堂重拾趣味,更有活力。

一、读准文本,巧妙切入,激活课堂

好的课堂切入,不仅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坦然自若的前提,更彰显了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教学设计达到的较高境界。有趣且巧妙的课堂切入具有三种魔力:首先是向心力,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然后是牵引力,可以带动课堂的后续教学活动;最后是支撑力,有利于文本的深度研读。纵观大部分文言文课堂的切入,无非是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抑或是展开朗读与翻译,这些千篇一律的课堂切入,枯燥乏味。笔者根据实践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1.正面切入,直奔主题。“正面切入”的实质就是直接选取文言文的精美处、疑难处、深刻处、关键处、手法巧妙处、知识内容丰富处等“有嚼劲”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教学,然后穷追不舍,直抵文本的核心处。

例如执教《陋室铭》,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课堂切入可以从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入手——“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还是周敦颐式呢?”学生可以展开一个小型的辩论活动,通过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无形中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研读,最后得出:刘禹锡并不是借《陋室铭》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自我安慰之情,而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战斗檄文。

2.侧面切入,曲径通幽。从侧面选点切入解读文本,适合对浅显的文言文进行深度挖掘,也适合解读一些较为深奥的文言文。

例如执教《湖心亭看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的矛盾。这样的选点切入,似乎没有正面走进文本的核心处,但其实更加巧妙。它扎根于文本的语言土壤,避免生拉硬拽地进入主题,而是让学生通过分析“独”与“两三”的矛盾,自然而然地品味出张岱的孤寂心理,体会其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人物形象。

3.反面入手,别出心裁。“反面入手”即教师从非常规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在课堂切入的时候用巧妙的构思和个性化的教学创意“抖包袱”,让学生恍然大悟。

例如执教《卖炭翁》,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标题切入分析卖炭翁的悲惨形象。但其实在课堂切入时,我们不妨巧妙地设计一道数学题,让学生完成“一车炭,千余斤=一斧一斧地伐薪+斑白的两鬓+……”的等式。这样有趣的课堂切入,其实同样还是以“一车炭,千余斤”为原点,学生由一车炭读出人物的命运、悲剧的根源、作者的悲悯,但与之前的常规切入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课堂氛围也更加和谐融洽。

其实课堂切入的思路有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切入角度,教师都应从文本的特点出发,寻觅独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切入点,然后根据“切开的口子”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探索文言文的奥秘。

二、读透文本,精心朗读,以读带析

朗读不仅是文言文课堂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更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良好的朗读训练,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字的认知、声律的感受、词句的体味、情感的领会与意境的品味。但纵观大部分文言文课堂,教师只是让学生“读”,并没有具体的朗讀指导建议。这样的“读”,只教会了学生“念书”,并没有对文本的品味起到实质性的辅助作用。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的朗读教学设计其实可以更富有诗意,更有美感,更有趣味性。

1.变形阅读。变形阅读其实就是巧妙地利用课文结构形态的变化来透彻地分析其层次、内容、技法的奥妙,同时能形成有趣的课堂训练活动。

比如《答谢中书书》的“变形阅读”。

变形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变形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变形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变形一”的阅读,自然而然地读出了文章总—分—总的写作结构;“变形二”的阅读,自然地读出了文章写景的层次;“变形三”的阅读,自然地读出了文章的句式特点。这样的趣味“变形阅读”,不仅进行了朗读的训练,又通过朗读对学生品味文本的结构、内容、语言起到了辅助作用。

2.诗意朗读。比如执教《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师可以设置“四读”的课中活动。第一次读,用稍微停顿的方法,读清楚文中讲的两个小故事。这其实就是利用寓言故事的特点,给学生营造一种渐入佳境的朗读感受,即“轻迈小步,层次细腻”。第二次读,读出客人前后不同的语气。第三次读,读出陈元方的个性特点。这样的朗读训练,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在细腻的朗读中,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的情景、人事、理趣、叙议,即“角度精细,过程生动”。第四次读,学生通过语速的起伏变化,展现故事的波澜,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与鉴赏,这就是通过朗读引出对文本的分析,即“有引有读,重点突出”。

再如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中活动主要有四个学习板块:背景导入、吟读、译读、赏读。赏读部分有这三个步骤:与诗人同行(读课文,将你的所见所闻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代诗人抒情(读课文,仿照示例,请用杜甫的口吻抒情)、对诗人说话(用这样的开头对诗人说几句话:“诗人啊,你……”)。这三个步骤,其实是更高层次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一种浓郁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中进行朗读。

文言文课堂的朗读训练,教师只要用心去设计构思,调整角度,创新手法,就可以用朗读真正带动学生对文章的品析。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朗读活动。

三、读活文本,趣味翻译,以译带析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扫描式教学,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课后死记硬背,填鸭式的翻译教学让学生苦不堪言。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高翻译过程的趣味性呢?

1.设计趣味活动,宽严相济。比如《大道之行也》,整篇文章中最关键的词语大概有十个左右,如何有趣地落实这些重点词语的学习呢?我们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让一个小组去考另外一组,为了提高小组的获胜率,学生肯定会考那些重难点词语。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小组都会积极参与到翻译活动中。本文还有一些句式整齐的“对句”,教师可以先翻译前一句,请学生给出后一句的译文,但要求必须是对句的形式。比如“男有分,女有归”,教师翻译“男子有职业”,学生翻译“女子有归宿”。这样学生既学习了句式,又疏通了句义。同样是翻译课文,就比从头到尾的“串讲”要更加有趣。再如执教一词多义现象较多的《马说》,在疏通字词的环节,教师可以请学生为字词“找朋友”,进行“一词多义”的辨析活动。当然,学生无论是互相考重点,或者自己找多义词,基本都是零零碎碎的点。这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关于本课词语知识点整合归类的语法小讲座。

这些趣味的活动设计,将教师询问和学生回答的单调做法变为学生的研读辨析活动。既让学生辨析了字词,也让学生进行了思维训练与学法实践,可谓一举多得。

2.利用文体特点,巧妙翻译。《北冥有鱼》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文章想象奇幻,意象奇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执教此文时,教师可根据文章兼有神话创作的特点,将本文改编成一则神话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教读这篇课文。

活动一:先让学生根据对原文的理解,自行将原文改编成故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讲故事。如果有讲得不到位之处,相互提醒纠正。通过讲述故事、创编故事,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一下子就激活了课堂氛围。

活动二:在学生讲完创编故事后,教师试着讲自己创编的故事,但要提前在某些较难理解的词语处预设好“错误”。比如将“去以六月息”故意说成“凭借六月的气息”,有心的学生立马就会纠正老师,“息”在这里指的是“风”;再比如,在故事结束时,教师将庄子幻化为一位老者,用老者对故事的评论作为故事结尾的句子:“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教师故意错误理解此句,让学生从发现错误中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像这样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如《狼》《孙权劝学》等,也可以用上述的方法。由此,学生参与挑战翻译的积极性提高,文言翻译也更有趣味性。

教师只要精心设计,优化翻译活动,不仅可以落实词语解释,而且可以将“文”“言”“意”自然、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課堂会更有“文学味”,学生也会更有兴趣地参与文言文课堂的任务挑战。※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文言文变形文本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谈诗的变形
中华诗词(2020年1期)2020-09-21 09:24:52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我”的变形计
例谈拼图与整式变形
会变形的饼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