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隆顺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卫生院中医内科,福建 宁德 355405)
咳嗽患者气道挛急受阻,随着风寒积久可能导致长时间咳嗽,久治不愈,发展为慢性咳嗽。患者受到长期咳嗽的影响,陷入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给患者正常生活也造成不良影响[1]。且慢性咳嗽易反复发作,患者病情迁延难愈,给患者造成极大困扰。从中医学理论分析,咳嗽的基本病机是由于邪犯于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根据不同病因分为内伤、外感,内伤咳嗽多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引起。外感咳嗽主要是外邪入侵,肺失宣肃,引起功能失调。一般情况下素体亏虚、病程迁延致阳气虚衰的患者多属于慢性虚寒性咳嗽,出现咳痰稀薄、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怕冷、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脉沉迟无力等表现。在临床治疗上可以给予患者艾灸治疗,艾灸有温热、芳香气味,能够补益肺气,疏风散寒,同时,针对性选取相应穴位施术更有利于患者康复。并联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具有温肺化饮、温中散寒作用,对于慢性虚寒性咳嗽患者有良好疗效。本文于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慢性虚寒性咳嗽患者中随机选取76例,围绕苓甘五味姜辛汤以及艾灸治疗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以本院76例患者为样本,对照组38例,性别:男19例、女19例,年龄(42.68±3.35)岁,平均病程(4.68±0.35)月。观察组38例,性别:男20例、女18例,年龄(42.71±3.49)岁,平均病程(4.71±0.29)月。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确诊慢性虚寒性咳嗽,病程>3个月。(2)智力正常,配合调查。(3)配合度高,入组前未使用过药物。
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呼吸系统疾病。(2)属于痰热内阻、肺阴亏虚等其他类型咳嗽。(3)存在恶性肿瘤或药物过敏的。
对照组应用艾灸治疗,主要选取三阴交、太渊、列缺、中府、太溪、膻中、合谷、关元、经渠、大椎、肺俞等穴位,对穴位区域消毒处理后,进行温针灸治疗,20min/穴。同时对照组给予甲氧那明胶囊治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260,生产企业: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规格:60粒/盒),2粒/次,3次/d,治疗2周。
观察组在艾灸基础上联合应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取方茯苓、陈皮、桔梗、紫菀、干姜、法半夏、五味子、甘草各取10g,白前15g,细辛3g。若患者同时存在恶寒,增加防风、黄芪各10g,若患者咳嗽严重,增加苦杏仁以及炙麻黄各6g,若患者苔腻,增加厚朴6g。添水煎煮,早晚各1次,1剂/d。持续用药2周。
(1)评估临床疗效,显效:患者咳嗽、胸闷、咳痰等症状基本消失,14d内无异常反复。有效:症状显著好转,症状积分降低50%以上。无效:患者症状未见好转,症状积分减少不足50%。(2)统计两组证候积分,分别从咳嗽、痰量、胸闷气短症状评分,0~10分/项,分数高对应症状严重。(3)统计咳嗽缓解以及消失的时间。(4)使用睡眠障碍指数(PSQI)调查,0~21分,分数高对应睡眠质量更好。(5)使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调查,0~100分,分数高对应生活质量更好。(6)统计两组3个月和6个月的复发率情况。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37%)较对照组(76.32%)有所提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观察组咳嗽、痰量、胸闷气短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证候积分对比分)
观察组咳嗽缓解、咳嗽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观察组PSQI、SF-36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睡眠和生活质量对比分)
观察组3个月、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复发率对比[n(%)]
咳嗽作为人体防御机制,受到多种影响因素刺激下会引起患者呼气运动,清除分泌物,随着病程延长也可能演变为肺气肿。慢性咳嗽影响患者气道呼吸功能,造成气道挛急受阻,津凝成痰,导致患者久治不愈,反复咳嗽,严重时会影响患者正常睡眠,出现大脑功能性紊乱,甚至会造成患者多梦易惊醒,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不利于病情康复。西医治疗给予患者复方甲氧那明治疗,通过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能够改善黏膜水肿的情况,达到止咳治疗效果,也能对H1受体起到阻断作用,缓解咳嗽[2]。但西药治疗大多缓解症状,治标不治本,无法彻底根治患者。从中医角度论述,虚寒性咳嗽属于“内伤咳嗽”范畴,由于患者机体虚弱,受到寒邪侵袭,邪气客肺,咳嗽日久损伤肺、脾、肾,肺气失宣,由实症转虚。慢性咳嗽的大部分患者属于虚寒性咳嗽,总感觉背部发凉,有凉感时会出现咳嗽,遇到冷空气或者空调时还会出现咳嗽加重,流鼻涕[3]。患者由于内外兼伤引起咳嗽,中医治疗主要以健脾补肾、宣肺止咳为主。临床上以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方法为主,中医治疗能够辨证施治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治疗给予患者艾灸治疗主要选取三阴交、太渊、列缺、中府、太溪、膻中、合谷、关元、经渠、大椎、肺俞等穴位,通过上述穴位促进肺气通调,宣降肺气,祛风散寒,镇咳止痰。借助于艾叶芳香温热更能祛风散寒,温补脾肺,有利于减轻咳嗽症状[4]。并应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该方以干姜作为君药,具有温肺散寒作用,同时有效温运脾阳。以细辛作为臣药,具有温肺散寒功效,联同干姜可以进一步散寒温肺[5]。并添加茯苓,有健脾祛湿作用,有利于祛湿利水。以五味子作为佐药,具有固中祛邪作用。甘草具有止咳镇咳作用,白前也有祛痰镇咳效果,桔梗有利于祛痰镇咳,利咽喉宣肺气,陈皮有祛燥湿化痰作用,紫菀具有润肺下气效果,法半夏具有化痰祛湿作用,也有利于平喘镇咳[6]。诸药合用具有突出疗效,有利于温肺化饮,散寒镇咳,能够针对虚寒性慢性咳嗽患者达到治疗效果[7]。同时对于不同症状表现患者,可以加减治疗,对于咳嗽严重的患者,增加炙麻黄、苦杏仁,有利于镇咳平喘;对于恶寒患者增加防风和黄芪,具有祛风寒、补气固表作用[8];对于苔腻患者,增加厚朴有利于理气宽中作用。现代药理学也表明,桔梗具有中枢神经调节作用达到镇咳效果,五味子有抑制和兴奋大脑皮质的作用,同时达到降压镇咳和祛痰的效果;干姜具有镇痛抗炎作用;细辛具有镇静解热作用。可见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能够有效针对虚寒性慢性咳嗽患者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能够随症加减治疗,更能缓解患者症状,温肺化饮,宣肺利咽,有效改善咳嗽、咳痰等症状,具有突出优势。将两种中医疗法相结合能够产生协同疗效,缩短患者病程,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经过本文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37%)较对照组(76.32%)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咳嗽缓解时间(8.12±2.97)d,咳嗽消失时间(19.85±2.43)d,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苓甘五味姜辛汤联合艾灸治疗更能全面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改善症状,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另外经过对症状的评分,观察组咳嗽积分(3.11±1.20)分,痰量积分(2.87±0.86)分,胸闷气短积分(2.95±1.10)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苓甘五味姜辛汤联合艾灸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而通过症状的改善,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能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本文研究证实,观察组PSQI(3.15±0.68)分,SF-36(85.29±5.19)分,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持续随访调查,观察组3个月复发率1例(2.63%),6个月复发率4例(10.53%),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艾灸以及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更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有效预防病情反复发作,更有利于改善预后,保证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虚寒性咳嗽患者采取艾灸以及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疗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症状,快速缓解患者咳嗽,全面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对于降低复发率也具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