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波,陈 蓉,梁晓宇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品德情操。师德榜样是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是教书育人的楷模示范,是推动教育事业和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所学校拥有更多的师德榜样,可以更好地夯实学校的文化底蕴,涵育良好的教风学风,树立典型的身边榜样,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和服务国家的综合实力。高校应积极树立师德榜样,引导广大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提升教育认知,拓展育人途径,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推动立德树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决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1]。高校教师做好筑梦人,就要充分挖掘师德榜样的育人价值,发挥师德榜样的育人作用,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 在言行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领学生,将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启迪、德行的涵养和品格的培育融为一体,使得学生亲师、信师、尊师,不断地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成为推动学生成长、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崇高使命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2]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基之一是良好的校风和学风。高校的校风和学风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传承底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深刻影响大学的建设发展和前途命运。教师是广大青年学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引路人与塑造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在高校良好育人环境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师在课堂内外与学生朝夕相处,思想的引领、知识的传授、良好的言行以及思维方式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高校教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爱国情怀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高校教师执着的潜心问道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引领着学生的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高校教师恪守的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品格涵养着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气质修养。一所学校拥有好教师是这所学校的光荣,好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品格会带动促进学校产生更多更优秀的教师,而这些优秀的教育者群体造就了学校的独特文化和育人基因,推动高校培育出一批批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
青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大学生在青年阶段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思维活跃、情感细腻、好动好奇,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熟定型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好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和栽培。大学生关注国际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有着积极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学业、情感、人际、职业等各方面都有较为强烈的成长成才诉求,他们内心渴望获得关注、得到认同,怀揣着在广阔天地作出一番事业的内在驱动,也葆有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的朴素追求。这些时代新人的发展需求为高校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契机和作用窗口,青年也期待在大学期间能够有更多机会遇良师访名师得经师。高校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业务能力过硬,知生爱生的教师队伍,挖掘其中的师德榜样形成头雁效应,用自己的学识修养、人生阅历去引领学生、感召学生、培育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成为敢为人先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高质量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要建立完善健全的师德榜样育人工作体系,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出色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当前,高校师德榜样育人的工作体系和协同机制仍需不断加强。学校层面,针对师德榜样的挖掘选育、考核激励等制度建设尚不完善,对于师德榜样育人作用的发挥缺乏整体规划;促进优秀教师成长、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榜样育人作用的协同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教师队伍内部的联学共进、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还不充分,师德榜样引领校园风尚还不浓厚。教师层面,认识上,部分高校教师由于对党和国家新的教育方针政策理解还不深入、对育人使命的内涵要求认识还不透彻、对教育迅猛变革的态势感知还不敏锐等原因,往往暴露出力有不及的表现。思想上,部分高校教师仍存在教育思维惯性固化、教育职责认识模糊、言传身教意识不强、师德示范引领不够等情况,尚未足够重视师德榜样引领作用的发挥。实践上,部分高校教师对于榜样育人的途径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依然主要通过课堂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讲授,手段单一、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欠缺抢占舆论阵地的意识,在教育方式丰富性、多样性、适配性、创新性上下的功夫还不到位[4]。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任务,高校教育活动大多发生在校园,现阶段师德榜样的育人效能仍常常受到教育主体及教育场景的制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第一,道德榜样的树立往往受榜样主体的个人经历影响,而教师榜样的树立容易被局限在教育行业之中,新时代人才面向各行各业,因此必须挖掘拓宽教师榜样品德情操的内涵,使具体的榜样事迹与理性的品德情操相结合,将模范教师的优秀品德与时代楷模的精神品质相融合,如雷锋精神、黄大年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第二,师德榜样育人作用发挥的途径需要拓展,传统的育人方式更多集中在第一课堂上,课堂环境下的教育主客体区隔明显,接触时间相对较短,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造成学习者出现“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或“吃不饱”的状况,高校需要为师德榜样育人效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更多样化、更加丰富的育人场景,师生互动可以更具自由性与灵活性,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者的言行浸润[5]。当今时代,互联网信息平台成为学生获取和分享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6],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主动了解网络和自媒体平台的意识,提高应用并融入网络世界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平台,使师德榜样的作用边界超越一院一校的范围,获得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师德榜样的发现和遴选建立在优秀的教师队伍完善的选培机制之上。从高校“好教师”的甄选评价机制上来看,很多高校依然主要以教师所完成的量化指标进行评价,例如论文发表、项目课题、科研奖励、教学成果等数量,存在忽视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及对学生思想引领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评价取向的覆盖面也相对不足,选培机制导向对学术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师德的关注,导致高校师德典型人物选择出现失真及遗漏的情况[7]。从师德典型模范的培养机制上来看,师德模范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亟须强化,才能达到以师德榜样教师带动其他教师、影响广大学子的效果。高校所采取的选培机制大多由学校行政部门主导,使得师德典范的选培外在于教育主客体,过多的行政化选评使得师德榜样的荣誉偏重于一种竞选奖项,致使道德情感不易彰显,对教师师德榜样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发挥造成了局限。因此,需要在师德榜样的选评机制、培养机制、监督机制上融入更多的教育主客体,建立师德榜样选培从源头到出口的闭环,使得教师和学生群体发挥更大的能动性、获得更多的参与感,推动高校职能部门、教师队伍、学生群体三位一体良性互动,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高校师德榜样选培工作体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师德榜样的育人作用发挥。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高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从宏观层面强化师德榜样的重要意义;《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大准则》既提出“十大正面倡导”,又划定师德“十条红线”,对师德榜样行为做出方向指引,加强师德榜样树立的价值引导;建立多方联动协同机制,选聘培育、职称评审、考核评价、职业规划等配套政策同向发力[8]。高校也应依据国家政策指南,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特点,进一步抓细落实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做好学校师德榜样育人工作体系的顶层设计,推动师德榜样引领良好校园风尚。完善高校师德榜样选用育留机制,指导学校相关机构、基层部院系深学细悟文件精神,自上而下系统推进、协同发力,为“好教师”提供良好成长环境、拓展才智施展空间、打造榜样示范平台、营造乐教育人氛围,形成学习榜样、对标榜样、争做榜样的校园文化风尚。健全师德师风考评长效机制,强化教育主体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师德榜样是高校育人队伍的宝贵财富,是一所学校的教书育人水平、文化精神气质的高度浓缩和重要展现。高校应积极为优秀教师搭建更为广阔、更加灵活的育人舞台,建立由资深院士、教书育人模范、时代楷模、学科带头人、科研领军人物、管理服务标兵、最美辅导员等组成的师德榜样专家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融入教学课堂、学生社区、操场宿舍、实践基地、实验室、报告厅等育人场域,形成协同育人的综合效应,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质增效。吸引各个系列的优秀教师聚焦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鼓励“老带新”“传帮带”,建立师德榜样育人优秀团队,加强研讨、交流,互学互鉴共同成长。鼓励教师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开拓育人途径形式,利用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这两个主要载体的同时,主动参与到招生宣讲、科研指导、实习实训、就业指导、心理辅导、毕业教育等大学生生涯的各个方面,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在德智体美劳五个育人方面同步发力,启智润心。鼓励教师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树立网络思政思维,学网、知网、懂网、用网,不仅善于运用网言网语,更能够抓住网络交流的本质和网络传播的规律,以渊博的学识造诣、亲善的人格魅力、真诚的沟通方式来帮助青年大学生释疑解惑、去伪存真。
作为高水平人才的育人重地,高校不断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意义重大。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选育留用考退”的动态长效机制。选聘时要严把“入口关”,务必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依托高校人才引进委员会专家学者的专业眼光发现“好教师”,同时要开展师德方面的考察,使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走访调研、推荐人函评等多种方式对应聘者进行多维度的师德考察,为高校选用理想信念坚定、教育情怀深厚、品德修养高尚的教师队伍打下坚实基础。育留时要把好培养关,优秀的教师队伍离不开长期的孵育培养。高校应牢牢把握住思想引领这条主线,用好教师思政教育这个抓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完善经常性的学习实践制度,增强教育为国之大者、兴国之本的使命担当,增进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学情的深刻理解,引导广大教师强基固本、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师德榜样的示范作用。考核退出时要把好“责任关”,高校应建立以责任为内涵的考评体系。高校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活跃,推动以责任主体意识、责任效能落实为指向的过程性评价可以有益补充常规的工作考评,破解唯成果、唯“帽子”的评价痼疾,可进可退,深化教师岗位立德树人是第一要务的共同认识,形成正向的教育生态环境和内生激励动力。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无论是学校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还是校训校歌、先贤名师,都从各个层面折射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高校的安身立命之本,不同高校对于大学精神的凝练和解读不尽相同,但尊师重道是所有高校对大学精神的内涵共识。师德榜样群体是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之一,课堂内外以身垂范,凝聚师生爱校建校荣校的情感追求,感召广大师生形成无论何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理想信念,推动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不断进步发展。师德榜样既能引领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更是促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砥柱,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大力弘扬尊师重道的优良文化传统。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常态化的师德榜样宣传机制,运用举办师德榜样评选、荣誉授予仪式、深度事迹专访、专场宣讲报告、从教秩年纪念、师生互促交流、学习实践团队等形式,加大师生对师德榜样的深入了解,加强师生与师德榜样的紧密联系,充分依靠优秀教师群体,以点带面,发挥榜样育人的示范作用和浸润影响。另一方面,构建立体丰富的师德榜样宣传途径,通过媒体报道、专栏专刊、“两微一端”、文艺作品创作以及其他新媒体手段,网上网下联动多方位展示师德模范乐教善教、敬业爱生的典型事迹,共同营造尊师重道、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