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辉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山东德州 253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为临床常见病,可引起腰腿疼痛,且会反复发作,降低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1]。现阶段,临床针对LDH 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包括抗炎镇痛药物、牵引治疗及康复训练等,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症状,但需长期坚持方可见效,然而,部分患者因畏惧疼痛,导致治疗依从性差,导致疗效欠理想,故还需不断探寻其他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2]。针刺是中医常用的外治之法,可通过选取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发挥调节脏腑功能、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等作用;而循经针刺则是指选取与患病局部相关的经脉进行针刺治疗,以达到治疗目的。刺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粗毫针等刺破或划破特定的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的治疗方法,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调节气血等功效。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20 年10 月—2022 年10 月收治的60 例血瘀型LDH 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究循经针刺联合刺血疗法对其腰痛评分及腰椎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60 例LDH 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西医符合LDH[3]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辨证符合血瘀证[4]的相关诊断标准:主症见下肢麻木、肌肉萎缩、腰痛、疼痛向下肢放射,次症见腰腿沉重、无力、舌质暗、舌上有瘀点、脉涩或弦紧;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合并肝肾器官功能衰竭;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腰椎管狭窄;针刺、刺血治疗不耐受。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 例。观察组中男15 例,女15 例;病程1~8 年,平均病程(4.56±1.08)年;年龄34~58 岁,平均年龄(48.63±4.77)岁;病变部位:L3~4段7 例,L4~5段9 例,L5~S1段14 例。对照组中男16 例,女14 例;病程1~7 年,平均病程(4.39±1.01)年;年龄32~59 岁,平均年龄(49.14±4.53)岁;病变部位:L3~4段6 例,L4~5段7 例,L5~S1段17 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塞来昔布胶囊(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23814,规格:0.2 g/粒)口服,1 粒/次,1 次/d。同时给予患者腰椎牵引治疗,嘱其取仰卧位,确定病变椎间隙,行间断性牵引,以患者自身体重的1/3 作为起始牵引重量,之后根据其耐受情况逐渐增加,牵引5 min 休息1 min,反复5 次,共治疗30 min,1 次/d。持续治疗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经针刺联合刺血疗法治疗。(1)循经针刺。选取椎间盘突出节段的腰夹脊穴、膀胱经沿线压痛点、委中穴、承山穴、昆仑穴,常规消毒穴位及周围皮肤,使用一次性针灸针,直刺腰夹脊穴20~40 mm,并在穴位两侧0.3 寸处斜刺1 针,其余穴位均直刺40 mm,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1 次/d,5 次/周,持续治疗4 周。(2)刺血疗法。选取委中穴、腰俞穴、环跳穴,用橡皮管结扎患侧大腿3 min,常规消毒穴位及周围皮肤,使用一次性无菌中号三棱针斜刺穴位周围胀满的血络,直至出血,出血停止后拔真空罐,留罐5 min,控制单穴出血量5~10 mL,操作结束后以无菌纱布擦拭周围皮肤,1 次/d,持续治疗4 周。
(1)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腰部硬等6 个症状,评分范围0~18 分,得分越低,症状越轻微。显效:治疗后,患者疼痛几乎消失,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80%以上;有效:患者疼痛明显减轻,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79%;无效:患者疼痛未减轻,中医证候积分下降不足3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腰痛程度:治疗前后及治疗4 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5]对患者进行评估,VAS 评分范围0~10 分,得分越低,疼痛越轻微。(3)腰椎功能: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6]对患者进行评估,量表包括主观症状、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受限三个维度,共29 分,评分越高,腰椎功能越好。(4)生活质量: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7]对患者进行评估,量表共包括四个维度,满分均为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5)安全性: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头晕、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VAS 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前,两组的VAS 评分、JOA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两组的VAS 评分、JOA 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JOA 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 评分、JOA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VAS 评分、JOA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GQOLI-74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两组的各项GQOLI-74 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的GQOLI-74 中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GQOLI-74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GQOLI-74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LDH 多由风寒湿邪侵袭、肝肾亏虚、遭受外伤等而致腰部疼痛,且疼痛向下肢、骶部等部位放射,影响患者的活动与行走能力[8]。血瘀为LDH 的常见证型,主要因外伤跌仆、体位不正等损伤经脉气血,使气血运行不畅,腰部筋肉失于濡养,使得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则痛,故中医治疗宜通络止痛、活血化瘀[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VAS 评分较对照组低,JOA 评分及各项GQOLI-74 评分均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循经针刺联合刺血疗法在血瘀型LDH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其腰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认为LDH 的病位在脊柱,腰腿疼痛与督脉有关,而背部膀胱经与督脉的经气相通,如二者经脉阻滞,则会导致经气不利、阻滞失畅,引发LDH;同时,LDH 表现出的腰腿疼痛与膀胱经循经部位大致相同,因此,能为循经选穴提供理论依据。循膀胱经针刺昆仑、承山穴能理筋止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委中穴可疏经通络止痛。夹脊穴外临膀胱经,内夹督脉,刺其能沟通二经,疏通膀胱经与督脉,促进气血运行,通则不痛。夹脊穴深部存在脊神经后支分布,距离神经较近,通过针刺能刺激相应节段的腰神经,促进局部微循环,消除神经根水肿,减轻腰痛症状。中医刺络放血能促进局部血液运行,疏通经络气血,以通络止痛。腰俞位于腰之输气处,环跳为太阳经、足少阳经交会之穴,委中善治腰背疼痛,通过刺委中、腰俞、环跳穴周围胀满血络以放血,能清热泻火、行气止痛;放血后配合真空拔罐留罐,可产生温热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流畅血行,从而缓解疼痛。有研究显示,刺血疗法能通过刺激骨髓造血系统,加快机体代谢,利于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排出,促进机体功能恢复[10]。将循经针刺、刺血疗法联合使用,可协同增效,能显著减轻血瘀之证,缓解LDH 患者的腰痛程度,加快其腰椎功能恢复,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说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循经针刺联合刺血疗法可增强疗效,缩短病程与治疗时间,增加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采用循经针刺联合刺血疗法治疗血瘀型LDH 患者,可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