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及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广东首批“双高”院校建设样本的分析

2023-10-09 09:31刘兴凤胡昌送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转型

刘兴凤,胡昌送,秦 安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2019 年3 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1]。该项计划是中国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为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的重大决策建设工程,也是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制度设计,强化了应用数字化技术有效推动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重要作用,赋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广东省高职院校积极践行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需求,在“数字化”+“平台基建、教学改革、专业升级、素养提升”等诸多方面深度融入数字化转型建设。本研究首先阐明了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在梳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现状与厘清数字化与信息化两者关系的基础上,以广东省首批16 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为样本,剖析了其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路径,以期为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高等职业教育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1)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国家数字化战略的助推器。

从农耕、工业、信息再到数字社会,技术不断加速文明进化与社会变迁[2]。当前,教育数字化成为推动全球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UNESCO)于2021 年在《OECD 数字教育展望》重点关注了智能技术在课堂教育、教育组织及教育系统管理的重要作用[3];欧盟委员会(EC)于2020 年在《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中强调了数字教育对教学的支持作用以及学生的数字胜任力[4];美国教育部(ED)于2015年在《为未来学习做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中重新审视了技术在学习、教学、领导、评价、设施等方面的应用[5]。可见,由全球数字化战略引发的教育数字化革命倒逼高等职业教育顺应发展主流,践行新的数字化战略主张[6]。

2)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质赋能。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赋予中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7],即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来赋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一是满足发展需求。通过构建智慧校园体系、打造“数字+”教育新生态等路径,惠及更多群体并形成开放包容的数字文化。二是消除数字鸿沟。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育的数字融合,提升用户的数字能力,促进学习者自主泛在的学习。三是共享相关利益。利用技术工具作为利益相关者的联结纽带,吸引多元主体开展政校行企广泛合作,助力教育服务供给升级。

3)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实施“双高计划”的应有之义。

根据相关文献,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系统内部壁垒和提高运作效率的某种策略[8]。为适应“数字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双高”院校在做顶层设计时大都植入了自身的“教育数字DNA”,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活动的领域,将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创建数字化智慧校园生态体系和完整的教育子系统,实现技术、社会和教育进化的协同,为社会带来新的价值[9]。

2 相关文献综述

当前,学者们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内涵特征、实践类型、政策反思、国际借鉴、实施路径等方面。

在内涵特征上,包括“信息”和“数字”两大属性以及立德树人、数据驱动和发展目标三个特征,通过文化、劳动力和技术的协调转变,实现优化战略方向和价值主张[10],最终指向组织变革和生态重塑。

在实践类型上,分为学术、市场和行政力量导向三种,依托课程教学、招聘选拔与顶层设计,从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控制[11],从而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

在政策反思上,Kozma[12]、Kong[13]、吴砥[14]、张虹[15]等研究了要素模型;孙聘[16]则提出了智能教育的基础设施、智能教学、管理应用、保障机制的四要素理论框架,得出我国教育数字化政策的价值走向是通过“成事”促进“成人”,通过“成人”实现“成事”。

在国际借鉴上,张地珂、刘宝存、岑宇、焦晨东等学者系统梳理了美国、欧盟等相关数字化发展政策,提出从顶层设计、标准建设、人才培养和生态构建等四个方面进行借鉴[17]。

在转型路径上,提出从价值、应用、主体和支撑四层架构出发,对战略规划、教学改革、支持服务、人才文化、组织生态、环境设施六个维度开展评价[18];通过营造数字文化、提升数字素养和建立数字生态[19]三个路径来缔造话语体系。

综上,学界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给予了充分关注,但结合区域职业教育进行研究并不多见,以下将以广东省首批“双高”院校的建设实践为样本,进行内涵特征及实施路径的分析。

3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特征

习近平同志强调:“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20]。”可见,我国高职教育进行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中国建设的统筹之下开展的由上至下的系统工程,对于肩负国家“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殷切期待的广东省而言,“双高”建设院校率先示范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顺势而为,体现了数字时代的“广东教育精神”。

3.1 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数字化的技术迭代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最早于2012 年由IBM 提出,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学界对其内涵经历了数字转换、数字升级和数字转型(即简单应用、深度融合和系统变革)三种思维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从广义上可理解为“数字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组织的全面应用”,狭义上界定为“利用数字技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核心业务的转型”[21]。本研究结合祝智庭等学者的观点,基于广义内涵进行剖析。

综合来看,技术是“数字化”和“信息化”概念的基础,从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到信息化进行迭代(如图1 所示)。信息化属于内涵范畴,数字化则属于技术范畴,数字化将数字作为信息载体,信息化以信息作为精神载体,数字化的概念小于信息化但数字技术比信息技术更先进,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如图2 所示)。因此,当前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的信息化建设涵盖了数字化转型。

图1 技术代际模型

图2 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发展脉络

3.2 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特征及实施路径——数字化的赋能创变

将数字化转型视为一种过程或者模式,主要包括基建升级、教学改革、专业融合、素养提升四个核心特征(见图3),关键在于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价值逻辑,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3 广东省16 所“双高”院校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特征与实施路径

3.2.1 “数字化+基建升级”:打造智慧校园体系,服务办学水平提质增效

1)建立“大平台+微服务”结构,消除信息隔离孤岛。

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的概念,指出其正在成为构筑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22]。与“旧基础”不同的是,它强调以新一代智能技术牵引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变革。“双高”院校依据《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等系列文件要求,以“大平台+微服务”的理念为引领,优化了基础设施与信息平台,稳步推进了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见图4)。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新建或升级云平台、门户系统、统一认证平台、工作流引擎、统一支付平台、统一通信平台、自助打印平台、智能运维平台等应用支撑平台,为各类业务系统搭建支撑平台。另一方面,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为智慧校园应用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高标准建设智慧校园基础设施与信息平台,推动实现“网站一个群、安全一体化、服务一站式、校园一张卡、数据一个库、全校一张图”的规划蓝图,确保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

图4 智慧校园体系结构

2)打造“数字+决策”生态平台,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纵观广东省“双高”院校,除了通过“数字化+新基建”举措建立智慧校园体系结构之外,还着力构建基于大数据的质量保障体系与分析决策平台,提升管理服务的效能。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大数据管理系统、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支撑系统、大数据分析与决策预警系统、诊改决策指挥中心及一表通平台等,完成了各类业务系统与信息平台的对接;通过新增人才培养战略管理(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改革管理等)功能,满足了个性化人才培养和全生命周期业务管理需要。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打造智慧管理新方式,实现了校务管理智能化以及与实训企业的一体化管理,优化了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教研、学习、评价、管理和服务等过程。可见,当前基于基础、数据和业务等云中台,重构“人、财、物”全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已然成为高职教育提供数字化支持的基本遵循,为打造“事务全覆盖、内容可定制、交互一体化”的智慧校园体系提供了智能化的管理配套。

3.2.2 “数字化+教学改革”:打造智慧教学环境,助力服务供给模式升级

1)构建“云物大智”未来课堂,推动学习空间智能化。

“双高”院校基于“数字化+职业教育”的理念,通过打造智慧化学习空间,建设了一批智慧教室、课堂平台、AR/VR/MR 仿真实训中心、STEAM实验室等,形成了智慧教室与教学工厂的未来课堂。一方面,完成智能化学习空间的改造。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杜威提出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的理念,着力推进非正式学习空间(自习室、休息室、书院、图书馆、档案馆等)的智能应用服务改造(灯光、网络、空调、借阅等设施的自动感应与控制),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慕课社区、微课社区、网络课程平台等)、虚拟仿真实训空间在智慧教学平台上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加快传统教室智慧化升级。如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运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构筑具有先进管理体制与先进管理模式的智能课室管理系统平台(智慧课室、控制管理中心、虚拟云桌面等),不仅建立了开放式教学新体系,还有效提升了智慧育人成效。可见,目前“双高”院校推行的“无所不在的学习”价值理念以及智能化的环境设施,能够随时随地引导、诱发和鼓励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对于助推学生收获形式多样的学习成果大有裨益。

2)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转变教育服务模式。

自混合式教学20 世纪90 年代末诞生之初,便激发了一场影响深刻的学习革命[23],其定义也由在线与面授的简单混合教学,演变为基于移动设备、在线教学、实时反馈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多元混合[24]。由于当前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双高”实践也由从原先注重数量与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转变至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建设,主要表现在教学、师资和资源三个方面:第一,推动混合式教学。如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通过完善和升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硬、软件环境,推进基于VR 的教学应用改革,开设VR 课程并为企业提供VR 研发服务,推动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教师“智能化教学创新实验室”,在开展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创新创业等相关活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引导教师依托“数字+课程”,实现从传统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案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翻转了学习习惯,还有效提升了学习能力和应用水平。第二,开展“名师课堂”行动。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组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在线学习、岗位历练等,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能力,打造教学名师示范课堂。第三,加大数字资源供给。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计划通过校企联合打造“十百千”工程(10 个专业群特色资源库,100 门优质精品在线课程,1 000 个示范性网络微课),初步实现了在线教学资源和管理平台的留痕等过程管理功能;如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主建的“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在线课程联盟”平台,联合粤港澳大湾区职业院校,开放“学习超市”权限,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与学分互认。简言之,数字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带来的不仅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全流程应用,更是对传统育人模式的重构与创新,助力了服务供给模式升级。

3.2.3 “数字化+专业融合”:强化“数字+专业”湾区特色,人才培养对接产业数字化需求

1)构建新兴产业课程体系,推动专业群改造升级。

根据2022 年7 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 年)》,2021 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6.2%[25]。产业数字化已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对数字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倒逼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主要包括新兴专业和课程体系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发展新兴专业。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预判产业发展趋势,合理规划专业发展”目标,以数字经济视野推动专业发展,实时采集专业运行状态数据,及时反馈、改进、预警、淘汰或新增;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信息技术+”升级专业,发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群、模具智能制造专业群、VR 与新媒体专业群、新能源汽车专业群、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群等 7 个专业群,精准对接数字贸易、科技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优化专业内涵和专业项目。二是构建课程体系,将数字技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整合专业群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内容与开发特色立体化教材,加强机场运行指挥和民航安检专业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专业群发展;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对目标岗位群、大数据技术、商业智能技术和工作过程的深度调研,对核心课程进行系统化、项目化开发,通过重构数字营销人才需求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打造“数字营销技术”等新兴专业课程体系,在服务大湾区制造业、服务业企业方面获得认可。可见,广东省“双高”学校围绕区域产业数字化需求在优化专业结构方面先行先试,通过深化教材和课程改革等“组合拳”,将新技术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能够服务大湾区发展、具有数字胜任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健全专业群发展保障机制,加强政校行企多方协同。

“双高”计划指出,“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1]。可见,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是国家对地方“双高”院校提出的战略要求。基于此,广东省“双高”院校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数字化管理为保障,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一方面,建设相关新兴专业的创新管理应用平台,管理数字经济下的新兴专业。如广东科学技术学院,以课程资源、教学条件、校企合作、学生就业、实习实训、智慧教室、师资队伍等专业资源管理系统为基础,以智慧校园教育大数据中心的专业资源子库为核心,建设职业能力分析、专业过程管理、专业诊改等平台实施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实施专业群建设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另一方面,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共建产业学院,协同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吸收行企、政府、用人单位的专家,邀请学生与家长代表参与专业建设研讨;积极与华为、360、腾讯、亚马逊等龙头企业联合成立网络空间安全、ICT 和人工智能等服务新兴产业的合作学院,引入国内外专业认证机构对专业进行认证,有力促进了专业结构的优化。从实施举措来看,“双高”院校基于“产业发展驱动—人才与技术需求—校企跨界合作—校企融合培养—产教协同创新”的逻辑,推进了传统专业向现代专业转变,拓宽了专业的建设主体,优化了前沿性专业的发展结构,增强了特色专业的内涵,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根基。

3.2.4 “数字化+素养提升”:提升师生信息技能,夯实智慧学校人力支撑

1)拓展智能研修平台功能,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

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指出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校长领导力和教师应用力培训。”[26]这也意味着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规定了要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如前所述,数字化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广东省诸多“双高”院校直接将“提升师生数字化素养”作为重点建设任务进行布署,主要通过构建智能研修平台、建立教师评价新模式、建立技能培训体系等,全方位、多举措提升教师的数字化能力和思维:一是构建智能研修平台。如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拓展“学习超市”网络大平台的功能,包括慕课、私慕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异地同步课堂、师资库、虚拟工厂、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系统、粤港澳大湾区在线课程联盟、自建网络课程、优质企业案例库等,提供开放式、多层次的在线研修路径。二是建立教师评价新模式。如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发展测评系统”平台,建立教师电子档案并开展数字化能力诊断,在此基础上精准推送培训课程资源和智能测评分析,为教师绩效考核和职业发展等提供支撑。三是建立教师数字技术培训体系。从“双高”院校的建设方案中,可以看出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数字化能力的培养,在改革学校教师培养方案的同时实施数字能力提升专项,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不仅举办各类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强化智能辅助教学、评价和监管功能,推进精准化教学方式和交互式学习方式,切实提升了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同时还深入实施全员培训,提升包括校长在内的全体管理者的综合信息素养。通过系统培训,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升了数字化应用的技能,还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

2)夯实数字文化建设根基,提升学生数字化运用能力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27]处于数字化新时代的“双高”院校在积极开展上述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实践的同时,更注重加强与政府、社会机构的广泛合作,提升学生对数字技术运用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一是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引进第三方学生数字素养评价等方式,开展规模化测评并持续加强学生数字技能、数字意识和数字伦理等方面的培育。二是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创设适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多重交互的新型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充分利用现有数字资源平台和智能终端,基本实现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三是增设信息技术类公共课程。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乐学在线、乐习在线、乐创学院”等课程平台,采取形式多样的建设方式打破专业隔阂,实现了数字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学生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4 结语

在数字经济时代建设需求下,广东省首批“双高”建设院校积极践行国家相关政策,坚持以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念为先导,以数字化人才培养为主线,开展了“数字化+”平台基建、教学改革、专业升级、素养提升为特征的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不仅实现了提升数字化水平的预期目标,而且顺利通过了“双高”中期验收,在加强教育信息化交叉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学科、产业良性互动,实现大平台、大学科整体布局、协同发展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面建设数字中国的新征程中,为探索中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广东模式。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转型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