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为庆
(张掖市甘州区张掖育才中学 甘肃 张掖 734000)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数学课教学目标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技能,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重要使命。数学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必须明确初中数学课厚植品德教育的意义,根据数学课程和学生品德素质的发展需求,深入挖掘德育资源,采用科学手段将品德教育无缝渗透于数学课堂,引领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索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思想,从而彰显新时期初中数学课的品德教育功能,下面笔者就对此目标展开策略浅析。
初中数学教学领域的品德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德育的载体,深入分析和提炼数学课程中的德育资源,通过设计相关的教学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感悟品德思想,形成崇尚真理的态度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品格。在初中数学课厚植品德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有助于发挥数学课程的德育功能。数学课程的德育优势非常突出,以往由于教师对数学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到位,致使学生品德素质发展受到影响。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厚植品德教育,是促进数学课程发挥德育功能的有力举措,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史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数学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如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合作探究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精神品质,这些都能为学生品德素质发展提质增效,同时确保数学课教学德育功用充分彰显。
第二,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初中学生正处于构建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黄金阶段,教师厚植品德教育,对塑造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大有裨益。如部分学生对数学解题存在畏难情绪,学习态度消极、逃避,教师实施品德教育时,就可以采用趣味化教学手段,消解学生的畏难和抵触情绪,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探索,体会攻坚克难的成就感,这样学生就会形成遇到困难不退缩、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价值观,从而驱动学生勤思善虑、刻苦钻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行为[1]。
品德教育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明显,而就当下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品德教育等渗透情况虽然有所改善,并提高了重视程度,但仍面临一些亟需改善的问题,需要教师积极加以探索,寻求有效的教学路径,从而提升品德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厚植效果。具体说来,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很多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要充分从教材中挖掘品德教育的素材,以全面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层次。但真正落到实处,教师们往往会受到教学进度的影响,很少有时间细致钻研德育教育的开展路径,这也使得数学课堂德育效果较为薄弱。而且以往传统应试教育,虽然逐渐进行改革,但仍然发挥着部分作用,影响着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数学课程学习的认知。家长大多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甚至错误地认为品德教育与数学课堂毫无关联,久而久之便会使得初中数学品德教育收效甚微。而教师在学生家长以及外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开展品德教育培养的积极性也将有所减弱。基于以上这些难点和痛处,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工作,想要厚植品德教育就必须充分思考创新教育路径,以达到理想的融合教育成效[2]。
在初中数学课厚植品德教育,中华传统数学史是最具价值的德育资源。在传统数学史中,不仅蕴藏着古代数学家的艰辛探索历程,也凝练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卓越的数学成就,这些都能帮助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教师在厚植品德教育过程中,应该着力开发数学史资源,根据数学课程内容引入对应的数学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和求索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思想,促进学生勤奋自强,自主传承和发扬祖国数学文化。例如,在教材《勾股定理》一课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时,就可以在白板上播放预先编制好的数学史资料,包括大禹治水时期用勾股定理测量土地的等高差,西周数学家商高用“勾三股四弦五”测量土地,三国时期吴国数学家赵爽绘制弦图描述勾股定理,以及东汉末年数学家刘徽用青朱出入图证明勾股定理等等,学生了解数学史资料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数学史料介绍,大家有什么发现?或产生怎样的心得体会?学生交流后反馈: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和运用,至少比古希腊人早500 多年,赵爽弦图和刘徽的青朱出入图,都别具匠心,既严密又直观,数学家的智慧令人赞叹,为世界数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这样在传统数学史的带动下,学生对勾股定理认知更透彻,同时产生浓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文化自豪感。
初中数学是一门强调探究的课程,协作学习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和品质,同时也是教师在数学课中实施品德教育的主要切入点。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应该加强开展合作探究,根据数学课程要点,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发布任务,组织学生以同伴群组为单位,围绕问题、任务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在其间鼓励各群组学生交流互助,各自发挥能力优势,合力探寻解决数学问题或任务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个性以及协作学习等优秀品质。例如,在教材《平移》一课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掌握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后,教师在白板上用模拟动画演示三角形ABC 平移到三角形A’B’C’的位置,同时发布探究任务:同学们,请大家四人一组,观察模拟动画中三角形平移前后的位置,找到对应点和对应线段。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指导各组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互动讨论,鼓励各组内数学绩优生,在纸上画出三角形平移前后的草图,带着同组伙伴分析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探究后反馈: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点是A、A’,B、B’,C、C’,对应线段是AB、A’B’,BC、B’C’,AC、A’C’。这样学生就能准确运用平移的性质,协作学习品质、数学探究能力都得到提高。
学生在数学课学习中时常遭遇疑难问题,部分学生懒怠自主探索和动脑,想要直接得到其他同学或教师给出的正确答案,这种不良的品德倾向亟待修正。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厚植品德教育时,应该着重利用数学疑难问题,采用有趣有味的点拨、启发手段,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投入数学疑难问题解答探索,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自主释疑的过程,体验攻克难题后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迎难而上、勤于钻研的精神,提升数学课品德教育有效性[3]。例如,在教材《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学中,学生在判定平行四边形时遭遇障碍,针对这个疑难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取两长两短四根木条用小钉做成四边形,其中长木条和短木条的长度都是相等的,学生做好后教师提问:同学们,随意转动手中的四边形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无论如何转动木条框架都是平行四边形。接下来,教师再指导学生用两根长短不同的木条,把二者中点重叠用小钉固定,再用皮筋连接木条顶点,做成四边形并转动木条,教师提问: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是。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木条框架符合这一定理。最后,教师在白板屏幕上出示几个四边形鼓励学生判定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学生都能准确判定并阐述证明过程,这样数学疑难问题得到攻克,学生也形成不懈探索、勤于钻研的优秀精神。
实践创新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德和素养,教师在数学课厚植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的养成情况。数学实验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手动实操、创新创造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基于品德教育目标,加强设计开展数学实验活动,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策划数学实验任务,发放相应的实验材料工具,引导学生眼耳口手脑共同运转,在操作和创新中领会奇妙的数学现象,习得课程知识技能,从而高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达到初中数学课厚植品德教育的目标[4]。例如,在教材《全等三角形》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时,就可以设计一项手动操作型的数学实验活动。教师先将纸卡、剪刀、三角板等工具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把三角板按在纸卡上,沿着三角板的边缘画下图形,再用剪刀将图形剪下,学生操作完毕后教师提问:把剪下来的图形和三角板叠在一起,二者的形状和大小是否完全一样?能重合吗?学生操作观察后回答:形状大小一样,能完全重合。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接下来,教师继续指导学生将纸卡三角形进行平移操作,裁下平移后的三角形,把两个图形重合,找出重合的顶点、边、角,并用笔在纸卡上标注出来,同时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平移前后两个三角形的重合顶点、边和角,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重合的边和角都是相等的。教师认同学生回答后,点拨学生概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鼓励学生再画出、裁剪其他形状的三角形进行比较,促进学生深刻掌握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同时借力数学实验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开展过程中,情境是极为重要的影响要素,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学生整体学习成效。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群体而言,教师在优化教学情境的过程中,也能丰富学生学习知识的体验感,尤其本就复杂且难以理解的抽象数学知识,辅助教学情境,将减轻学生学习时的心理负担。而在预设的教学情境基础上,教师适当融入品德教育也将让学生的接受度更高,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下,感受品德教育背后的价值,潜移默化提升其道德水平。尤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了更多思路与方式,可以巧妙借助信息技术,发挥情境力量,加深学生的情境体验。举个例子,教师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知识时,考虑到学生群体,可能会对这一节知识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认为较为枯燥,为此教师便在教学设计之初有效收集了与直角坐标系相关的介绍视频,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直角坐标系的来源及内涵。尤其当学生观看到发明者笛卡尔,为了能够攻克数学难关,即使卧病在床,也在积极思考数学难题。而小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深受卡迪尔这种精神的感染,自然而然达到了德育教育的最好目标,是提升品德教育水平的一大有效路径。而正是基于这一预设的教学情境,学生群体在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总是保持精神满满,教学成效显著。
数学源于生活,也终将服务于生活。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为了能够有效将品德教育融入其中,也应巧妙发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特点,适当增加数学生活案例,从而实现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及道德品德的目标。而生活中的教学案例极为常见,教师既要学会筛选,更有效且更贴合教学内容的案例素材,也要适当与学生兴趣点相关联,力求能够充分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在融入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整体教育水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5]。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一节知识时,为了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品德教育,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布置了课外实践,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统计自己每一天用了多少纸张,并与小组同伴一同计算出全班同学一年要使用多少张纸。而学生通过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完成过程,将所有纸张使用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运算,最终得出一个庞大的数字。教师则可以趁机向学生渗透环保理念,要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减少浪费纸张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所在。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初中数学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就必须从自身做起,充当好良好的品德模范,让学生深受教师正面形象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行为规范,达到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尤其初中数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全局观,能够将教材内部蕴含的丰富德育要素挖掘出来,有机地融入课堂之中。同时还要让学生逐渐信服和尊敬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举个例子,可以借助数学课堂教学纪律的规范性,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教师可以提前在教学活动中讲解课堂教学规范并要求全员按照规范学习,一旦有学生不遵守课堂教学准则,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而教师自身也要充分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严格遵守自己树立的课堂教学规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及规范。另外数学教师日常也要积极注意做好个人形象提升工作,保持干净整洁卫生,始终坚持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及工作态度。这样一来在教师的影响下,初中学生也将逐渐规范自身行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合格青少年。
综上所述,将品德教育厚植于初中数学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德育功能,也能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教师应该加强开发利用传统数学史资源,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认同感,开展数学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品质,利用数学疑难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不畏困难、勤于钻研的精神,同时设计多样化的数学实验活动,构建学生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多角度实现数学课的品德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