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减”政策的实行,对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基于为学生减轻过重作业负担的原则,丰富数学作业设计模式,降低作业总量和时长。文章主要采用学情调查法和实验教学研究法,首先对“双减”
政策展开解析,然后从趣味化、观察类、差异化、小组式、操作类五种作业类型入手,论述“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具体策略,旨在为广大教师落实“双减”政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政策;作业布置;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3-0070-03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初衷是检验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拓宽学生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然而,传统数学作业大多为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学生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去完成,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要求,教师应顺应“双减”政策导向,优化小学数学作业布置和设计,提升数学作业的功能性和趣味性,从而驱动学生轻松、快乐地完成数学作业。下面,笔者就对“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展开浅析。
一、“双减”政策解析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双减”工作进行了详细、周密的部署。《意见》的总体任务目标有两点,第一是提高作业布置的科学性,课后服务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第二是消除课外培训乱象。“双减”政策针对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提出的要求,主要有压减作业的总量和时长,重点解决学生家庭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意见》指出,学校和教师应该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确保作业的训练功能和趣味成分。同时,《意见》还明确指出,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不得给家长明确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教师应加强作业指导和批改工作,减轻学生作业压力以及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从作业布置的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教学改革,从而增强教学质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1]。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策略
(一)布置趣味化数学作业,唤醒学生的作业探究期待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通常是让学生背诵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或是布置大量的练习册习题,数学作业趣味元素非常匮乏,还会占用学生过量的课余时间,致使学生对完成数学作业存在抵触情绪。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教师的紧要任务是降低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趣味性。为此,教师应加强布置趣味性数学作业,根据数学课程训练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喜好,将枯燥的数学作业转化为新颖的课余活动,如数学小游戏等,进而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中促进学生进行数学作业训练[2]。
例如,在“四则运算”一课的作业布置阶段,教师就可以利用废旧扑克牌,给学生布置一项“二十四点算”的游戏作业。教师先拿出“2、3、4、5”四张牌给学生做演示,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纸牌上的数字2、3、4、5,如何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得到24的结果呢?有学生迅速上台写出2×(3+4+5)=24,还有学生写出(5-2+3)×4=24。教师赞同学生运算和列式后,正式发布数学作业:“老师今天要布置的数学作业,就是用纸牌做‘二十四点算游戏,老师会给大家每人发一张纸牌,同学们课后四人一组合作游戏。每组按照刚才的游戏演练方法,把你们小组成员手中纸牌点数的二十四点算式列出来,我们来比一比哪组算得最准确、算法最多!”学生参与数学作业探究的兴趣十分浓厚。在次日作业检查阶段,教师课前发动各组学生交流分享“二十四点算”游戏成果,使学生互相检验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是否遗漏括号等,评选出算法最多、出错最少的优胜组。这样的趣味化数学游戏作业,能够提高学生运用四则运算法则的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参与数学游戏作业探究的乐趣,从而发挥减负、导学、导趣等效用。
(二)布置观察类数学作业,使学生感知身边的数学元素
学生对数学知识经验的积累,一部分源自生活中的探索和观察。在“双减”背景下布置小学数学作业,教师应立足生活视野,着重布置观察类数学作业,以提高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程教学的知识点,为学生设计生活观察任务,引导学生将观察过程、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反馈。这样既不会占用学生过多的课余时间,也能确保数学作业的质量,进而使学生感知身边的数学元素[3]。
例如,在“平移和旋转”一课的作业布置阶段,本课作业设计目标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理解,教师可以布置一项生活观察类作业:“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大家了解到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除了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例子,大家还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类似现象吗?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生活,把你们发现的平移或旋转现象记录下来,比一比谁的眼力最好,谁是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对这项观察类数学作业活动跃跃欲试。在次日数学作业成果展示环节,有的学生列举:“我发现家里的推拉窗和推拉抽屉有平移现象,汽车、地铁、火车按直线行驶时也属于平移运动。”有的学生表示:“老师,我发现爸爸用扳手拧螺丝含有旋转现象。”还有学生举手补充:“家里钟表上的指针,还有我的八音盒中跳舞的小人,它们都在做旋转运动。”教师让学生认真倾听同伴的作业汇报,指正其中将平移和旋转混淆的观察结果,如某生说拧水龙头是平移现象,有学生纠正道:“不对,拧水龙头应该是旋转。”教师适时追问:“有什么依据?”学生作答:“拧水龙头时水龙头的方向发生改变,这一点符合旋转的运动特点。”通过这样的观察类数学作业,
学生可以发现更多生活周围存在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布置差异化数学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训练需求
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存在差异化特点,在数学作业探究过程中,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内在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过往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数学作业在数量、难度上缺乏不同的层次标准,造成数学学优生“吃不饱”,发展生和后进生“吃不消”的局面。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布置差异化数学作业,根据实际学情和作业训练目标,对数学作业的总量、难度进行合理的分层,以此满足不同学生的训练需求。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应结合学生日常表现,将学生分为数学学优层、发展层、后进层三个层次,为每层学生布置数量、难度适宜的数学作业,也可以将三个层次标准的作业全部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作业项目。这样一来,学生选择作业的空间更大了,个体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探究效率和完成作业的积极性[4]。例如,在“直角的认识”一课的作业设计阶段,教师可以为数学后进层、发展层和学优层学生,分别布置难度在低、中、高三个等级的数学作业。对后进层学生,教师为他们布置“找直角”
的作业,在白板上展示直角、钝角、锐角以及变换方向的直角图示,在图示下方标注A、B、C、D选项,要求学生选出是直角的图示;对发展层学生,教师适度提高作业难度,布置“标注直角”作业,在白板上展示长方形、正方形、直角梯形、直角三角形等图形,要求学生标出各图形中直角所在位置和直角的数量;对学优层学生,教师侧重于对直角知识的生活拓展,设计填空作业,在白板上出示填空题,如课桌的面有( )个直角,三角板有( )个直角,国旗有( )个直角,等等。教师展示三个等级的数学作业并说明每层学生的练习任务后,还应对学生说:“后进层和发展层的同学,做完老师为你们量身定制的作业后,如果觉得作业很简单,可以尝试挑战学优层作业。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有更好的表现!”在作业检查环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作业任务,而大部分数学发展生和后进生也成功完成难度高一级的作业任务。差异化数学作业的布置,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使各层学生都找到适应自身能力水平的作业训练模式。
(四)布置小组式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以往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作业布置工作时,一般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设计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少合作探究作业的机会,创意思维也很难得到共享,从而影响作业完成质量。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改进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方式,教师就必须注重布置小组式数学作业,促进学生个性品质、优势特长的发挥,借助数学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应将数学学优生、发展生、后进生混编为同伴群组,以同伴群组为单位布置数学作业,鼓励学生根据作业目标和要求,在课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完成数学作业。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和空间,还能体会到互帮互助、合作共议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学作业的教育功能。例如,在“搭配问题”一课的作业布置阶段,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图片创设作业情境,在白板上展示包子、面包、油条、果汁、牛奶、豆浆图片,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假如大家到早餐店吃早餐,有屏幕上三种食物和三种饮品可选,那么能搭配出多少种早餐组合呢?请同学们课后4~5人一组,合作制订一份早餐搭配计划,看看哪组搭配得最合理、最完整。”随后,教师按照每组1名数学学优生、1名后进生、2~3名发展生的结构,科学划分数学作业探究小组。在次日课前的作业检查环节,各组都在早餐搭配计划中列出9组搭配方法,更有小组别出心裁地用简笔画形式呈现每种早餐组合。通过小组式数学作业布置,学生掌握更多有序搭配的方法和经验,同时形成良好的合作、创新创造意识。
(五)布置操作类数学作业,促进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发展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行为特点,在探究数学作业过程中,学生渴望挣脱课本和练习册的桎梏,参与动手实操类的作业活动。此外,学生的思维和知能素养形成也是从动手开始的。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会得到进一步深化,眼、耳、口、手、脑等多重感官能力也能实现协同运作。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创新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教师应注重布置操作类数学作业,使数学作业变得立体可感,点燃学生动手、动脑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发展[5]。在布置操作类数学作业时,教师对接课程目标,可以重点开发手工操作、绘图操作、信息工具操作、调查操作、测量操作等形式作业,为学生提供材料、工具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攻克作业难点,从而兼顾学生数学素养和实践运用意识的培养。例如,“认识厘米和米”一课的作业设计目标是培养学生长度观念,以及掌握使用刻度工具量物体长度的技能。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项测量操作类作业。教师将学生分为5~6人一组的同伴群组,把总长在5米的皮卷尺发放给各组,展示数学作业内容:“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大家都知道1厘米、1米有多长,那么除了在课堂练习中测量过的物体,其他一些生活中的事物的长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课后合作使用手中的皮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各组同学在测量操作中要合理分工,注意安全,把测得的长度数据仔细记录下来,每个数据分别用厘米和米两个单位表示,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还可以测量任务之外的物体长度,记录好物品名称和测量结果即可。”在数学作业检查环节,教师鼓励各组自主对照测量结果,结果表明测量误差在2厘米之内,还有小组分享了对讲台高度、教室门周长的测量结果。学生通过参与测量操作类作业探究,认识更多生活事物的实际长度,能够灵活换算厘米和米的长度数据,动手实操和协作配合能力也获得显著增强。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教师必须遵循“双减”政策,减少数学作业总量和完成时间,着重改善数学作业功能性单一、趣味性不足等问题。同时,教师应根据学情和作业训练目标,注重布置趣味化、观察类、差异化、小组式、操作类数学作业,唤醒学生探究数学作业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感受身边潜藏的数学元素,满足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作业训练需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从而借助科学的数学作业布置落实“双减”政策的减负增效目标。
参考文献
陈智敏.“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的优化布置[J].学苑教育,2022(22):7-8.
谢严梅,谢军.“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六年级数学作业多元化拓展策略探究[J].教师,2022(20):45-47.
杨晓燕.“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研究[J].教師,2022(20):54-56.
刘生辉.“双减”政策下探索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新教师,2022(6):55-56.
侯峥.“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6):94-95.
作者简介:李玉萍(1976.12-),女,甘肃金塔人,任教于金塔县解放路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