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祎鑫,高明英,蒲川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重庆 40001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后简称成渝经济圈)是“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后简称《纲要》),其中提到要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1]健康中国 2030战略也要求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推进健康中国和实现成渝经济圈公共卫生服务共建共享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卫生资源集聚度和卫生密度指数对“十三五”期间成渝经济圈各层级卫生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GM(1,1)模型预测“十四五”期间卫生资源的变动趋势,旨在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成渝经济圈的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27个区(县)和四川省的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重庆区域包括主城九区、主城新区、渝东南及渝东北,四川区域包括“一干”(成都)、环成都经济圈、川南和川东北。同时,《纲要》提出支持万州、黔江、宜宾、达州、绵阳、乐山、泸州和南充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研究对绵阳、达州、雅安内部不属于成渝经济圈的部分地区进行了剔除,但未纳入开州、云阳。
卫生资源数据来自重庆和四川《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常住人口以及地理面积数据取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结合文献[2-4],研究选取的卫生物力资源指标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和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卫生人力指标包括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
1.3.1 卫生资源集聚度(health resource agglomeration degree, HRAD) 卫生资源集聚度和人口集聚度(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degree, PAD)分别指某一地区占上一层次区域1%的土地面积集聚的卫生资源和人口的比重[5-7]。
公式1
公式2
i地区的卫生资源集聚度和人口集聚度为HRADi和PADi,i地区和上一层次区域卫生资源数、人口数和土地面积分别记做HRi、Pi、Ai和 HRn、Pn、An。
评价标准:若HRADi=1,i地卫生资源按地理配置绝对公平;若HRADi>1,按地理面积配置可及性、公平性高。若HRADi/PADi=1 ,i地卫生资源按人口分布绝对公平;若HRADi/PADi>1,卫生资源配置较人口过剩,反之则相对不足[8-9]。
1.3.2 卫生资源密度指数( health resources density index,HRDI) 卫生资源密度指数综合考量了人口和地理面积的影响因素,可以评价各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水平[10-11]。
HRDI=
以成渝经济圈整体卫生资源密度为标准,若HRDI地区/HRDI标准>1 ,该地卫生资源密度超过标准水平,反之则相对不足[12]。
1.3.3 灰色预测模型GM(1,1)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提出,GM(1,1)模型的原理是将原始数列累加生成有规律性的数列序列,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分析和预测无规则的原始灰色数列[13-14]。该方法对样本含量和数据分布无严格要求,适用性强,预测效果好,在经济、医学、人口等领域广泛运用[15]。模型拟合检验的判断标准见下表[16]。
表1 模型拟合检验的判断标准
2.1.1 成渝经济圈卫生资源总量 2014—2020年,成渝经济圈卫生资源呈稳定上升态势,截止2020年,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实有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达到79 150个、2 692个、726 730张、725 831人、272 326人和333 538人。见表2。
表2 2014—2020年成渝经济圈卫生资源数
2.1.2 整体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时间序列分析 “十三五”期间,成渝经济圈各项卫生资源集聚度均大于3,地理可及性较好。相对而言,卫生物力资源的集聚度大于卫生人力。除医院集聚度在2020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卫生资源集聚度基本稳定或略有增长,增长最快的是注册护士。
各项卫生资源集聚度与人口集聚度比值大于或接近1,基本能满足常住人口的需求。“十三五”期间,集聚度比值变动较小。卫生物力相对过剩,但比值略有下降。卫生人力资源集聚度比值接近1,其中执业(助理)医师集聚度比值略小于1,较人口相对不足。见表3。
表3 “十三五”期间成渝经济圈卫生资源集聚度及与人口集聚度比值
2.2.1 各区域卫生物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2020年,卫生物力资源的集聚度在0.29~4.02之间。重庆主城九区和 “一干”(成都)的集聚度均大于1.95,其余地区大都存在短缺,地理可及性最差的是渝东北和渝东南。时间序列上,“十三五”期间,各区域物力资源配置优化不显著。医疗卫生机构相对不足的重庆主城新区和渝东北聚集度降低,渝东北的医院及渝东南的实有床位聚集度也呈下降趋势。
四川各区域的卫生物力资源按人口配置较重庆各区域公平性更好,且呈优化趋势。具体而言,四川各区域卫生资源集聚度比值更接近于1,环成都、川东北资源短缺也有所改善。2016—2019年,各区域集聚度比值变化较小,但2020年,重庆主城九区和成都的集聚度比值大幅下降,其他区域的比值有所提高。见表4。
表4 各区域卫生物力资源集聚度及与人口集聚度比值
2.2.2 各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2020年,卫生人力资源的集聚度在0.38~4.50之间。重庆主城九区和成都集聚度在3.43~4.50之间,其余地区集聚度均小于1,其中渝东南、渝东北、环成都和川东北的集聚度小于0.7,地理可及性较差。时间序列上,成都的卫生人力集聚度进一步提高,重庆主城九区仍保持高位,渝东北、环成都集聚度下降,其余地区变动较小。
从“人向性”看,重庆主城九区和成都的卫生人力集聚度比值在1.13~1.27之间,较人口相对过剩,其它区域集聚度比值略小于1。时间序列上,与卫生物力相似,前四年的集聚度比值变化较小,但重庆主城九区和成都的集聚度比值在2020年下降明显,其余地区的人口可及性有所提高。见表5。
表5 各区域卫生人力资源集聚度及与人口集聚度比值
成渝经济圈实有床位、执业(助理)医师及注册护士的密度指数分别为5.518、2.068和2.533,以成渝经济圈的各项卫生资源密度指数为标准,将密度指数的60%、80%、100%、120%和140%作为分界点,借助Arcgis软件绘制反映各地区卫生资源密度的分级分色图1,其余绘图元素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图1 成渝经济圈实有床位、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密度指数
各地区卫生资源密度指数的差距很大,实有床位、执业(助理)医师及注册护士的卫生密度指数范围分别为3.572~137.923,0.887~62.125和1.099~97.265。由图可知,卫生资源密度指数由最高的重庆主城九区及成都两个中心向周边地区递减。具体而言,渝中区的卫生资源密度指数超过平均水平25倍,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及成都的卫生资源密度指数超过平均水平的1.4倍,此外仅北碚、永川、璧山和自贡的密度指数达到标准,其余31个地区都存在不足,南川、綦江、丰都、忠县和雅安的部分卫生资源密度指数甚至不及平均水平的60%。拟建设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卫生资源密度指数与成渝经济圈密度指数比值均小于1,仅万州和绵阳接近平均水平,黔江、乐山和达州的卫生资源配置水平亟待提高。
2.4.1 灰色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以2014—2020年成渝经济圈卫生资源数为基础,通过MATLAB 2020 b构建GM(1,1)预测模型,并采用后验差法对拟合结果进行检验。由表5可知,除医疗卫生机构外,其余指标的精度值P大于0.95,检验统计量C小于0.35,拟合等级均为1级,预测精度较高。同时所有指标的-a值小于0.3,可进行中长期的外推预测。见表6。
表6 各项基层卫生资源预测模型的参数值及精度检验结果
2.4.2 2021-2025年成渝经济圈卫生资源数量预测 根据预测结果,“十四五”期间,成渝经济圈资源总数将持续增长。2025年,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实有床位预计分别达到83686个、3491个和977586张,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分别增长至993680、367511和508403人。从增长率来看,卫生人力资源的增长率高于卫生物力,注册护士年均增长率最高为8.45%,医疗卫生机构增长率最低为0.96%。与前几年相比,“十四五”期间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的年平均增长率有所提高,分别高出0.34%、0.32%和0.93%,但医院、实有床位和注册护士的增速分别下降了0.85%、0.19%和0.03%。见表7。
表7 2021—2025年成渝经济圈卫生资源预测
“十三五”期间,成渝经济圈各项卫生资源集聚度均大于3,卫生资源集聚度与人口集聚度的比值接近1,按人口和地理面积配置公平性均较好。与长三角、京津冀相比,卫生资源集聚度处于中下水平,卫生技术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集聚水平垫底,但按人口配置更均衡合理[17]。2020年,成渝经济圈每千人口护士3.49人超过同期国家水平,每千人口床位数为7.60张,医护比为1 ∶1.22,已提前完成《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提出的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40~7.50张、医护比达到 1 ∶1.2 的目标,但每千人口的医师数为2.85人低于2.90人的国家水平。邢荔函研究发现,京津冀卫生资源的公平性随京津冀一体化加快而有所改善[18],成渝经济圈可多借鉴长三角、京津冀等地的经验,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与郭苏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类似[19],成渝经济圈的卫生资源也存在区域集聚现象。重庆主城九区和成都的集聚度在1.95~4.50之间,除医疗卫生机构外,卫生资源相对人口也过剩严重。而其余区域集聚度大多小于1,地理均衡性差,且部分区域公平性恶化。具体而言,渝东北、环成都卫生资源集聚度有所下降,渝东南、川南、川东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未得提升。各区域卫生资源聚集度与人口集聚度的比值较接近1,按人口配置的公平性优于按地理面积配置。除渝东北外,卫生资源集聚度比值趋近于1,按人口配置优化显著。
卫生资源密度指数结果指示,均衡地理和人口因素,2020年各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差距悬殊,实有床位、执业(助理)医师及注册护士的密度指数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9、70和89倍。在42个地区中,仅有11个地区卫生资源密度总体高于平均水平,渝中区卫生资源密度指数是平均水平的数十倍,而包括8个区域中心城市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卫生资源拥有量存在不足,且缺口较大。
“十四五”期间,成渝经济圈卫生资源总数将继续增长,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实有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96%、4.07%、5.68%、6.35%、6.24%和8.45%。据预测,目前总量不足的执业(助理)医师年均增长率有所提高,2025年医护比也将达到 1 ∶1.38,医护配置显著改善。但注册护士年均增速略有下降,需继续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引进和多层次培养力度。同时医院的年均增长率下降了0.85%,这或许与政府为“降量提质”而控制医院的规模和数量紧密相关,受此影响实有床位的增速也下降了0.19%。
不同区域和城市存在的卫生资源配置问题不尽相同,需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理、人口和经济因素,因地制宜地予以改善。我国过去更关注卫生资源的人口配置[20-21],渝东南、渝东北、川东北等相对地广人稀、经济稍落后的地区要着重考虑卫生资源的地理因素和服务半径[22]。区域中心城市可凭良好的经济基础,借助政策倾斜,吸引过剩的卫生资源,发挥在医疗卫生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重庆各区域和区县应重点优化医疗卫生机构的配置。
川渝政府应加强整体思维,在积极提高卫生资源总量的同时,注重不同区域和地区卫生资源的协调,以宏观政策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第一,要持续加大卫生健康投入,实现各项卫生资源稳步增长。第二,共同制定并落实区域医疗卫生规划,打破地域沉积壁垒,促进卫生资源横向流动[23]。第三,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推进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允许有序提供跨行政区的医疗服务[24]。第四,强化政策导向,大力支持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25]。第五,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探索护士多点执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和契约制度[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