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命、评四个维度解析一道中考题

2023-10-15 15:36冯宗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语文素养

冯宗辉

摘要:一道学业水平测试的题目,如果站在教师角度来端视,它是对教学效果的审查,也有对未来教学指示的功能;站在考生的角度来理会,以积蓄素养为目的的广阅读、勤练笔、重演习的学习训练方法,是不惧题目形式变幻,实现胸有来题的目标;站在命题者角度来衡量,应坚持题目质量为本,同时也注重命题导向性与课标指向的契合;站在评卷者的角度来思考,要准确把握题目答案的边界,以原则性和灵活性并重,以区分和甄别优劣,努力达成试卷的选拔机能。正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题多观也可以在丰富教学内涵、微调评价机制、促进素质培养等方面起到微妙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素养 思辨阅读 命题导向 公平评判 思维品质

中考已在全国各地相继落下帷幕,神秘的中考试题也将陆续面世,其中一些好题、巧题、新题及平常兼微妙的题渐次进入师生的视野,这些题目可能给应试者一个全新的视角,或者显示出未来命题的方向,甚至引发教学方面的小变革。所以,研究中考试题,是把脉语文考查趋向,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完善其应试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笔者有幸参加了聊城市中考语文的阅卷工作,重点评阅现代文阅读的第二篇(文学作品)的第20小题(第一问),该题总分3分,笔者评阅15634份,平均得分1.26分(包含空白卷,下同),全市接近104000份试卷,总平均得分1.31分。比较其他现代文阅读理解的题目的得分,单题得分率比全题得分率偏低25%—30%左右。这是一个怎样的题目,在教、学、命、评四个维度上透视与解析,它有哪些意义与价值?

原题是这样的:20.赏析句子。①当小小青杏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哈喇子。

站在教的角度,夯实双基、提升素养仍是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任务。

纵观聊城市近五年中考语文试题,我们会发现,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语句赏析的题目。2018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篇目是《青莲》,赏析题目为:17. 赏析第13段画线句子。2019年考查篇目是《蚊烟中的往事》,对应题目为:18.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品析第8段的划线句。2020年考查篇目是《残匾》,相应题目为:17.品析第17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021年考查篇目是《与天下共明月》,赏析类题目为:16.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①一直磕到如婴孩一般柔软娇嫩的月饼脱模而出。(从修辞角度赏析)②母亲去给邻家送月饼,会对邻家婶婶说:“尝尝俺家的月饼吧,蒸得不好,让你笑话。”邻家婶婶会接住月饼夸二句:“哎哟!看你的手多么巧啊!”(从描写角度赏析)2022年考查篇目是《庄客》,没有直接出现语句赏析性问题,而以一个表象不同但实质上异曲同工的题目代替:17.作者为什么要在22段至26段写茶农与茶商的对话?(赏析对话描写的特点与作用)由连续五年的中考真题并比观测可以得出结论,该题型是聊城中考题中比较稳定或说高频的,当然是需要认真对待,专题训练的。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告诉我们,“(教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1]据此作为施教者可以领会国家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基本要求包括:理解赏析语言,形成初步的个性评价——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融汇到自己的情感体验中,并借以使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逐渐丰富与充盈。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就必须教会学生赏析,诸如概括赏析对象的特点,探讨赏析的角度与抓手,总结赏析的方法与规律,归纳赏析文字的表述程式,让语言赏析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常态性的、有趣味的活动。

对于赏析类题目,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力挖掘内涵,拓宽外延,使语言赏析的宽度能够全面覆盖学业水平的考查范围,更多地训练学生语言赏析的思维深度和灵活度,让学生有积淀底蕴、从容自信地应对类似考查题目。以笔者评阅的题目为例,教学时,至少应在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赏析与体会:1.动词运用角度,从“忍不住”“咬”“充溢”“流出”几个动词,可以判断语句使用的是动作描写,再揣测采用动作描写的意图——表现青杏的酸和孩子们对酸味的体验感受;2.描写的其他类型,语句还运用了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探究这些描写的目的——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吃青杏时的表现,深入体现了青杏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诱惑,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起到了衬托的作用,突出了青杏的酸味及其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3.有无修辞方法,如果有,指出赏析要点所在——本题没有;4.其他值得赏析的语言因素,如句中运用了叠声词。那么,使用叠声词有怎样的表达功效——通过叠音词的使用,语句的音韵更明快,能够传神地渲染出人和物的音、形、情、态,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

一个句子,可以有多种不一样的赏析角度,获得迥异的结果,所以,老师平时的引导与梳理非常关键,同时,注意在答题落笔时关照语句逻辑是否清晰,问题生发的立足点在哪儿,有无要点(关键词)、结论是否明确。换言之,答案中必显因素包括:使用了什么方法(立足点),方法的特点怎样(要点),表现了什么(结论)。

站在学习及应试的角度,学生需要更坚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强化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语文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广泛涉猎优秀作品,多种方法阅读理解,以阅读促进积累,以评点带动赏析,阅读留声,批注留痕,综合提升阅读能力,优化语文素养的基本面,赏析类题目作为大盘的“概念股”,也必然在掌控之中。

在應试过程中,则须注意几个慎重。

1.慎重审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审题就有磨刀的意味,审题包括对题目基本意思和基本要求的理解,题目与原文的联系,题目的类型特点和问题指向,了解相关要求(像至少答出两条;不少于60字)等,把题目看明白,理解透,再答题才会有的放矢,有板有眼,写出符合要求的解答。笔者在阅卷时发现,一些考生把赏析的重点放在语句的前半部分“当小小青杏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并得出结论——表现了孩子们的馋。属于没有结合语段整体意思和题目要求而作答,典型的审题不清。审题还要区别对待类题与个题,平时对类题做好概括、归纳、提炼,把握共性和相通之处,避免题目换个马甲就傻眼;个题则重在研习独特点和新颖处,努力建立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以寻求突破。

2.慎重梳理答题思路。前后语句之间,要有逻辑性或者印证性,围绕预设的中心,择取恰当语言,分清步骤,突出要点。尤其是整个答案,要形成一个封闭而自洽的言语系统。也就是说,答案是明确的,内涵有明晰的界定,语句之间融洽连贯,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阅卷中发现的语病、表意含混、言之无物等情况不在少数,可以认定是答题思路没有认真梳理导致。

3.慎重检查。检查是让语文试卷达到完美的必需环节,通过检查,可以改正笔误,纠正表达瑕疵,补充遗漏的关键点。阅卷中,发现几份试卷在答案上添补了诸如“生动形象”“神态描写”“情致”等词语,显然是考生在检查中发现了漏洞予以弥补,效果是明眼可见的。

考生答题,还应做到几个避免。

1.避免答非所问。赏析的语句比较长,机智的考生就找寻有特点、有语文味的语句来攫取突破口。而也有不理性的考生,不加择取和思考,逐句分析解读,如“当小小青杏挂满枝头的时候”是说……“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到底什么意思等,其实是该考生不理解赏析的意旨造成的,赏析语句,不是问你写的什么,而是问用什么手法写的,写得怎么样,使写作对象在某特点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赏析是链接作者写作手法与读者感受体验的一个纽带,不明白这一点,答得再多也无益。

2.避免游离于题目之外。答案须依据问题生发,对问题应有依附性,问题是源是根,答案是流是叶。然而有的考生无视题目规定和要求,自话自说,逐渐远离题目,产生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如有考生的答案为:“孩子们小时候生活困难,没有美食,所以青杏很小很涩也不放过,表现了孩子们很馋,生活乏味。”没有真正赏析,却写了一本陈年旧账,和题目不沾边,结果可想而知。

3.避免过度阐述。答题时真的不适合思考人生,否则,可能会将人生哲思、国家大计、社会伦理等内容糅合到自己的答案里来,自己以为高大上,别人却觉得这是癔症发作。如笔者阅卷中就遇到个别学生大谈理想:表现了当时的生活很贫苦,我们要努力学习,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过度阐述,而且把励志当做万金油,在语文试卷中是行不通的。

4.避免书写潦草。书写潦草,本身就代表着态度敷衍,龙飞凤舞,笔画不规范加上字与字之间纠缠不清,扫描到电子屏幕上,往往字迹更模糊,难以辨认,惨不忍睹的卷面只配惨不忍睹的分数。

站在命题者的角度,设置题目宜明确精准,体现试题的信度与区分度,侧重考生对语文素养的考查,并表现出一定的导向性。

“学业水平考试之命题要求”章节中则这样表述:“阅读与鉴赏类问题或任务要立足文本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理解与把握,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动机、表达效果做出合理评价。”[2]命题具有原则性、技术性、严肃性的特点,命题人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大多数学生的学情特点,命制出信度高,有区分度,展现考生语文素养的题目。

针对笔者所阅览的题目,特慎重提出几点看法:

1.命题的考查点还应更明确和紧凑一些。赏析对象句较长,可成为独立的赏析点很多,(详见本文“站在教的角度”部分)这样固然能够让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但往往因赏析范围过大,如果给出的参考答案不能覆盖所有考生有道理、有见地的解答,极有可能产生“冤案”。而若①与②结合起来,(注,第②个赏析句为:“辣椒圆锥的形状像一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堆在场院,红彤彤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在括号中分别标注“站在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和“站在修辞的角度赏析”,就可以轻松地解决问题,虽然这样给考生的限制较多,但给考生规定了发挥的方向,减少了泛答乱解,能有效避免让考生钻黑胡同的情况,保障其真实能力的彰显。

2.是否该进一步凸显命题的导向性。语文阅读理解题是最能体现考生思维深度、广度、灵活度及发散性的题型,所以它也是最能施展命题者功力,最能表现语文教学前沿水平的考查形式。2023年聊城市语文试题文学作品阅读理解的20分中,赋予了6分的语句赏析题,比前几年明显增多,而语句赏析题经过连续多年的形式基本不变的设置,已被广大师生反复的研习训练,且其答题的得分点中,程式性、技术性的内涵更多一些,学生成绩的区分度已逐渐降低。同年青岛市的试题,现代文阅读是一篇小说,题目命制链接了课内的“走进小说天地,感受小说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并以“鲜活人物我来谈”“动人情节我来析”“精彩语言我来赏”的任务群的形式,由面到点,由浅入深地层进式设置题目,题目更贴近教材和学情实际,也更契合课标要求,灵活性、导向性显著;三个小题的赋分分别为3、4、3,增加了分值的均衡性,减少了投机成分,该题目对教学的启示性也更多一些。

站在阅卷者的角度,深入把握题目精髓,宽严适度,公平评判为基础,要积极肯定考生的创新亮点、思维亮点、表达亮点,敢打高分,但勇于拒绝“苦劳分”。

阅卷老师肯定是先了解原题和熟悉答案,但是,语文题不同于数学题,它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数学题目的解答即使出发点不同也将殊途同归,但语文题答题形式、答题语言可以是五花八门的,只要体现要点,意思贴近就对,那么,阅卷老师就要对意思贴近有一个内心的界定,不能过于狭隘和宽泛,而且要标准恒定,始终如一。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阅卷老师还应对答案有质疑精神和再发现的意念,也就是“以考生试卷为依据,以参考答案为准绳”之外,还不能拘泥于刻板的答案,有法外执行的能动性。还是以笔者所阅题目为例,阅卷组收到的参考答案是这样的:20.①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们吃小小青杏时的状态,表现出酸味给孩子们的一种特有的味觉感受和喜爱之情。同时,也运用侧面描写,表现酸味的独特魅力。经过对照题目,小组讨论,專业教研老师的解读,全组阅卷老师达成共识:动作、神态、细节、正面(直接)几种描写方法均属正确有效的,写出其中任何两种即可获得该步骤得分;生动形象一词是语言效果得分点的关键词,但是,像细腻传神,惟妙惟肖也有等同的效果,赋分不予打折;答案没有涉及重叠词的赏析,如果从这个角度答题,是可以得分的,当然是赋满三分为止。鉴于此,阅卷老师的工作,要体现以下两点倾向:

1.面对中、高考等选拔性考试,阅卷老师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注重赋分梯度,以实现优胜劣汰的考试机能。在赶进度的过程中,打分中庸化往往成为减少“麻烦”,提高效率的办法。从另一个侧面认识该情况,是定性测评占优,定量居次。定性较为快捷,而定量更精准,但实施的过程繁琐。仍以笔者评阅的题目为例,有两个貌似相近的答案,a.通过写小伙伴们忍不住偷摘青杏,迫不及待地吃酸杏,表现了他们喜欢青杏的酸味。b.写了小伙伴们的不择时机地摘青杏和吃青杏时的神态,表现了他们对酸味的热爱。简单比较,a答案在语言上比b句稍占优势,但是a答案仅仅是对原题语句意思的总结,没有紧扣题目要求,答出实质性的要点。b答案则在解答中指出了一种赏析句采用的描写方法,虽然缺乏对描写效果的阐述,但从定量评测的观点看,肯定比a答案多出一个衡量点。阅卷老师面对近似的答案时,一定要评测出这相近答案距离参考标准的思维距离、言语距离、方法距离等,从而合理地分别予以量化评判。

2.阅卷老师大多也是一线教学老师,阅卷的过程也可以顺便反思学生认知水平,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大多数学生的试卷反映,就可以代表考生对问题的解析、认知、思考、经验、演练等的水平,成为反馈于教学的镜子。学生答题中的欠缺、困惑、硬伤等遗憾,也正是教学中应该突破的瓶颈。从阅卷中收集资料,了解实情,观瞻弊病,汲取教训,用以改善教学,增进效益是智慧型教师的表现。让阅卷成为契机,为长进自己,助益学生而反思、而行动。

2023年的中考虽已成为历史,但是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次的阅卷经历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像导师一样,指点我的教学,启示我的思想,警戒我的粗疏,让我在天命之年还能实现点滴的进步,欣慰之至。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3,49-50.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语文素养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