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芷函
数学教育是幼儿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幼儿数学认知的发展离不开生活,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从宏观而言,避免了数学教育活动“小学化”的弊端;从微观而言,弱化了数学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边界,有助于幼儿在生活中整合数学经验,提升科学素养。基于此,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感知、学习数学内容,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积累数学经验,培养科学态度。
一、创设生活情境的理论依据
创设生活情境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要求幼儿教育贴近生活,满足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其二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倡导教育内容要源于生活,要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让幼儿从社会生活中习得知识。陶行知先生还提出“教学做合一”理念,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劳力上劳心,在操作中积累知识经验,获得感性体验。其三是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理念,提倡教师要以幼儿为中心设计课程目标与内容,在活动中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学科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教师将数学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幼儿置身于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去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能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有助于幼儿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影响生活情境运用的因素
在当前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影响生活情境有效运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生活情境的理解不够系统
生活情境既有生活的气息,又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其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教师应当立足幼儿的日常生活,对生活情境进行“剥洋葱”式的分析,还原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并对生活情境加以创造性的改造,让幼儿能从情境中获取数学知识。但是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生活情境教学理念缺乏深入研究,对生活情境的理解不够全面,在运用生活情境时存在制定的目标不够明确、选择的内容不太合理等问題。
(二)对生活情境的运用方式存在偏差
幼儿在生活中获得的数学经验往往是零散的,需要教师合理创设生活情境将这些数学经验加以整合,以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情境创设的能力,在目标设计、内容活动、活动实施方面精心准备,以满足幼儿的探究需求,让他们的自主性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生活情境的运用方式存在偏差,不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情、环境合理地选择生活情境,未能彰显情境活动的价值。比如,教师运用生活情境的方式比较单一,只是将其简单地穿插于某个环节,不能真正提高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幼儿的生活缺乏观察,运用教学情境时脱离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从而产生了“假情境”的问题。
(三)对创设生活情境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操作材料是科学领域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可借助操作材料辅助生活情境的创设,让数学知识与生活更好地交融,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为幼儿准备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但是部分幼儿园对数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支持力度不够,比如,有的幼儿园需要教师自己准备素材、协调教具等,这在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导致部分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出现功利化、形式化的倾向,情境创设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生活情境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一)完善对生活情境理论的认知,选择适宜的情境开展教育活动
教师是生活情境的执行者,教师对生活情境理论的认知影响着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将生活情境的创设当作一种教学技巧,对生活情境概念的理解浮于表面,难以彰显其运用价值。基于此,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情境教学相关理论,通过观摩、研讨、参加培训和讲座等方式,全面了解生活情境,深入理解生活情境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的价值,消除对生活情境片面、错误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活情境,合理地选择生活情境开展教育活动,提升幼儿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科学创设生活情境,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
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数学活动,能弱化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教师以生活为依托,以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数学内容,对幼儿来说是非常有趣,也是易于接受的。适宜的生活情境能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情境中学会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发展。创设生活化情境不能一味追求有趣,而是要为数学教育服务,否则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教师要以儿童为中心、经验为中心、活动为中心,将情境的创设与幼儿的兴趣、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具体来讲,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把握以下三点原则。首先,情境要具有问题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让幼儿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经验的积累、思维的锻炼及情感的萌发。其次,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要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与拓展。最后,情境要贴近幼儿的实际水平,让他们通过“跳一跳”提高认知水平。
比如,在教学“认识时钟”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出示大钟面,将时针、分针分别拨到8:30、9:30、10:30的位置,并向幼儿展示,让幼儿认识日常游戏、运动、学习活动的时间。在幼儿初步认识钟表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现在是10:00,在钟面上该如何表示呢?”在幼儿讨论、尝试拨钟之后,教师可以告知正确的表达方法。接着,教师可以用出示卡片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半点,让他们能正确辨别时针、分针并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选择真实的情境开展数学活动,能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深化幼儿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情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活跃他们的思维,但如果情节过多、无关的描述过多势必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影响数学活动的进程,甚至出现“去数学化”的情况。因此,在选择情境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幼儿的思维发展,适当简化情境,剔除与数学无关的元素,让数学问题凸显出来。另外,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体验、实践的机会,根据幼儿的年龄与能力水平,给幼儿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数学探索中积累经验。
(三)优化生活情境设计,搭建数学与生活结合的桥梁
数学教学过程是“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支架构建过程。“情境化”是指教师引入生活化的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情境化”是将知识与生活情境相剥离,将情境数学过渡到符号数学;“再情境化”是将数学知识迁移至情境中。该过程能让幼儿在具体真实的生活世界理解抽象的科学世界,有助于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优化生活情境设计,通过巧妙聚焦思维、激活思维,搭建生活与数学结合的桥梁。教师要以问激思,利用情境打开幼儿思维的大门,通过层层深入的发问,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开展“学习10以内的序数”数学活动时,由于幼儿已经学习过数字6的分解与组合的知识,教师可以开展“10只动物宝宝搬家”游戏活动,提前为幼儿准备好10张动物图片、道具楼房、钥匙、有数字的锁、数字卡片等材料。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将10张动物卡片排成一行,引导幼儿观察这些准备搬新家的动物是如何排队的,让幼儿说说某某动物排第几,用数字记下动物所在的位置,并理解数字的意义。对于超出6的排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辨别动物在序列中的位置,如“如果我们从队列的后面往前数,小兔子排在第几呢?”。接下来,教师可以出示楼层分布示意图,引导幼儿观察某幢楼一共有几层、每层有几间房,并根据图中的标识,让幼儿说说某只小动物应该入住第几层的第几号房间,并分别将小动物送到它的新家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数学教学过程,用问题引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这能让幼儿学会从不同方向辨别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从而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为运用情境提供多方支持
首先,教师要创设富有童趣的幼儿园环境,配备形式多样的数学故事绘本,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其次,教师要为幼儿选择与数学教育目标相联系的低结构材料,因为低结构材料更能展现生活气息。同时,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機会,促进幼儿自主思考,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幼儿数学认知水平的发展需求,并通过为幼儿提供生活素材、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开展情境活动的需求,让幼儿在观察、探索、操作中获得发展。
比如,在组织幼儿开展“认识年历、日历”数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准备玩具娃娃、日历、木偶老人等操作材料。幼儿借助这些操作材料,不仅可以认识年历、日历,建立时间观念,还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结语
促进幼儿数学认知水平的发展,是科学领域教学的重要内容。生活情境是幼儿园开展数学活动的载体,教师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改变数学教学活动中“小学化”的倾向,运用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