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新时代大先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回应,旨在聚焦“生活·实践”教育实验学校校长、老师之育人故事,展现新时代好老师们的精神风貌。
校长专访
何海洋
重庆市合川区育才学校书记、校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中陶会实验学校分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重庆市劳动教育科学研究会理事;先后荣获重庆市第二届最美校长、重庆市第二届乡村振兴十大年度人物称号。多篇论文在《人民教育》《今日教育》《德育报》《重庆日报》《师资建设》等刊物上发表;教学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先后到西藏、江苏、四川、贵州等地做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讲座。
本刊记者:从教多年,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从教的初心?
何海洋: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因為家庭条件贫苦,很早就学会了独立。那时,我一心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最终经过不懈努力,考上了师范学校。从学校毕业后,我到了一所只有几十人的边远学校担任代课老师。
村小条件有限,属于包班教学,我成了全科老师。作为我教育生涯的起点,那四年时光是无可替代的。我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到现在,我都能清楚记得班上每个孩子的名字。若说从教初心,应该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和我一样的乡村孩子,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
本刊记者:您是如何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结缘的呢?
何海洋:我在村小待了四年,除了研究教学,也一直保持学习,提升学历。村小之后,我先后在不同学校任教,从一线教师到总务主任,再到副校长、校长,一路慢慢成长。2020年,我来到了育才学校,有机会深入了解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
来到育才学校以前,我对他的思想有过了解,但是没有深入研究过。来了以后,内心有被震撼到。作为教育路上的前辈,陶行知先生在教育事业上所做的贡献非常大。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感染了我,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
以前我觉得教育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可以传递知识,改变个人的命运,但是,陶行知的经历让我知道,教育也可以推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在我心里,已经把陶行知先生视为对我从教生涯影响最大的人,这种影响是跨越时空的。我也想成为像陶行知先生一样伟大的老师、校长,用真心育人,桃李满天下。
本刊记者:您如何理解生活教育?带领育才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做了哪些方面的“生活·实践”教育尝试?
何海洋:就我个人的观点,生活教育理应面向现代化、指向未来。因此,我们学陶师陶,探索性地将新时代理想信念融入乡村学校生活教育实践,目的是培养孩子们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育才学校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集大成的地方,在他的教育思想基础上,我们延伸并构建出了适合育才学校师生发展、学校发展的生活教育育人框架,也探索并开发出了适应乡村学校儿童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要的生活教育课程。
一方面,我们充分整合周边的自然、人文资源,把闲置教室打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劳作室,让非遗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另一方面,我们也争取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同意,把陶行知先生纪念馆、育才学校旧址、草街航电枢纽、草街渔村、园区工厂作为乡村学校少年宫和课后服务实践课堂,让讲解员、工厂工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此外,我们还协调政府和村民,长期租借了校外30亩农田,打造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研学基地。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可以体验刺绣、磨豆花、打糍粑、包粽子等传统农务活动,还能体验用饲料养育蚕宝宝、种植彩色水稻、种植与挖掘太空莲藕等科技感十足的劳动课程。
同时,我也认为课程是教育的落脚点。我带头编写了校本课程《生活教育·劳动教育》,也参编了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编著的重庆市《劳动实践指导手册》,让学校生活教育有了科学的课程支撑。
目前,我们把陶行知先生纪念馆、育才学校旧址、草街渔村、草街航电枢纽、生活教育研学基地整合成了一条完整的研学线路,衍生出了小导游、丝带绣、石磨豆花、爱莲行、蚕宝宝、航天育种等21门课程,构建了“育心-育知-育行”彼此交融的“三环”课程体系、“红色-绿色-橙色”相互关联的“三色”成长评价系统。我们培养的“小导游”们先后为国内外五万余宾客进行讲解,这让我感到特别骄傲。
本刊记者:能否结合您的经历与观察,谈一谈您心中理想的教育?
何海洋:我喜欢孩子,也喜欢教育,在我看来,教育最有趣的地方莫过于在不经意间捕捉到人性真挚的情感,遇见孩子成长的惊喜,因此,我心中好的教育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挖掘他们身上的优势,不轻易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有一次,学校某处的洗手台水管被堵了,我拿着工具在疏通,有个叫小钰(化名)的孩子就悄悄地在角落里看我处理。待我回到办公室,他跟着我走到了门口,对我说:“校长,我有一些话想要告诉您。”
这孩子不喜欢讲话,平时在学校默默无闻的,没什么朋友,听到他这样讲,我有点意外。在对话中,小钰告诉我,下水管总是被堵,一方面因为那里没安监控,没法监督;另一方面,这个下水管连接了两个设备,管道太小,出水量太大。他提议对下水管进行整改,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根备用出水管道,其中一根堵住了,水还可以从备用管道排出。怕我不明白,还拿出纸笔画了示意图。
一个被大家忽视惯了的孩子能对校长说出这番话,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他细致的观察与清晰的讲解让我惊讶,也让我非常感动。那场对话结束后,我按他的想法对下水道进行了整改。小钰很受鼓舞,以后凡是学校的水龙头、灯管、垃圾桶等坏了,他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俨然成了学校的“小主人”。
这件事让我思考了一个问题:老师该如何与学生相处?陶行知先生的育才三方针是“迷”“悟”“爱”, “迷”为动力, “悟”为手段, “爱”为根本。实现教育的路径有很多种,教育的核心却是不变的,即关注儿童、发现儿童、关爱儿童。当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路上多多观察与发现、鼓励与包容,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