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3-10-15 10:04陈小俊王山林
南北桥 2023年20期
关键词:改革与实践课程思政高校

陈小俊 王山林

[摘 要]在新文科背景下,要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开展全科课程思政教育,鼓励教师深入解读思政改革标准要求,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全面落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本文在探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基础上,分析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融合度不高、授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及能力不足、课程思政与高校特色脱节等问题,提出加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强化授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及能力、打造高效特色课程思政课程与实践活动、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等实践措施,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背景;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教育也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挑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校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新文科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和综合性思维,这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新型教育观念,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新文科背景下,将课程思政与各专业课程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更好的保障。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旨在探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实践和经验,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分析

1.1 有利于适应时代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高校应加强课程思政教育,但思政课程设置比较少,难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设计不够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多样化,难以发挥引导作用。因此,高校课程思政需要改革。只有通过改革,高校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思辨、批判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1.2 有利于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以往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教学比较少,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可以将理论融入实践,将学生平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变革、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培养出一批具有担当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1]。

1.3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課程思政改革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思政改革中,通过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专业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此外,课程思政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他们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也能够提高实践能力,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2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融合度不高

当前,部分高校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专业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融合度不高的问题时常发生,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难以对学生起到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时间,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融入思政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同时,在课程评价中,应该将学生的思政素质纳入考评范围,合理设置思政教育的考核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2]。

2.2 授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及能力不足

在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思政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是分离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一些高校专业授课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未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是主要教学任务,而思政教育是思政类课程的任务,这就表明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足。另外,在课程思政的大力推广下,高校教师重新认识到课程思政的价值与作用,并积极开展思政教育,但一些教师的思政方式过于生硬,思政内容过于浅显,在课堂开展思政教育时只是简单地增加少量的思政内容,这就使得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呈现“两张皮”的现象[3]。基于此,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和特点,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以此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将课程思政教学情况纳入教师考核中,并与教师职称评级等相挂钩,调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以及提升自己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积极性,有利于高校全科思政教育的发展。

2.3 课程思政与高校特色脱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校建设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而专业课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石,学生是学习思政内容的主体,以高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为基础,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目前,很多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学科专业的思政融合。这种做法只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添加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无法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高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融入,无法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真正发挥其作用。只有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高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为基础,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素质化、精品化和国际化。

3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措施

3.1 加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

首先,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专业课程中往往会涉及很多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如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等。加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需要深入挖掘这些思政元素,将其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审视,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将其逐一列出,并与专业知识相互联系。例如,在“工程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感、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政内容。其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往往比较抽象,难以通过传统的讲授方式传达给学生。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课堂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在创新与创业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了解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课程中的思政内容[4]。

3.2 强化授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及能力

高校课程思政建立、推广及执行均依赖于教师,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及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师应改变以往独自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各科教师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与学习,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和课程任务,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学习。同时,高校应定期组织课程教育探讨会议,让思政教师分享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案例,向其他学科的教师介绍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各学科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另外,在增强授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方面,思政课程授课教师应起到引导者的作用,积极与各课程教师沟通交流,共同探索“课程”与“思政”有效融合育人的方法,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发展。同时,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交流过程中,能够提升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让教师更加注重课程思政理论的学习,了解国家和学校的课程思政要求和相关政策,掌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此增强其课程思政意识。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高校应搭建各种交流平台,教师可以互相邀请观摩彼此的授课,让大家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学特点和方法。高校可以组织教师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或其他高校的教师来分享经验和观点;还可以建立教师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可以上传和下载各种教学资源,如案例、课件、教学视频等[5]。

3.3 打造高校特色思政课程与实践活动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场所,应该注重思政课程的建设。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注重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依托特色学科和研究方向,开发出符合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思政课程。例如:在理工科专业中,可以将科学伦理、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让学生在專业学习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在文科专业中,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另外,高校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这些实践活动也可以与思政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3.4 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

在高校课程思政中,教学评价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授课教师应注重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全面发挥评价机制的作用。完善教师评价体系,高校应在日常教学期间对教师传播先进思想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中思想教育体现等进行评价,从而了解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另外,高校应将教师评价结果与教师评级、培训、绩效等挂钩,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推动高校教师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尤其是基于特定教育生态环境下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改变的评价,而且学习效果评价应实行动态管理,利用信息技术设置增值评价功能,在大数据技术下实现多维度、立体化的学习成效评价量化表,精准掌握课程思政教学成效[6]。

4 结语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新文科建设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而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高校教师在专业授课过程中,将中国社会发展成果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肩负着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双重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各课程是必要且迫切的,不仅有利于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加快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充实各行业发展后备力量。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应该紧密结合国情和时代要求,注重跨学科融合,加强课程思政理论建设,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深化课程思政实践教育,以实现高校教育的育人目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嘉祺,刘雯,杨帆.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时代报告,2023(3):108-110.

[2]周琴,王妍捷.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51-54.

[3]李曼,郑向光. 新文科背景下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路径[J]. 品位·经典,2022(17):99-101.

[4]何良伟,靳玉军.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向[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98-104.

[5]滕昱,周晓夏.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路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2(21):81-84.

[6]甘辉杰,赵伟.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作家天地,2021(17):136-137.

[项目名称]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知识女性的心理困惑与出路探究”(项目编号:2019KY0840)。

[作者简介]陈小俊,男,湖北随州人,桂林旅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学。

王山林,男,河南南阳人,桂林旅游学院,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旅游规划。

猜你喜欢
改革与实践课程思政高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面向区域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谈高校琵琶演奏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