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伟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1)
我国已经进入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在此背景下,为了使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高校就需要坚持信息化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而推动融合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明确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由国家到地方不同层面的规划举措陆续出台。可以说,在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信息素养。
实际上,学术界对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阐述并不多,大部分学者更倾向于研究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素养或者普遍意义上的教师信息素养。比如,段胜峰、张雅雯认为,信息素养作为公民在21世纪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必须顺应智能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培养[1];薛锋、肖恩、胡萍指出,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分析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演化的过程,为高校教师提升信息素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2]。事实上,教师的信息素养最早是从数字化图书馆中提取出来的,旨在培养和提升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创新自己教学模式的能力,这种信息技术能力经过延伸就发展成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主要涵盖信息文化、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以及信息道德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这也就意味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运用新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不但能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客观分析评价信息,而且要能够加工利用信息,从而将其有效输出,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信息技术飞速向前的当今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改革创新,这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思政课教学应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积极应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新兴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得以实现,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形态得到重塑,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传授的空间,使得知识传授由以往单纯的课堂线下教学转变为以网络虚拟教室为代表的线上授课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而且重塑了知识传播的流程,知识传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学生听”,而是逐步改变为教师、学生“双主体”。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由以往的单纯理论讲授转变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随着数字技术的逐渐应用,“教”与“学”的方式发生变革,学习场域向数字化、扁平式发展。教育场域的变化要求思政课教师主动求变,只有顺应信息技术和智慧工具的变化,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对话,是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实现的关键。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具备绝对“权威”,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为“师”。作为智能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原住民”,有的学生利用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甚至高于思政课教师这些“数字移民”。但是,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多样性、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又对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和鉴别能力提出挑战。这些都体现出了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满足心理需求之后,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被充分激发。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关注点,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以课堂教学为例,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智慧工具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将快手、抖音等APP上高质量的微视频等作为教学资源穿插在教学中,以拓展时空、丰富资源、提升效果。应该说,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一个全新的教学生态环境得以构建。只有教师主动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信息素养,才能顺应学生成长的需求,与学生实现真正的“对话”。所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够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真正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得如何讲深、讲透、讲活“道理”有了不同以往的全新手段和方式。如何将二者有机融合,以更好承担起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近年来,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智慧课堂等的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渐系统化并日趋成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也取得了一些实效。但是,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取决于自身接受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也受制于高校相关部门或技术平台创设的环境和技术支持等。总的来说,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困境亟待纾解。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功能。因为思政课不但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而且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思政课教师在青年学生能否坚定理想信念和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目前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有较高的认同感,也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于教学实施各个环节并用以诊断教学问题、探究教学规律、反思教学效果等的高级阶段。
众所周知,高校思政课教师大都是“科班出身”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学术功底,但是由于专业跨度较大,他们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掌握不够规范和系统,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够得心应手。与此同时,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为主,思政课教师掌握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相对来说更为基础一些,再加上缺乏系统、专业的现代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所以,他们很难将信息技术熟练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想精通并在教学中熟练应用,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压力较大。特别是年长的教师,学习一门新知识、掌握一项新技能,对他们来说,更是不容易。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仅限于课前使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课中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件、播放音视频,课后通过手机、电脑等批阅学生作业等简单操作。这也致使很多高校耗资建设的数字化课堂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除此之外,一些年轻教师虽然积极推进信息化手段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但是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学校的要求、教学比赛、公开课等外在压力,他们主动运用新技术手段来创新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依然欠缺,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总的来说,思政课教师的信息能力处于低阶层面,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
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说,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全民网络的信息场域,人人可网、处处可网、时时可网。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需要采取有力的举措加以应对。现如今,大数据提供了一个人们容易沉迷其中的“信息茧房”,信息闭环使人们安于享受个人喜好得到满足时的片刻快感,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充盈与丰富。由此,哈贝马斯也指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失去了对社会的关注与反思,甚至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精神。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网络空间,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利用变得极为便捷,任何人在网络上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需要具备正确的网络伦理观,才能对多元的网络文化和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给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改革发展机遇,也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只有主动适应并融入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应对挑战,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建设的与时俱进,从而全面提升育人实效。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赋能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实践。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队伍责任重大”[5]。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态势,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之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该对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信息素养的提升“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3]。当然,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信息素养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要有提升的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
一是强化责任担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思政课教师要提升责任意识,跳出原有的舒适区,主动拥抱变化,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提升信息素养,增强育人本领。二是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终身学习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的睿智选择。应该说,思政课教师的终身学习,离不开信息时代提供的支持和红利,当然也只有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保障,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升。三是强化反思能力。教学反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信息素养提升的过程。因为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就会得到提升。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很多技术和智能媒体平台等都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实施和分析的重要媒介,而教师也可以在信息知识完善和信息能力提升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是加法而是乘法[6]。系统的“非加和性”特征告诉我们,在思政课教学系统中,我们期待作为要素的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要素有机结合后,产生出1+1>2的教学效果。所以,不但要激发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内在动力,而且需要真正了解思政课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从供给侧方面提供保障,以不断提升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制定和完善教育政策。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能够为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提供导向和标准。这部分教育政策能够围绕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意义、要求、评价指标等进行详细设定,可以为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提供助力。二是建立思政课教师培训机制。如前所述,思政课教师大多不是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毕业,因此,他们对于信息知识的获取需要通过教育主管部门或者高校相关部门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实现。所以,高校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建立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档案,通过个性化、高质量的培训课程,帮助思政课教师快速适应教育信息化软环境。三是提升智慧平台的资源提供能力。目前,依靠新技术手段开发的教育教学资源实际上并不能够完全满足思政课教师日常授课的需求,有些新开设的思政课甚至缺少可供思政课教师参考借鉴的数字教学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思政课教师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效融入。高校可以加强同相关单位和技术企业等的合作共建,开发适用于信息技术场景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以供思政课教师选择使用,共同完善思政课相关智慧平台的功能及运行等,为思政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加强高校对数字校园环境的构建。高校应该从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视角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转型升级,通过对数字工具、网络条件、智能教学设备等重视和投入力度的加强,搭建起教学、管理和生活“三维一体”的智慧化校园,强化思政课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全新体验,为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智慧支持。
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信息素养,要站在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将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作为必修课。高校要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力度,促使思政课教师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对网络上不良信息甚至是违法信息和行为的辨别和防范能力,以安全的网络教学环境保障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是强化思政课教师网络信息安全的意识和本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自身以及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的防卫意识,提高防御本领。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本身要对互联网冲击下的信息安全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避免信息泄露导致自身和学生遭受损失。二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信息道德素养和法治修养。如今,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思想观念复杂多元、话语表达多种多样,信息素养作为“技术环境中生存的关键性基础”[7],是未来信息化环境中个体生存的一个必备技能。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本身,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把它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彰显其文化功能,正确判断信息良莠,进而有效评价并整合信息,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能力,进而不断提升信息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三是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平台的教育和宣传力度。高校网络信息部门等应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宣传,以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应对能力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