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名家经典 掌握立意技巧
——“审题立意”教学与反思

2023-10-14 20:26徐雪婷
初中生世界 2023年32期
关键词:审题立意波折散步

■徐雪婷

【设计理念】

审题和立意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专题“审题立意”对文章创作时的审题、立意两个环节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并通过不同的例子对审题的要点和立意的方法进行了讲解。本节课,笔者旨在明确要求的同时,帮助学生细化审题和立意的方法;通过对名家经典的品读,指导学生掌握提升文章立意的方法,并通过写作实践强化方法的运用。

【课堂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宋朝有个皇帝宋徽宗,在皇家画院招生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题——“深山藏古寺”。对于这个题目,画家们纷纷给出了不同的答卷。这里,我挑了三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分享。

(屏显三幅图片。)

师:如果你是主考官,你会选哪一幅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三幅。因为第三幅有高山和寺庙。

(有学生表达不同意见。)

生:我会选第一幅。因为第一幅里的寺庙在群山中若隐若现,非常准确地体现出题目中“藏”的意境。

师:这名同学关注到了题目中“藏”这个字的要求,很棒。但是,这道考题可不止“藏”这一个字,再仔细看看。

(学生恍然大悟。)

生:我认为第二幅最符合题意。第二幅作品中的高山恰和题目中“山”的意象相吻合。同时,通过一个老和尚背着沉重的砍柴工具,可以想象附近定藏有寺庙。老和尚的形象刻画可见这个地方人迹罕至,充分体现了山之“深”和寺之“古”。

二、审题解析

师:其实,这三幅图都表现了山与寺,但是只有第二幅紧扣了“深”“藏”“古”这三个字。

屏显:

明确对象(山、寺)

紧扣要求(深、古)

巧妙点题(藏)

师:比照这几幅图,我们以课本第43页第三道作文题为例。对于“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我们在审题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我会关注“山”的意象选择,也许可以选择一种困难作为象征。

生:我觉得还要关注“翻”,文中要写明如何翻。如果将困难作为山的象征,那么如何翻过去其实就是如何克服困难。

(其他学生沉默。)

师:同学们再看看题目,是不是漏字了?

生(迟疑):要关注“过”和“那座”,但是我不太明白这是不是关键点,有什么意义。

师:“翻过”的“过”其实告诉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不能只写“翻”的经历,而忽略了故事的结局。同时,对于“那座”,请同学们品味“这座”“那座”有什么区别。

生:“这座”好像说明山与“我”离得比较近,“那座”说明山与“我”有一定距离。

师:太棒了!你准确地在细微差别中感受到了“山”与“我”距离的远近。也许是客观距离,也许是主观情感的远近,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取决于“山”是什么。

师:同学们在这道题的审题过程中,如果仔细斟酌如何“翻”的过程,研究“山”的隐喻义,同时还能关注到“那座山”与“我”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以及“翻山”的结果是“完成了”,那么你的作文得分一定告别了“3”开头的数字。

三、立意详解

师:当然,部分同学可能会说,审题不是问题,最关键的是自己的作文总是在40多分徘徊。如何才能让作文得到“5”开头的分数呢?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在立意方面下功夫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谈谈文章的立意。

屏显: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提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文章的立意犹如军队的统帅。没有统帅的军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师:你的文言功底真是扎实!确实,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一个强有力的统帅能让整支军队充满战斗力和凝聚力。对于文章来说,新颖、独特、深刻的主题就是它的灵魂。那么对于立意,书本上有什么要求呢?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42页。

屏显:

立意明确、思想深刻、变换角度、学会求新。

四、经典回顾

师:虽然书本上的要求很明确,但是我们可能会觉得一下子让自己的文章达到这些要求,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所以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篇经典文章——七年级上册莫怀戚的《散步》,看看名家在写作时是如何立意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通过相关语段,回顾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学生按要求阅读文章。)

生:“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从这两段话中,感受到了一个中年男人背上沉甸甸的责任,既是对母亲的赡养责任,还有对下一代的抚养重任。

师:你有一双慧眼,一下子抓住了结尾处的关键句,感悟到了作者背上的责任。

(板书:责任重大。)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沉默。)

师:老师提醒一下,名家的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看似平凡的语句,说不定就会产生耐人寻味的含义。我们一起把第一段第一句话读一读。

生(齐):“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再次朗读时,你觉得这个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氛围呢?

生:温馨极了。

师:文章开头勾勒了一幅简单的散步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温馨的气息。文中哪里还能感受到这样的温馨呢?

生:当散步过程中出现走大路、走小路的分歧时,母亲迁就孙子,而“我”作为一家之主,又能为母亲着想,可见这个家庭一定是个温馨的四口之家。

师:确实,作者在散步这件小事中,传递出了浓浓的亲情。

(板书:家庭温馨。)

师:除此以外,还有吗?我刚刚看到不少同学都在第四段中把“生命”两个字画了出来,为什么?

生(迟疑):我觉得作者是在表现对生命的感悟,但是我不太明白作者是如何通过他的文字来表现的。

师:你既有自己的发现,又能大胆地把疑问说出来,这是语文学习非常值得赞赏的态度。确实,作者在文章中传递出了他对于生命的感悟。

(板书:感悟生命。)

师:作者由散步这件极为稀松平常的小事入手,生发了多种思考,这就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常说的“以小见大”。

(板书:以小见大。)

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是如何通过散步这件小事来“以小见大”的?或者说,作者在散步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平常的事,看到了什么平凡的景?

生:他看到“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绿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使他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生:发生了一件小事——母亲想走大路,儿子想走小路。

师:同学们,结合刚才你们寻找的文章主题,有没有发现,作者设置了大路和小路的选择这一小小的波折,来引发接下来他对于责任的思考?他由眼前所见的景色,生发了对于生命的感悟。这就是作者在以小见大的过程中,巧设波折,关注环境。

(板书:巧设波折、关注环境。)

师:请同学们再关注一下文章最后一句话,“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在文章中用“慢慢”“稳稳”这样的细节,更能表现责任的重大。

师:你发现得太迅速了!确实如此,作者在叙述散步这件小事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刻画细节。

(板书:刻画细节。)

师: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议论和抒情。

师:很准确。可见在写作过程中,适当地运用议论和抒情能帮助我们深化主题。

(板书:兼顾议论和抒情。)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散步》这篇文章的构思过程。莫怀戚在记叙散步这件小事时,巧妙地设计了大路与小路的选择这个波折,关注了自然环境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刻画了散步过程中的细节,同时在语言表达中兼顾议论和抒情,让这篇文章从小切口入手,层层深入,最终传递出了深刻的意蕴,让人回味无穷。

五、升级挑战

师:同学们,在名家名作的感召下,我们也来尝试着完成一次升级挑战吧!课前下发的这篇文章是老师班上一个同学的习作。如果让你给他打分,你会打多少分呢?为什么?

屏显:

考完试,我迎来了长达一个月的寒假生活。本以为能够宅在家中看完某部动漫,但当天晚上妈妈的建议就把我的计划打乱了:“明天我们去爬山吧。”我先是摇摇头,但眼看就我一个人不赞同,也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坐着汽车来到了目的地。看着那座高山,我便好奇山的那边是什么。“山的那边是海。”妈妈说。我们走了很长一段路才来到山脚下,而我已经累坏了。往山上看去,有很多台阶,很陡。“这么高的山,我爬得上去吗?”妈妈拉了拉我,我只好跟了上去。“慢点儿,小心滑。”我点点头。因为昨天下雨的缘故,山中显得有些潮湿,空气却格外清新,那些绿树也显得格外青翠。我们爬啊爬……我越来越累。“妈妈,我们回去吧!”爸爸瞪了瞪我,我只好乖乖地站了起来,继续往前走。来到山顶,在我们刚刚站着的山脚下,只见一片云雾。我似乎真的看到了一片大海,在云雾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壮阔。我整个人似乎没有了先前的疲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爽感。

翻过那座山,我看到的是一片大好河山。

(学生阅读后回答。)

生:我大概会打46分,因为这篇文章虽然确实写到了翻过那座山这件事情,但是文章的主题太肤浅了,读来少了点味道。

师:我也比较同意这名同学的意见。接下来,请大家尝试着给这篇文章稍做修改,让其立意深刻起来。修改完后,小组内讨论交流,组内推选一种立意与大家分享。

屏显:

提示:

1.重视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2.设计一个小波折;

3.添加一段与主旨相关的环境描写;

4.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还要注意,写文章时要尝试关注精神层面的立意。

(学生小组交流,推荐展示。)

生:我认为可以在翻山的过程中加入环境描写,由沿途的美景受到启发。

屏显:

我点点头。因为昨天下雨的缘故,山中显得有些潮湿,然而山里的空气却格外清新,让我整个人身心放松而愉悦。那些绿树也显得格外青翠,碧绿的叶子似乎在用力地为生命唱起赞歌。山间之景都在奋力展现生命最美好的姿态,我不禁对前方更加憧憬。

生:我认为开头可以设计一个小波折——一场糟糕的考试,欲扬先抑,在翻山前渲染压抑的氛围,为下文蓄势。

屏显:

考完试,糟糕的成绩让我的心情跌入谷底。家里的空气中也似乎弥漫着紧张而沉重的味道。正当我的眼前一片昏暗时,妈妈小心地建议:“明天我们去爬山吧。”我先是摇摇头,但眼看就我一个人不赞同,也只好答应了。

生:我认为可以在结尾对翻过山后的心理活动进行升华,实现自我内心的超越。

屏显:

来到山顶,在我们刚刚站着的山脚下,只见一片云雾。我似乎真的看到了一片大海,在云雾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壮阔。我整个人似乎没有了先前的疲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爽感。山顶仿佛离太阳更近了一步。阳光倾洒在我身上,一扫我心中的阴霾。人生哪有什么句号?困难与挑战会在未来接踵而至。勇敢面对,努力翻山越岭,也许眼前便是一片“大好河山”!

师:同学们都关注到了通过描写环境、巧设波折、刻画细节等深化文章立意,但是目前这篇文章限定有点多。昨天,老师已经请同学们回家构思了自己的文章立意,经过刚才的点拨,有没有激发你新的想法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我想把钢琴考级的经历作为素材。这段经历困难重重,如同翻山越岭一般,手腕受伤、歌谱难记等,都成了我考级路上的绊脚石。但是在著名钢琴家人生经历的感召下,在妈妈的耐心鼓励下,我逐渐克服困难,顺利通过了这次考试。在文章结尾,我想回望一下过去的这段努力时光,进而意识到一切困难都不能真正阻碍自己前行,人生之旅中真正要提防的是内心的懈怠和懒惰。

生:我想写写我与朋友之间化解矛盾的过程。化解矛盾的过程就如同翻山一般,几经周折。破解内心的桎梏,不再斤斤计较,我最终发现,坦诚与宽容,是维系一段良好关系的基础。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谈了审题的重要性,也一起讨论了提升文章立意的方法。

屏显:

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清·王原祁)

师:清代画家王原祁的这句话再次告诉我们,立意对于文章来说是多么重要。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于提升立意的技巧肯定有了一些感悟和思考。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写作中,能常想,常练,常收获。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写作指导课分两个板块:文章的审题和立意。基于学生考场作文中的困惑,笔者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了文章立意的提升上。而针对立意提升这一知识点,笔者在课堂上主要介绍了“以小见大”这种方法,并通过对莫怀戚的散文《散步》的主题探究与文本分析,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巧设波折、刻画细节、描摹环境、兼顾议论与抒情等来实现“以小见大”。接着,笔者带领学生将所学方法进行迁移和内化,通过修改习作,在实践中强化课堂所学。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立意中运用这些方法。

由于时间限制,本堂课对于学生协同学习的开展稍显不足。这不禁让笔者思考,即便进入九年级冲刺阶段,我们也要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无论处在哪一个阶段,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所教的方法与内容再多,也不如让学生愿意学、学会学来得重要。而这,也是笔者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优化之处。

猜你喜欢
审题立意波折散步
高山雪峰历险记·(第4章)波折重重
鳜鱼行情又遭暴击!4天内至少下跌2元/斤,新鱼上市几经波折
散步的收获
散步
散步畅想
十字路口
一起去散步吧
浅谈初中生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
研究高考作文 提升高中生审题拟题能力
分层次序列化训练增强考场写作的增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