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指引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深层次、多维度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革新现有的教学手段、教學模式、教学方法,寻找全新的教学结合点,指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个性化能力的发展提升。本文对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的意义进行分析,提出将两者进行互动整合的关键策略。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的意义分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以及语文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互动教学,将两者的德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开展语文教学期间,可给予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学习感触。小学道德与法治和语文教学均需要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标准,实现对学生良好的思想教育指导。因此从教学内涵以及隐性教育价值层面,两者具备相同的出发点,均是一类促进学生思想、思维正向发展以及学科情感正向提升的教学活动,但是两者之间如果缺少互动衔接就会出现重复教育或者教育覆盖面不全、不广泛的情况,为此可通过将两者进行互动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的互动、补充、衔接,保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存在重复教育、过度教育的情况,从而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品质。
其次,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语文教学进行整合,也能够落实贯彻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指导工作,具体来说,德育教育应当实现虚实结合、理实互动,可借助不同课程中的实践教育元素,相互佐证、相互验证其他学科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理论概念,通过将不同课程、不同学科进行互动衔接,能够帮助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学习探索过程中获取到较为深层次的学习感触,实现知识技能的正向迁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策略
深度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道德与法治元素。要想将小学语文教学与道德法治教育进行融合互动,语文教师则应当找到相应的融合切入点和方向,立足于相关切入点来组织多元化的德育教育工作以及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为此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细致地剖析在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内容,同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沟通,明确在不同学年段、不同知识章节板块所涉及的知识概念、知识内容,从而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进行有效互动整合。小学语文教师在此期间需要结合学生当前正在学习的以及已经完成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概念,将其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相似的元素进行有效互动、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学习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北京的春节》相关文章课程期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联系小学生在四年级下册“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课程,将四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内容有效引入到本章节、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将当地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家乡的发展与“北京的春节”相关文章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互动衔接,让学生尝试结合当地的风俗人文习惯特征,对北京春节以及家乡春节中所包含的文化差异、文化习俗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进行探索。为此教师可开展论证探讨活动,让学生分别探讨自身家乡的春节习俗、春节礼仪,从而有效衔接在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相关课程知识篇章,从而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取到较为深层次的学习感触。
开展实践教学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引领学生完成对课程知识点的多维度、深层次学习,也应当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取到较为深层次的学习感触。在此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与语文教师可共同组织相应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结合STEAM教育,衔接多元化的课程知识内容,引领学生在学习期间实现多方位能力、素质、思维的发展。在此期间,教师应当结合科学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革新当前的教育模式,完善教育手段,深度挖掘在小学语文与思政课程教学融合互动期间所包含的共性,将其中的实践案例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讲解。
比如在完成对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我的战友邱少云》的讲解之后,语文教师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中国有了共产党”以及“夺取抗日战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相关课程知识单元,让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的实践探索学习环节,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到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文化遗址,或者进入到烈士陵园来开展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对其中的红色文化精神以及革命斗争精神进行学习探究,同时也可以引入我国富强发展的历史,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到新时期改革开放,国家“一带一路”,实现繁荣强盛,衔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相关课程篇章,将其中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课程知识,通过实践案例以及影视资料向学生进行讲解展示,从而在视频资源潜移默化的教育指导下,实现对学生良好的思想教育引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对“开国大典”相关篇章的历史意义,以及相关文章课程中所包含的内在文化思想、国家发展内涵向学生进行有效展示、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找准两者衔接互动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做到1+1>2的效果,不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负担。因此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方向,调整出发点和立足点来开展精准化教学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会导致教学工作的实际成效大幅度降低,根据此类状况,小学思政教师与语文教师可设定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引领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深层次、多维度探索,比如可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内容,从核心素养内涵层面,寻找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引领学生实现语文思维、审美以及文化传承意识的发展,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期间也包含社会责任、社会文化、社会发展、政治参与、人文信仰等相关核心素养内容,教师可以将相关核心素养作为衔接点,推动学生完成深层次的互动学习探索,以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完成融合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加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元素,引领学生实现思维、素质、情感能力的综合发展,帮助学生在学科互动探索期间实现长远成长,应当具备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教师之间应当开展交流合作,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及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培养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度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效率。
专家点评
跨学科融合是新时代下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以实现更具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习体验。本文作者深度挖掘小学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立德树人元素,在小学语文课堂创新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引领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度发展。
万福元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上坝中心小学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