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继忠 许翔雯
写作教学致力于改造学习者的写作经验,使其结构化,可运用,可迁移。那么,这种经验到底是什么?已有的论述并不明确,导致我们的写作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式教学。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先考察一下学生在写作学习结束后,记忆中会留下什么。
理想状态下的写作学习,会帮助学生获取三种彼此不同而又关联紧密的写作经验:陈述性经验、程序性经验、境脉性经验。这三种经验彼此交融,形成了关于写作的经验系统。
首先是关于写作的陈述性经验,这是一个围绕“学科大概念”而组成的言语信息结构,结构化是其特征,也可称之为图式表征,这是学生理解与运用的关键。接着是程序性经验,笔者将其称为技能性经验,技能是关于如何操作的知识,是学生在相似的单一情境中运用写作图式的能力。最后是境脉性经验,这是学习者面对复合情境能够灵活运用写作技能的能力。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运用写作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形成“何时、何地、为何以及如何”运用的写作经验,这是最高级的能力,笔者将其称为境脉性经验。
这三种经验并非是截然分开的三个板块,而是彼此关联,形成了一种套圈式結构,从内往外依次是图式表征、技能性经验和境脉性经验,图式表征是技能性经验形成的基础,自动化的技能经验是形成境脉性经验的基础。
结构化的写作经验还应包括思维经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经验。思维经验的深化,情感、审美、价值观等经验的提升,是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它们嵌入学习过程,而非单独的存在。学生在写作学习和写作实践的过程中,关于写作的图式表征、技能经验和境脉经验逐渐形成,思维得以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熏染。
我们也可以用克伯屈提出的共时学习理论对此进行诠释。克伯屈认为,共时学习包括主学习、副学习和伴随学习。主学习指所有属于受到直接考虑范围且往往有直接结果的学习,它更多地属于专门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副学习指进行学习时的协同思维和想法。伴随学习是因主学习和副学习而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此,学习写作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以及经验转化的过程,还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在记忆系统中,这三种写作经验联结为一个整体,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这三种经验的形成是阶段性的。写作系技能,同属于认知技能学习。因此,在写作学习中,写作经验的形成与发展也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1.陈述性阶段。这一阶段指向图式建构,旨在形成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图式表征,也称为大概念图式。关于图式的定义有很多,本文中是指一种认知结构,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现象、概念、定义、方法和策略等以网络形态彼此关联。举个例子,笔者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根据语文要素,提取了核心概念:人物表现。那么关于人物表现的具体现象、概念表征(什么是人物表现)、方法(多角度写出人物表现)和策略(何时、何处、为何)等就形成了一个图式表征。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写作图式,是对写作现象(通常是例文)的概念性理解,是对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技能性、问题解决类知识的深层次掌握。
2.程序性阶段。根据斯皮罗等人提出的“认知弹性”理论,这里实际上就是学习者面对结构良好的写作任务,应用写作图式完成该任务,从而形成的技能性经验。还是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四为例,笔者在教学时,安排了两项小练笔:“写出妈妈生气时的表现,写出自己紧张时的表现。”这两项写作任务结构良好,难度不大,可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学生通过这两项练习,可以掌握并熟练把握“从多角度把人物表现写具体”这一写作技能。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环节,教师应提供多种练习情境,笔者将其称为变式练习。
3.条件性阶段。这一阶段指向境脉性经验。境脉性经验是一种策略性知识,是关于灵活运用写作知识技能的认知策略,不仅仅包括怎样运用,还包括何时、何地以及为什么运用。当代认知科学在比较专家与新手的差异后认为,专家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提取和运用他们的已有知识技能。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熟练的写作者,这就需要学习者在复杂情境中运用写作技能进行操作,完成写作任务,在完整的写作过程中,写作技能转化为写作素养,形成境脉性经验。笔者继续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加以说明。首先,习作四已经提供了一个任务情境:“生活中,谁陶醉、生气或伤心时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把题目补充完整,如‘他陶醉了‘他生气了‘他伤心了。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把这件事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这一任务情境本身即是劣构的写作任务,学习者需要理解写作任务。其次,学习者需要在该任务下回忆并选择合适的事件,构思如何把这一事件写清楚,思考如何把人物表现写具体,再动笔写作和修改。在这样完整的写作任务和写作过程中,多角度写出人物表现这一写作技能便可以转化为灵活的写作经验,即境脉性的写作经验。
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写作任务是真实情境或拟真情境下的写作任务,属于劣构性质的任务;写作过程是完整的,从取材、立意到构思、起草和修改。在这样的任务中,学习者运用已有的写作经验,在选择、分析、判断、整合、运用和评价的过程中,进行写作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境脉性写作经验。
写作是一种技能,技能需要熟练掌握,从而降低在运用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因此,学习者在经历“抽象概括”之后,并不能直接运用写作技能进行实践,在抽象概括与积极实践两个阶段之间,还需要对已抽象的写作图式进行操练,形成熟练的写作技能。因此,笔者将“积极实践”分解为“关联迁移”和“拓展迁移”两个环节。因此,经验取向下的写作经验改造,就需要经历五个环节: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关联迁移和拓展迁移。(如下图所示)
1.具體经验,指向体验。在写作学习中,具体经验既可以是学习者的直接写作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的写作经验,即公共经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经验必须是具象的,而非抽象的。如果是公共经验,也必须首先具象化,这是学习者写作经验改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已有经验的同化,学习者初步感知写作现象,获得一些零散的感受。
2.反思观察,指向内省。在写作学习中,此阶段要将具体的写作经验进行内化,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对“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对具体经验进行观察反思,获取一种新的理解和认识。这一环节与抽象概括还不一样,是对具体的写作经验进行辨别、解释、分析、反思和感悟等。
3.抽象概括,指向理知。在本环节,学习者通过抽象认知,获取概念图式,形成陈述性的图式表征。学习者透过概念透镜,对具体的写作经验进行升华,将“知识碎片”和“能力碎片”进行扬弃、整合,把有价值的写作经验梳理清楚并归类,使之概念化、程序化、系统化、图式化。这是一种图式化的写作经验,是围绕写作概念而形成的事实、概念、程序(方法)和意义的结构系统。写作经验如果没有经过抽象概括,则很难形成大概念,更不用说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了。
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学生从具体的样例出发,经过提取并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对样例进行反思观察,最终通过抽象概括,对具体经验形成抽象认知。这一过程,既是具体的写作经验的加工,又是将具体经验抽象概括,升华成学科大概念,从而促进迁移的过程。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写对话”时,首先出示例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片段,该片段由对话组成,完整地叙述了“碰壁”这一事件。对话教学有两方面的内容:从形式上来说,包括标点、提示语、分段表述等,这些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学生通过观察与简单练习即可掌握;从功能上来说,对话具有推进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形象等作用,这是高级智慧技能。因此,这节课实际上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在对话的形式上,能够正确运用标点、提示语和分段表述;二是在对话的功能上,能够运用对话推进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形象。
于老师问学生:“读了这个小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比如在内容上,在写作方法上。”通过师生对话,于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一样例进行观察反思,进而总结出:“写对话一定要注意标点符号,特别是引号,不要顾前不顾后”“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有人就会有话,所以我们要写好人物的对话。很多事的发展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对话完了,事也就结束了。”这一总结必不可少,由此,学生可以初步形成关于对话的图式表征。
4.关联迁移,指向技能性经验。即学习者在不同的单一情境中,反复对某一写作图式进行操作加工,解决良构问题,从而形成的写作经验。关联迁移是“在新知识体系内部完成的迁移,没有超越新知识结构范围,即认知情境与迁移情境都在新知识体系的内部”。
这一环节,信息由陈述性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是学习者在单一情境中运用这一写作图式,逐步形成写作技能的过程。教师设计不同的写作情境,学生通过变式练习,从而在写作技能和多种情境之间建立联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写作技能的理解逐渐加深,对写作技能的运用也逐渐自动化,进而形成技能性写作经验。
在“写对话”教学中,于永正老师出示了一段吵架的录音,接着提出写作任务:“想象三个人说话的时间、地点,再想象他们说话时的语气、表情、动作,如果记下来就是一篇作文。请大家展开想象,把这件事写下来,看谁能用上三种不同的提示语;看谁会想象,把这件事写完整,写清楚;看谁写得快。注意写对话要分段。”
写对话不难,难在学会运用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因此于老师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变式练习,帮助学生明白,对话必须和事件联系起来,也就是不仅要写对话,还需要同时想象事件的发展,这样的对话才具有写作意义。
5.拓展迁移,指向境脉性经验。这一环节,学习者面对真实的写作情境,运用写作技能解决劣构问题。真实的写作情境是一个复合的情境,与单一情境不一样。首先,面对单一情境时,学生需要加工的是怎样操作该写作技能。而面对复合情境时,学生需要加工的是为何、何时、何处以及如何运用写作技能,在这种情况下获取的写作经验,笔者称之为境脉性经验。其次,关联迁移面对的是良构问题,学习者只需要解决如何在单一情境中运用写作技能即可,而拓展迁移面对的是劣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前四个阶段获取的写作经验,是过去的经验的延续,无法指向现在与未来,而完整的写作经验需要链接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就必然需要在真实的或拟真的写作任务中实践运用。此阶段是促使写作技能向写作素养转化的必要阶段。
同样在“写对话”这一课例中,于老师与学生一起表演了一场哑剧,要求学生:“要根据人物的表演想象剧情,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并进行写作。”在这样一个任务中,学生既需要构思事件,又需要想象人物对话,在这样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中,关于对话的图式表征与实践相结合,转化成为境脉性写作经验。※
[本文系江苏省教研室课题“经验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单元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JK13-L070]
(作者单位:许继忠,江苏省徐州市东华小学;许翔雯,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