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琦
(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上饶 334100)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起病急骤,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病,主要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斑块内膜破裂形成血栓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如果情况比较严重,还会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最终造成多系统功能障碍情况的发生[1]。现阶段,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及时控制临床症状,缓解神经功能缺损和炎症反应,保护脑损伤,改善脑部微循环[2]。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案提升该病的治疗预后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丁苯酞为脑保护药物,在改善脑部能量代谢及缺血脑区微循环方面效果明确,还能缓解炎症反应,但单独用药效果有限[3]。血栓通为改善脑部微循环的中成药制剂,能够有效促进局部脑血流量增加,缓解缺血缺氧状态[4]。本文报道丁苯酞与血栓通联合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效果。
收集2021 年1 月至2022 年5 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 例纳入研究,患者均为首次发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 例。观察组中男20 例,女14,年龄55~78 岁,平均(65.46±5.93)岁,发病时间24 h 以内,平均(2.82±0.77)h;合并高血压30 例。对照组中男21 例,女13 例,年龄56~80 岁,平均(65.67±6.06)岁,起病至入院时间0.5~6 h,平均(2.91±0.78)h;合并高血压31 例。两组上述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5],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确诊;首次发病;无昏迷或认知交流障碍;符合用药指征;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溶栓治疗史或抗凝药物用药史者;有精神异常者;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异常者;有脑外伤史或合并其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对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减轻脑水肿、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并静脉滴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次,每天2 次,每次间隔6 h 以上,连续7~10 d。对照组加用清开灵注射液(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20 mL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中静脉滴注,1 次/d,连续7~10 d。观察组加用血栓通(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5 mL 加至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1 次/d。连续7~10 d。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压积(HCT)]和炎性指标[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表(ADL)[7]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
治疗效果评价参考《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8],显效为NIHSS 评分下降>46%,病残度0级;有效为NIHSS评分下降18%~45%,病残度1~3级;无效为未达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6.4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治疗前,两组ESR、HCT 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R、HCT 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比较(±s)
分组ESR(mm·h)HCT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4)29.18±6.17 24.09±4.060.55±0.08 0.37±0.06对照组(n=34)29.15±6.02 25.97±4.640.54±0.09 0.44±0.07 t 值0.0282.7000.7296.803 P 值>0.05<0.05>0.05<0.05
治疗前,两组血浆PCT 及血清CRP 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PCT 及血清CRP 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性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s,分)
表3 两组炎性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s,分)
分组PCT/(ng/L)CRP/(m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4)0.60±0.10 0.19±0.0325.12±4.02 6.69±1.22对照组(n=34)0.58±0.12 0.21±0.0425.07±4.11 14.49±2.92 t 值1.1663.8870.07337.280 P 值>0.05<0.05>0.05<0.01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及ADL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ADL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s,分)
分组NIHSS 评分ADL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4)18.22±3.87 9.86±1.6526.21±3.39 49.25±4.61对照组(n=34)18.17±3.61 12.93±2.21 26.26±3.42 40.20±4.15 t 值0.07510.8490.08611.447 P 值>0.05<0.05>0.05<0.01
临床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的致病因素复杂,脑动脉粥样硬化为该病的主要病因基础,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和冠心病,致残率位居前列。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一般以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等为主,其中介入治疗时间窗较窄,多数患者入院时已经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多采取药物治疗。有文献报道,随着近几年国内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类脑血管病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有效率可超过80%,能够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和脑损伤,减轻炎症反应[9]。但不同用药方案效果仍有一定差异,合理选择药物组成联合用药方案提升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预后备受临床医师的关注。
丁苯酞是一种脂溶性较强的新型脑血管病治疗药物,能够透过血脑屏障,产生阻止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环节的作用[10]。有文献报道,丁苯酞具有改善脑部微循环、保护缺血脑组织以及缓解机体炎性状态等作用[11]。血栓通为适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中成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三七、丹参、黄芪等,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具有良好的溶栓作用,能够快速且有效降低机体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增加外周血灌流量等作用,有助于降低脑损伤[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表明两药联用能够产生良好的协同效果,提升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预后。临床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病情紧密相关。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ESR、HCT 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可见联合使用丁苯酞与血栓通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高粘状态,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流灌注,逆转脑梗死导致的神经元损伤,对于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分析原因主要为丁苯酞能够有效调节脑能量代谢,并改善缺血脑区微循环[13];而血栓通则能通过降低血液粘稠度和抑制血小板凝集达到提高脑血流灌注和脑血流速度,改善脑供血的目的,二者有良好的协同效果[14]。
另外,TNF-α、PCT 为临床常用的炎性标志物,急性脑梗死患者炎性指标水平异常导致缩血管因子生成增加,会加剧血栓情况。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血浆PCT 及血清CRP 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可见丁苯酞与血栓通联合使用能够有效清除机体继发性炎症反应,增强脑组织细胞的自主恢复能力,促进患者病情改善。分析原因主要为丁苯酞中含有谷氨酸成分,在抑制自由基生成和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方面有显著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炎症指标水平升高[15];而血栓通中的三七等中药成分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作用,也能够抑制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16]。而观察组治疗后NIHSS 评分偏低,ADL 评分偏高,也表明丁苯酞与血栓通联合使用能够提升急性脑梗死的恢复预后。关于其具体作用机制,血栓通可以起到活血化瘀以及加快身体血液循环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起到扩张血管的功效,该药物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等,有良好的活血化瘀、溶解血栓的作用。该药物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皂甙,能够帮助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脑部疾病患者,血栓通注射液能有效促进脑血管的血液流动,能有效地抗血栓形成,还能缩短凝血时间;另一方面,其扩张血管的作用也比较明显。当脑血管内的血液形成血栓时,注射血栓通注射液能有效促进脑部血管扩张。脑血管扩张时,有利于血液的循环,所以也能改善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丁苯酞与血栓通联合使用能够提升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预后,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