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实现途径分析

2023-10-09 17:56庄萍杨彦栋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庄萍 杨彦栋

摘  要: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奠基性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及人本身的历史。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劳动教育,一直都把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以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为起点,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探析了新时代高校劳动的实现途径,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能担當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6-0015-04

马克思十分重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也是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探索救国救亡的道路与方案。黄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们关于劳动教育、劳动精神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的方针,毛泽东同志曾在1934年中华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总方针中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劳动教育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时期,始终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生产建设服务及劳动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新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较过去有了新的特点,对于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等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开创未来,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勤俭奋斗,创新奉献。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培养青年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和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劳动者打下坚实基础,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劳动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在长期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思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劳动分工,形成了耕读文化,这种将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最原始的劳动教育的思想。《孟子·子下》有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通过艰苦的精神劳动、体力劳动培育人的心智,增强人的定力。中国古代格言家训中也包含着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如“一勤天下无难事”“业精于勤荒于嬉”。《朱子家训》开篇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重视劳动教育在人才和教育中的地位,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所体现的造福于民、惜时敬天、师徒文化、工匠文化等劳动精神和思想,对于促进劳动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三)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劳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创造了价值和幸福,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也促进了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现在,我们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的要求,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优秀的劳动品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要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和劳动情怀,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劳动情感,在劳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造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回忆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难到那个程度。”[3]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同人民一起奋斗,同时代一起发展,才能拥有昂扬无悔的青春。

二、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1]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就有什么样的就业观,笔者对某高校学生关于劳动价值观、劳动认知、劳动品德等有关劳动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状况,深入分析问题,认真研究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现将结果进行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劳有所得”是按劳分配的重要体现。本研究对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27份,回收有效问卷427份,问卷有效率100%,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对于劳动认知比较合理,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

在调查问卷中,被问到“如果有条件你愿意什么工作都不做,只享受生活吗?”选择“不乐意,生活离不开劳动”占比为62.00%,选择“非常乐意”占比为25.00%,选择“不知道”占比为13.00%。从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对劳动的认知较为合理。关于“你愿意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外出兼职吗?”的问题回答中,选择“愿意,能锻炼才能,还能解决日常开销”的比例为92.00%,选择“没什么想法”的占5.00%,选择“不愿意,兼职太累了”的占3.00%。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想要通过兼职的方式进行劳动实践,解决日常开销问题的意愿强烈,表明他们既有了独立意识也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劳动品德状况

1. 参加公益劳动情况

在调查问卷中,被问到“您对大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有什么看法?”选择“很好,有利于提升学生各项素质”占比为80.00%,选择“不太好,应该尊重学生意见,可以选择去或不去”占比17.00%,选择“不知道,没什么看法”占比为3.00%,表明大多数学生愿意参加公益劳动,能够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精神,是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既能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增长才干,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

2. 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情况

在调查中,被问及“你愿意参加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吗?”选择 “很愿意”占比为80.00%,选择“不愿意”占比为12.00%,选择“别人参加我就参加”占比为8.00%。可以看到,劳动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劳动实践活动的意愿比较强烈,也有少数学生有着懈怠情绪和从众心理。

3. 劳动习惯情况

在调查中,被问及“您所在的宿舍卫生值日情况如何?”选择“轮流值日,每天打扫,分工明确”占比为93.00%,选择“没有固定打扫宿舍卫生的习惯,只是应付检查”占比为7%。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集体意识比较强,有着良好的劳动习惯,也有个别学生劳动意识比较淡薄,存在应付检查的心态。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宿舍更是一个小集体,在这个小集体中更容易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和集体意识。

(三)劳动课程开设情况

在调查中,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开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吗?”选择“开设了”占比为42.00%,选择“没开设”占比为23.00%,选择“不知道”占比为35.00%。由此看出,大多数学生知道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会安排劳动实践活动吗?”选择“经常有”占比为30.00%,选择“偶尔有”占比为50.00%,选择“不知道”占比为20.00%。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了解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安排情况,也有少数学生不了解劳动实践活动安排情况。在被问及“您认为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时(多选题)占比最高的前两项中,选择“劳动教育的形式单一”占比为61.00%,选择“劳动教育的课时较少”占比为48%。由此可以看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丰富,课时量也需要有所保证。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上有一些“网红”靠刷礼物日进斗金,社会上也存在一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象,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经典论述早已深入人心。在调查中也看到,大多数学生有着正确的劳动认知,希望学校能够增加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教育内容,提供更多的勤工儉学岗位,增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形式和时间等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力度[4]。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学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劳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可以专门开设,也可以在已开设的课程中设置劳动教育模块。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组成,理论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养成勤劳诚实、乐于奉献的良好习惯。实践教学的途径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专业生产劳动教育与服务性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实践旨在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厚植劳动情怀。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如: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养护、校园卫生、教室清洁、实验室维护、文明寝室建设等劳动锻炼,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助力推动校园文明建设。专业生产劳动教育可根据各专业特点,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校内外专业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安排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深度融合,提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服务性劳动教育主要是加强学生的公益性劳动意识,可开设志愿劳动项目,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助农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社会公益福利机构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促进学生深刻领会劳动精神内涵,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关于劳动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异化劳动”到“物质生产劳动”,再到《资本论》中的 “剩余劳动”学说,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劳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满足自我需求的一种活动,具有自觉性、自发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共产党宣言》描述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那是人类未来发展的理想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们的劳动力空前提高,人们会拥有多种技能,从事很多方面的劳动,更好地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应该有效融合。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青年学生除了具有高尚品德和真才实学外,还需要有创新能力、人文气质、艺术修养、动手能力等,也就是要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劳动能塑造健全的人格,锻炼高尚的品格。劳动教育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养,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劳动教育所发挥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观的塑造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度契合,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启发式教育,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本质、劳动价值,阐释好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拓展实践教学形式,领悟劳动教育内涵。高校在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和实践类课程中,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培育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

(三)强化劳动锻炼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应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聘请行业企业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支持高校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加强高校与行业骨干企业、高新企业、中小微企业紧密协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健全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的制度,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在生产实践中,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体验,锻炼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强化岗位职责意识。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培养他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2020-03-26).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442.

[4] 林静芸.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10):6-8.

[5] 张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01).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