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冲击下精品视频公开课的SWOT优化策略研究

2023-10-13 09:20兰州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李博博
内江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公开课精品教育资源

◇兰州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李博博

本文分别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阐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内涵及研究现状,分析了MOOC飞速发展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发展带来的冲击,提出精品视频公开课由热变冷的问题关键所在,再此基础上结合SWOT理论分析精品视频公开课所面临的威胁、优势、劣势和机遇,提出课程选题多元化、建设融合多民族特色的课程、主讲教师应注重教学设计、构建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名校名师”效应与课程内容双重兼顾等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后期建设提供参考。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知识传播扩大了自身的辐射范围,无论从传播的速度、效度还是广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为知识的自由、开放、共享开辟新的发展空间。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向国际社会推出以“全球知识共享”为理念的开放课件(Open Courseware,简称MITOCW)计划,许多世界著名大学纷纷响应这一举措,在全球掀起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热潮。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MOOC相继应运而生,随着信息技术和在线教育的发展,新的事物的出现逐渐取代旧事物,MOOC热让精品视频公开课逐渐退出研究者的视野,目前针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研究少之又少、用之更少,花费巨大物力人力建设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如何在MOOC的飞速发展下背景下,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新的机遇,这是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内涵及研究发展现状

2003年,我国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2010年下半年,网易公司破除语言藩篱,推出“国际名校视频公开课”,2011年教育部组织39所“985”高校开展国内首批视频公开课建设工程,以期促进我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广泛传播。视频公开课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为建设模式[1]。精品视频公开课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形式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免费公开呈现[2]。通过文献阅读分析,自2011实行至今,视频公开课在我国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如下所示。

(一)国际名校视频公开课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冲击。

2010年国外名校视频课在网易、新浪平台相继上线,视频公开课在我国骤然大热,引发国内各教育科研机构的强烈反响。严继昌(2011)则认为应该以国外名校视频公开课为新的突破口,探索国内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大力提高我国的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3]。焦建利教授认为国际名校视频公开课如同一场精神盛宴,最大的魅力在于发人深思[4]。

(二)视频公开课建设本土化研究。

随着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成熟,各教育科研机构的目光由国外转向了国内,开始研究如何才能突出我国的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公开课,让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从校园走向社会并向国际化迈进[5]。学者关注最多的是我国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主要从视频公开课的申报模式、观念形态、选题、教学设计、课程录制、共享机制、知识产权、网络平台、评价体系学习支持服务[6]等多个维度对我国的课程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7]。

(三)视频公开课应用现状分析。

视频公开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各个学科的教师开始探索将视频公开课应用于教学,研究视频公开课如何辅助高等教育的各个学科,并开始探索将视频公开课应用于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7]。另一方面,学者们也针对视频公开课选取不同的调研对象,从视频公开课的传播理念、传播者、受众、学习动机、学习频率、学习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调研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8]。

(四)MOOC飞速发展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冲击。

在MOOC发展之前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国外视频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视频公开课中,“国际高校公开课”和“TED演讲”最受欢迎,占学习者数量的86%,而“国内高校公开课”的人数仅占13%。随着国内高校MOOC的快速发展,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精品视频公开课和MOOC的区别如表1所示。从建设模式来看,MOOC以主讲教师负责、大规模人群参与的模式建设,有课程视频、作业练习、互动讨论、邮件、考试完整的网络教学环节,同时考核合格颁发合格证书。国内爱课程网、学堂在线、网易、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五所交通大学等课程联盟推出符合学习者需求的优质课程,并逐渐提供学分。而视频公开课只有视频讲授,授课时长30-40分钟,在线学习活动和互动交流缺失,和MOOC5-10分钟的“微视频”、部分视频提供内嵌的测验题进行过程性评价相比,给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推广和使用带来巨大的冲击。

表1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MOOC的区别

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发现,近三年研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期刊论文有9篇,硕士论文1篇,而研究MOOC的文献三年来共计7306篇,学者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研究逐渐被MOOC所取代,新的技术、新的教育形式的出现不应直接取代原有的教育资源,在教育资源建设上“不可搬了西瓜丢了芝麻”,各种资源不能一味建设淘汰,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南国农先生提出:“新技术不一定能从质上促进教育,真正变革教育的始终是教育者”。

如何应用已有的资源改革现有的教育,将已有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将要建设的视频公开课如何建的更好、用的更好,必须了解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以期为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三、精品视频公开课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从上文对视频公开课各阶段视频公开课不同的研究内容,不难看出,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对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具体问题如下所示。

(一)视频公开课发展模式的影响。

视频公开课采用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申报,教育部组织专家和师生进行评价遴选。建设完成后入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课程,在向教育部提交课程之前,依法处理课程涉及各方主体的权利或义务,以确保课程建设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9]。课程发布后反响良好的课程给予“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荣誉称号和相应的经费补贴。从短期来看,这种组织模式有一定的优势,能在短期内产出较大的成果。然而,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需要有长期稳定投入,目前政府主导的模式无法保证课程持续的经费支持,后期的建设和维护没有办法保证。加之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激励评价措施不够完善,课程的建设与老师科研经费、教学成绩、职称等相互挂钩,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没有充分发挥教师“自愿共享”的学术理念,这必然会影响课程建设质量,最终影响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传播扩散。

(二)课堂互动和学习支持不足,教学方法单一。

视频公开课师生互动相对较少,只依靠教师录制的课堂教学视频传播知识,在视频中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很少见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辩论式或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受到限制。研究表明,视频公开课中有82.93%的教学录像没有课堂互动交流。网易视频公开课和爱课程都设置了笔记、划词翻译、发帖等课程互动和学习支持功能,但实际利用率非常低,学生活跃度不高,互动中很少有教师反馈,互动模块形同虚设。因此,国家精品视频课的课程互动模块和学习支持功能没有发挥到作用。

(三)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缺乏,以浅层学习为主。

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教育部主管、审批建设的高校优质开放资源,主要涵盖科学文化素质课及学术讲座、专业导论类课程,受众相对广泛,与高校课程教学相关的课程以大学生为主体,面向大众科学普及和社会热点类课程主要以社会学习者为主。不同的学习者群体年龄、思维能力、学习背景和学习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视频公开课建设时首先要做好学习者群体的定位和学习者需求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视频公开课以观看为主,缺乏教师的引导和学习群体交互,学习者学习的效果主要靠个人自律和学习动机,很难达到深层次的学习,课程章节靠后的课程点击率相对较低,课程“完成率”不高。

四、基于SWOT理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设计策略分析

视频公开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形式,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变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之于高校,通过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实现了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激励高校教师积极投入教学,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打造“名师名课”,提高我国教育教学质量[10]。之于学习者,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利用零散的时间,打破时空壁垒,利用视频公开课学习各类知识,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然而,罗杰斯认为每一项新的技术都可能最终被广泛采纳成为我们生活、教学的一部分,也可能很快随着好奇心的消耗殆尽而淡出我们的视线,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可以并能够被普及,如何让视频公开课在我国散发持久的魅力?基于此,笔者主要基于SWOT理论,分析在国际视频公开课和MOOC的双重冲击下,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威胁、优势、劣势和机遇,如图1所示。基于此,提出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对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图1 精品视频公开课SWOT分析

(一)课程选题多元化,建设融合多民族特色的课程。

调查显示,影响教育资源传播的第一要素是“课程内容枯燥”,所占比例达76%。高校开展国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程,是为了促进我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广泛传播,提升高校学生和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我国的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在视频公开课的后期建设中应该细分学习者需求,课程选题应该更加多元化,更加突出地方特色,突出各个地域的文化优势,可以在西藏、新疆、云南等地域文化鲜明的地区,建设优质的传播民族文化的双语课程,打造涵盖各个民族各个区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课程,建设切实符合大学生和社会人士两种不同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的课程,传播我国的先进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主讲教师应注重教学设计,构建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无论从课程质量还是课程制作,视频公开课的建设都已经趋于成熟,逐渐被更多的学习者所接受。但是,从某种程度上看,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受欢迎程度不及国外的课程,除了世界名校效应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国视频公开课缺乏交互设计(包括课堂交互和网络交互)、视频下载、学习资料下载等学习支持服务,因此,课程主讲教师应注重课程的教学设计,丰富课程内容,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增加动态的课堂场景,增加视频、动画、动态PPT的画面比例,借鉴MOOC的微视频教学形式,在保持视频内容完整性基础上缩减视频时长,设立课程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激励机制,提高社会影响力和满意度,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利用现有资源完善课程。

(三)“名校名师”效应与课程内容双重兼顾。

视频公开课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名校名师”效应的光环和课程内容本身的魅力,部分学习者观看视频公开课主要是由于名校名师的吸引,而更多的学习者则根据个人兴趣或者工作需求来选择课程,因此,课程的建设要选择名校名师的同时注重课程内容本身的选取,关注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思想的启发性和文化的传播性,减少学术性极强课程内容的设置,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同时将课程内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播需求和个人生活实际结合,对现有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和深度开发,赋予课程新的生命力。这样才能增强视频公开课的生命力,使其得到广泛的扩散、推广,产生更大的教育效益。

(四)主流媒体应加强课程宣传,利用移动设备增加课程受众。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高校建设的优质在线教育教学资源,根本目的是提高我国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因此,应该加强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品牌宣传,在高校师生和社会人士中进行主流宣传和推广,更新课程理念,提高学习者受众的认同感。尤其面向高校师生应一方面加大学生的学习使用宣传,另一方面应当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视频公开课开展混合教学或者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利用视频公开课开展学习活动。另外,视频公开课可以借助移动设备终端扩大学习受众的覆盖面,提高课程的点击率和完成率,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精准分析学习者学习需求,精准推送学习内容,精准定位学习群体,增加课程受众的数量和质量。

五、结束语

总之,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资源国际化进程中又一崭新的尝试,随着MOOC的飞速发展,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研究热情明显下降,如何在多重威胁和冲击之下,发挥出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应有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的目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课程内容、媒体宣传、教学设计等方面长久的投入和规划。因此,教育教研机构要不断相互借鉴,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精品视频公开课和MOOC各自特点和优势,扩大在线教育的覆盖范围,在后疫情时代发挥好两种教育资源的特色,才能真正做到多种教育资源相融合,才能实现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公开课精品教育资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第一次公开课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港珩隆2015大型春季拍卖·精品荟萃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