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林
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体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讲过的知识,学生就应该学会了。然而,现实情况是重要的知识点强调了许多遍,学生在实践中依然不会运用,即所用非所教,所教非所学。于是,课堂上出现学生看似懂了,实则理解不透彻;觉得会了,实则不会用的“假学习”现象。追本溯源,是因为教师常以教的视角关注学习情况,过多地关注自身有没有教过,有没有讲解清晰,有没有着重强调;而没有以学的视角关注学习是否真正在发生,忽略了学生是否“真学会”,是否“真会用”。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协调一致,共同指向学生学习的目标。它是以目标为核心,以评价为导向,以学习为本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实施和反思中,始终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否提高了核心素养。它是一种有效教学的保障,也是一种创新教学的动力。
学—教一致性:教师根据素养导向、教材、学情等因素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并按照目标确定学生所需学习的内容。学生参与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达成目标。
教—评一致性: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明确评价的要点和标准,并将评价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先导和依据。评价任务是能够证明目标达成的学习任务,是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以保证教学活动的目标导向性。
学—评一致性:学生的学习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高度匹配的,达到所学即所评的效果。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专业性的评价,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学习信息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和优化。
体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价值追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系统掌握1—2 项运动技能的同时,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而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出发点,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往往以“目标—教学—评价”的流程进行:教师先确定本节课要教什么内容,然后再设计各教学环节,最后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假学习”现象的发生:教师的教与预设的学习目标不一致或无明确的目标,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无关或脱节,教师评价与学生学习目标不匹配或无关。总之,就是“教师盲目地在上课”“学生无目的地在学习”,与素养导向背道而驰,造成学生虽然学了但没学会,教师虽然教了但没教会的现象发生。而教学评一致性的体育教学是以评价任务为核心的“逆向设计”,即先确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可达成的、有挑战的、有趣味的、有意义的评价任务(能够证明目标达成的学习任务),再根据评价任务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策略。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真教学”“真学习”。
1.教学评一致性的体育教学目标设置
目标偏航则不能到达素养彼岸,因此,学习目标的设置至关重要。例如在“脚内侧传接球”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再加工,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将学习目标设置为:(1)能够说出脚内侧传接球动作要领,明确脚内侧传接球在比赛中的运用方式;(2)能与同伴相互配合,在原地、行进间进行传接球练习,有快速跑位接应同伴传球的配合意识,并尝试射门;(3)学练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强化身体素质。又如在“头球攻防”中,将学习目标设置为:(1)能够说出头球攻防的基本技术要领,明确头球攻防在比赛中的作用和原则;(2)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头球攻防技术,如正面头球、侧面头球、后仰头球、跳起头球等,有寻找空当、抢占制高点、配合队友的意识,并尝试得分或解围;(3)学练中提高学生的勇敢精神、自信心,同时强化颈部肌肉和平衡能力。
2.教学评一致性的体育教学评价任务呈现
如果说学习目标是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那么评价任务是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评价任务是衔接学习目标和教学活动的桥梁,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与课堂“真学习”“真教学”发生的关键。核心目标设定以后,接下来就是围绕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教师须将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中,即教学活动是评价任务的呈现与实施。如通过分析“头球攻防”的学习目标,以期教学生掌握不同情境下的头球技术,以及培养寻找空当、抢占制高点、配合队友等头球攻防的意识,本课设计以“我是中卫”角色扮演为学生的评价任务,创设防守情境。具体为:(1)进行正面头球模仿练习、侧面头球模仿练习。(2)两人一组顺利完成间隔2米、4米、6 米的正面头球传接练习,能做到触球部位准确、力量适度;两人一组侧面头球传接练习,能做到转身迅速、触球灵敏。(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3V3 对抗赛,每小组设置守门员并定时轮换。在这个评价任务中,隐含了基础知识,如触球部位、颈部肌肉用力、眼睛注视等;隐含了技能运用目标。“我是中卫”防守情境意在让学生了解作为中卫应该有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如头球防守技术、寻找空当意识、抢占制高点意识等;隐含了体能训练目标,如在技术学练中锻炼了颈部肌肉和平衡能力;隐含了健康行为与体育品格相关素养的形成目标,如勇敢地面对对方的攻击,自信地完成防守任务,在出现失误时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和策略。通过“我是中卫”这个评价任务的达成,学生能够掌握头球攻防的基本技术要领,知道其在防守中的作用和原则,能与同学进行沟通配合完成比赛,这也正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发生的体现。
3.教学评一致性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学习信息反馈与处理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评价任务的理解和转换过程。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以后,接下来就要看做得怎么样。评价任务的实施是目标转化为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即学习信息的反馈与处理。在“脚内侧传接球”一课中,教师发现学生在传球练习时出现了方向不准、力量不稳等问题,影响了学习效率。教师及时干预,根据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采取个别指导或集体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同时,教师也注意到学生在传接球时主动喊出对方的名字,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也是真实比赛中必需的技巧。教师接受这个信息,并在传接球过程中增加传球信号的要求,以提升传接球质量和效果。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和处理课堂中学生产生的各种学习信息,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学习信息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源泉,对促进评价任务的完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有着重要作用。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设计体育教学,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和体育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它以目标为核心,以评价任务为桥梁,以学习信息为依据,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要素协调配合。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真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