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华
参与“中国教育报读书会”21天共读营,我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读一本书,和一群人,面对“儿童”,做了一次关于“立场”的学习与探索。与书,与人,都是一场温暖的遇见。
每一個夜晚,我像是重回学生时代的夜自修,聆听讲座、静静阅读、打卡分享、交流互动。领读的老师每天以任务单引领大家在阅读中不断进行思辨和反思:“儿童立场、儿童视角意味着什么?”“成为更好的自己和更好地成为自己有何不同?”“我有哪些故事可以体现儿童立场吗?”“儿童研究可以有哪些途径?”……一次次追问与反诘,不断审视与思考,让我慢慢打破一些成见,厘清教育的核心理念,尝试触摸生长的真谛与密码。
儿童立场究竟意味着什么
共读由这一问题开启,也由这一问题收尾。回答这一问题前,我们先尝试着定义教学生活中的儿童与教师。完整的儿童自有他们自由、独特、自洽的世界,他们天性好奇、会想象、爱探索,潜藏着无限大的可能性,同时因年龄限制,缺乏经验,本身又包含着错误的可能性。教师应是“作为教师的儿童”,即怀有童心的教育工作者。
儿童立场,即放下身段站到儿童身边,去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就是要从儿童的表情中寻找自己的表情——教育的精神品格、价值理想和永远的儿童意义,以及教育的完整与完整的教育。”
成尚荣先生开篇提出儿童立场:情感与思维的沸腾。儿童沸腾的情绪从哪里来?一个重要的来源是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民主意识,教师的尊重、信任、鼓励。这一提法再次确认“爱是教育的核心,让教育在爱中行走”。
沉闷的课堂现场,疏离的师生交谈,沉重的学业负荷,导致出现更多的“后进生”,不断让孩子释放出多动、抑郁、自闭等心理障碍的信号……这些大环境下因忽视儿童或期望太高而导致的儿童忙碌、童年恐慌后遗症,是“儿童缺场”的反馈,是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之下造成的教育最大的愚蠢与错误。
儿童立场需要强调,儿童告诉我们教育的起点,教学即儿童研究。阅读《儿童立场》,重塑自己的教学秩序并汇聚更多的教育智慧,我明白了,成人,尤其是教师,不能再因匆忙赶路而无心或有意地撞到任意一名儿童。
悬在屋顶的金星
“教师是谁?”这一提问涉及教师的专业身份,充满深刻的意义。成先生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将教师定义为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
这样的身份定位精准、明确。教师之于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一条走进儿童世界的了解之路,是一条对儿童的发现之旅。而后教师用道德的方式,即尊重、倾听、理解、对话来与儿童相处,以民族的、世界的文化作引领,在儿童生活中筑起精神高地,让他们踮起脚来发现理想的光亮,展望未来。文化使者要拥有丰富的文化才能做好儿童生活的指导者和精神发育的引领者。所以成先生在书中谆谆教诲:教育智慧的第一个行动是承认自己的无知,于是,学习、研究、实践开始了,智慧悄悄地生长了……成先生提出教师的“专业”应该超越学科,“第一专业”始终是儿童研究。文化使者要用文化滋养心灵,呈现完整、高尚的精神状态,为儿童培育、积蓄、增强文化能量,与他们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成先生还谈到他读英国随笔名家赫兹利特的《谈绘画的乐趣》一文的结尾“那天下午我出去散步,回家时看见金星悬在一户穷苦人家的屋顶上,那一刻我的心里产生了许多别样的思想和情感,那种感觉以后再也没出现过”时,会联想到母校的教师。
教师——悬在屋顶的金星!又一多么生动的比喻。做一颗金星,传递温暖与力量,努力以爱与尊重看见和陪伴孩子成长。
可能性的召唤
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开宗明义地重新定义儿童:“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儿童就是“包含可能性的实体”。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实现可能性的过程,即受教育的过程。教育的使命就是发现、培育、实现儿童的可能性。
可能性是教育的基础。正是相信儿童具有丰富的生命可能性,儿童才具有可教性;也正是因为相信儿童具有丰富的可能性,需要通过教育来转变成现实性,教育才具有必要性。
成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实现可能性的四个给予:一是给学生以尊重,让可能性在尊重与鼓舞中激活;二是给学生以梦想的机会和权利,让可能性在理想中被激活;三是给学生以时间,等待学生的可能性被唤醒;四是给学生以自由,让可能性在选择中得以开发。 读书后,我尝试在课堂中实践第三点,发现有意识调控课堂节奏后,孩子们真的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以往的课堂,我更多时候在追求节奏明快,孩子们不由自主卷入被带着走的境地,不少孩子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究意识淡薄。当我放慢课堂节奏,尤其在探究环节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后,表面活跃的孩子更多学会沉静下来深思,不够自信的孩子也因老师的反复鼓励、愿意等待增强了自信,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一些改变。从长远看,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节奏、成熟时期都有快慢早晚之分,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陪伴其成长。在面向“每一个”的同时,关注“这一个”。当“每一个”和“这一个”和谐共处时,好的可能性的教育就发生了。
成尚荣先生说:走了那么久,坐在书桌前,才正是开始。领读本书的冷玉斌老师说:读书,就是敲一扇门,敲来敲去,最后门里走出来的,就是你自己。所以阅读更像一种可能性的召唤。继续以读书之名,温暖地,遇见儿童,遇见世界,遇见自己。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