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经典文本的“误读”化解为“悟读”的方法

2023-10-16 07:30朱兴杰苏成才刘文文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误读于勒菲利普

朱兴杰 苏成才 刘文文

误读,原来是指对作家創作意图的错误解读,但这种定义忽略了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时的主观作用。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就进入了阅读、理解与阐释阶段。作者创造出文学作品,读者通过阅读对文本做出理解与阐释,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及个人阅历的不同,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阐释也会不同。本来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对读者阐释作用的认识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文学理论的关注点是从作者到作品,最后才到读者,经历了从重点研究作家到重点研究文本,从重点研究文本到重点研究读者的接受与再创造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是从作者决定论,到作品中心论,再到读者中心论。作者决定论与作品中心论都忽视了读者在理解与阐释文本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其实,读者的再创造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透过制度领悟人性的冷漠

对《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的解读就十分丰富。笔者在教授该文时,就有学生认为它反映了小人物的悲哀以及社会下层百姓的艰辛。课文中提到,据说于勒当初行为不端,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即使喜欢吃喝玩乐也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在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家,如果你是一个啃老族,那就要遭到人们的谩骂和唾弃。菲利普夫妇家里样样都要节省,生活可谓十分窘迫,贫穷使得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金钱,这才会有文章中菲利普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情节。可命运开了个大玩笑,他们真正遇到的是穷困潦倒的于勒。于是,他们躲避、发怒、咒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不满与无奈。我们不难发现,这就是没落腐朽、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经济危机时期小资产阶级破产之下无奈真实生活的写照。所以有人说,菲利普夫妇等小人物们也是值得理解同情的,他们是无可奈何的。

对这样的解读,我们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简单地予以支持。我们要透过当时的社会制度,深入到文章主旨的灵魂深处。

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和于勒之间的亲情关系被金钱关系取代,一切以金钱为衡量标准。他们亲情的冷暖取决于于勒是落魄还是发达,没钱还是有钱。不仅如此,菲利普夫妇女儿的婚姻也是用金钱建立起来的—— 女儿对象迟迟没有求婚,小公务员直到看到于勒叔叔说赚到了钱要报答哥嫂的信,才答应求婚。我们从种种细节可以看出金钱的力量已经渗透这个家庭的方方面面,亲情如此,爱情婚姻也是如此……如果认可菲利普夫妇的行为,那是对这部具有时代色彩的文学作品歪曲化的理解,这种解读,对学生是有害而无利的。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态度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深刻揭露了下层百姓人与人之间冷酷虚荣的思想本质。

“莫泊桑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他更是一个人道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有对社会和金钱的批判,但更有对人情和人性的揭示,后者更能表现出一个作家的伟大。”这篇小说在选入课本时进行了删减,对于文本中“我”的部分有所弱化,可见编者将重心放在了菲利普夫妇身上。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菲利普夫妇的市侩冷漠呢?这就需要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去正确地加以引导。

二、深入秋天感悟人性的善良

《秋天的怀念》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它被收录到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对不少人来说也是一个悲伤、凄凉的季节。因为初一的学生涉世未深,或者说他们的感情还没有那么细腻、深沉、饱满,因而,学生往往被开篇的一些文字带偏了方向,甚至觉得作者是一个不善不孝、不可理喻的人。尤其当学生读到这些句子:“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就会觉得作者是一个不够乐观、不够勇敢、不够坚强、不够孝顺的人。

此时,教师就得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深入秋天、深入作者,去感受那人性的善良和美好。特别是文章最后一段: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这里,作者史铁生把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寄寓到了热烈而深沉的菊花上。一年又一年,菊花仍在,可是母亲却已逝去,物是人非,怎一个“思”字了得!此时此刻,史铁生的内心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笔者认为,一定会有这些情感:对母亲无尽的思念;糟糕、痛苦,失去活下去的信心;满腹的懊悔、自责、愧疚;感谢母亲,感谢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是母亲给予了他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

至此,学生终于明白:作者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更不是一个懦夫或一个废人,他也绝不仅仅是怀念那些人、事和物,还有对母亲的愧疚、对母爱的深沉思考、对亲情的忏悔……终究,他在思念中深深地领悟到好好活下去的真正内涵。到此,作者内心深处的坚强、勇敢、乐观和善良都彰显得淋漓尽致。

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锤炼,练就一双慧眼,在教材的丛林深处,引领学生用心去感悟、发现课文的应有价值,走出一般的解读,特别是误读,换个角度去思考、感悟,让语文散发出独有的芬芳。

三、打开背影参悟人性的美好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叮嘱他上车,并给他买橘子的情形。作者脑海中最深的印象便是父亲给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蹒跚的背影。

无私的父爱和父子深情,无疑是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但由于它被安排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此时的学生只有十三四岁的年纪,加上时代的隔膜,一不留神,学生的解读就出现了偏差:“朱自清的父亲帮他买橘子是爱儿子不假,可是爱儿子也不能违反交通规则啊!这铁路月台是可以随便爬上爬下的吗?好端端的大路为什么不走呢?”还有的学生会来和你理论:“据资料表明,当时的朱自清和父亲有隔阂,甚至是有矛盾的,所以,老师你所讲的父爱的主题,是不是值得怀疑呢?”

此时,我们就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打开《背影》,带领学生去体味亲情中的美好。

文章写于1925年,正值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在《背影》这幅“画卷”中,当时社会的痼疾与弊病,作者家境的惨淡与凄凉,朱自清的哀伤和愤懑都淋漓尽致地在“背影”中折射了出来。这一时期处在社会下层的百姓趋破产的现实,被赤裸裸地揭露了出来。作品通过对父子之情的艺术再现,折射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揭露的是当时人际关系的冷漠,抒发了对在特定岁月里父子亲情的怀念和对父亲的敬爱。

倘使我们再深入一步,仔细揣摩一下,《背影》里,一个为官多年的父亲,对“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的儿子仍是放心不下,先是叫茶房陪同,犹豫再三又决定亲自去送。而后,竟不惜迈着蹒跚的步伐,在月台爬上爬下。此时在父亲的心中,封建伦理所谓的长幼尊卑早已经被父子情深所取代。由此可见,《背影》这幅普通的卷轴中,映射的是陈旧道德观念的渐退,父与子之间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之悟的觉醒。这不亚于是一次个人思想的革命,思想的解放。

在父亲“转过身”去,露出佝偻“背影”的瞬间,朱自清再也无法控制内心的情感,才有了文中的四次流泪。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当读着“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朱自清他能不落泪吗?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的只言片语,已经让作为儿子的朱自清深深地感到父亲苦难独撑、悲泪独流、郁闷独受!略显佝偻的背影,使作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荡,让作者落泪。

《背影》一课,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语文教师的育人功能,正在于此。自古就有“诗无达诂”之说,误读有时虽然可以让读者从自身的视野发掘文本的内在意蕴,跳出作者的框架,开阔阅读视野,但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要在经典文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化“误读”为“悟读”,引领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奔跑,才能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的融合。※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天王中学)

猜你喜欢
误读于勒菲利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先来后到
自己的歌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活跳板
还原真实
影响的焦虑与“误读”
亲子阅读,别变成“误读”
被曲解与被损害的——评麦克白夫人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