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宁夏银川 750021)
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是指在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出现的排尿障碍症状,包括尿失禁、尿频、尿急、夜尿等[1]。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病后恢复的时间与费用。排尿障碍发生的原因与脑卒中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有关,可能由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脑卒中治疗药物影响、尿路结石、炎症及抑郁焦虑等因素导致[2]。近年来,临床常采用中医针灸的方式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提升空间,还应在不同针刺手法上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2020 年1—12 月收治的40 例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电针“骶腹八穴”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收治的40 例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0 例。对照组:男11 例,女9 例;年龄27~41 岁,平均年龄(30.28±3.81)岁;脑卒中病程1~27 d,平均病程(13.08±13.92)d。研究组:男10 例,女10 例;年龄26~40 岁,平均年龄(31.04±3.55)岁,脑卒中病程1~26 d,平均病程(12.94±13.06)d。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有排尿障碍症状,包括尿失禁、尿频、尿急等。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血管、呼吸系统、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合并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疾病;合并严重的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有电针治疗禁忌证,如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设备植入体内等。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取穴:会阳穴、肾俞穴、三阴交穴。操作:嘱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使用一次性针灸针,以夹刺法或刺入法刺入所选穴位,行针至局部出现酸、胀、麻的感觉时停止,留针60 min,1 次/d。
研究组采用电针“骶腹八穴”治疗。取穴:根据中医经验辨证方法取“腹四穴”“骶四穴”。操作:嘱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常规消毒。“骶四穴”上两针使用4 寸长的一次性针灸针进行直刺,刺入深度约为3~3.5 寸;“骶四穴” 下两针使用4~5 寸长的一次性针灸针,向外侧(即坐骨直肠窝方向)斜刺,深度为3~4.5寸。“腹四穴”上两针在关元穴两侧旁开2.5 寸处,使用3 寸长的一次性针灸针斜刺,深度为1~2 寸;“腹四穴”下两针在中极穴两侧旁开1.5 寸处,使用3 寸长的一次性针灸针斜刺,深度为1~2 寸。得气后连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频率设置为120~150 次/min,强度根据患者耐受调整,60 min/次,1 次/d,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两组均治疗6 d 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若患者伴有尿路感染,需同时服用抗感染药物。
(1)排尿障碍恢复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 排尿次数、尿量。(2)神经功能。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评估,量表包括11 个项目,总分42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神经缺损越严重。(3)尿动力学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尿时间,使用B 超检测治疗前后最大尿道关闭压、功能性尿道长度。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NIHSS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排尿障碍恢复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24 h 排尿次数少于对照组,尿量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两组治疗前后排尿障碍恢复指标比较()
表1 两组两组治疗前后排尿障碍恢复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尿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排尿时间长于对照组,最大尿道关闭压高于对照组,功能性尿道长度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脑卒中是指由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与神经功能缺失的病症,可分为脑梗死及脑出血[3-4]。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因脑部神经功能受损,而出现多种功能障碍。排尿障碍即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卒中后功能障碍。该病主要是由于脑部神经受到损伤,导致膀胱、尿道等泌尿系统器官出现了过度或不足的活动,进而引发尿失禁、尿频、尿急、夜尿等一系列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综合来看,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神经损伤及泌尿系统器官的问题[5]。因此,在康复期内,应及时指导患者进行生理功能训练,同时给予其有效的治疗,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既往研究指出,通过多种中医外治手法刺激相关穴位,可加快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恢复[6-7]。因此,临床多采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但整体疗效仍欠理想。而采用电针“骶腹八穴”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排尿的感觉,增强其对盆底肌肉的控制力,改善膀胱和尿道功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排尿[8-9]。其作用原理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器官功能:通过调整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使其达到正常状态,从而改善排尿障碍;(2)活化神经末梢:“骶腹八穴”各穴位上的神经末梢均非常敏感,能与机体内其他器官相互联系,达到调节功能的效果;(3)促进血液循环:以针灸刺激穴位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供应,从而加速组织的代谢与修复;(4)缓解压力: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能缓解患者的疼痛及不适感,减轻身心压力,为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总之,电针“骶腹八穴”可通过针灸及电流刺激穴位,调节尿道内的肌肉张力,从而有效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24 h 排尿次数少于对照组,尿量多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排尿时间、功能性尿道长度均长于对照组,最大尿道关闭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采用电针“骶腹八穴”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的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采用电针“骶腹八穴”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