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专业劳育”的策略探讨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

2023-10-09 01:42朱千锋王郝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劳育专业课程劳动

■ 朱千锋,王郝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学段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倡导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因此,要重视劳动教育在整个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突出地位,特别是通过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学科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和完善“专业劳育”教学体系。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是由人的劳动而创造的”,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等课程全面衔接,实现“五育并举”目标。在这一背景下,劳动课程不能浅层化、零碎化、功利化,而是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科学、有效的“专业劳育”教育体系,全面达成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精神、职业劳动素养的提升[1]。因此,立足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际,高职院校要对劳动教育进行明晰定位,依托专业课程教学,丰富劳动课程内容,创新劳动教育途径,打造高层次、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科人才。

一、新时代“专业劳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不能仅依靠“劳动教育周”“劳动课”等单一课程形式,劳动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动手实践、问题解决能力的获得。

(一)“专业劳育”概念解析

从概念构成上,“专业劳育”体现在专业课程与劳动课程两个方面,着重培育具备胜任某一学科领域、或者某一专业岗位的劳动者。长期以来,在高职阶段,专业课程教学往往居于主导地位。比如,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评估、教学评价方面,多侧重于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相关职业技能的掌握。显然,专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确保学生能够胜任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工作需要。从专业教育成效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性,而劳动教育侧重于对正确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总结来看,劳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将简单劳动与知识劳动统一起来,实现平凡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的协调发展。在高校,劳动教育普遍被认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即具有积极的劳动意识,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除此之外,劳动教育还要纳入人才培育目标体系,成为大学生必备素养之一。可见,“专业劳育”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让学生能够从真实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

(二)工业机器人专业“专业劳育”的内在一致性

“专业劳育”不是孤立、零散、浅层的将专业课程教育与劳动教育进行叠加,而是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将劳动教育渗透进去,实现两者自然融合、相互促进与互补。对劳动价值观念的认识,要摈弃单纯性讲解劳动观、价值观等知识点,而应该依托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训任务、项目化主题实践活动等,带领学生自觉参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相关联的专业实训,真正促进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衔接。两者的融合,其内在一致性有以下三点。一是共同的育人目标。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两者都在于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优秀专业人才,具备融通的现实可能性。二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育,既要学习学科理论知识,还要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工业机器人行业生产领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实践教育,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到专业实践中,达成“知行合一”。三是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在专业教育中,通过对相关课程、学科知识点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训练,领悟和掌握具体的职业技能。借助于真实项目任务,搭建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解决工业机器人技术相关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专业劳育”课程,积累实训经验,增强岗位责任感、使命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工业机器人专业“专业劳育”的价值分析

“专业劳育”实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与劳动课程的有机衔接,提高了劳动教育的精准度和育人成效。“专业劳育”以真实、有效的劳动内容,让学生从事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劳动项目,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深化对专业设备、专门操作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从认识工业机器人,让工业机器人动起来,完成工业机器人基本训练与技术应用,对相关专业知识模块及任务进行分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工业机器人知识体系。

(一)“专业劳育”的目标在于推进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对于高职院校,必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根本任务。对照职业教育目标,立德树人要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2]课程建设是育人的重要承载条件,不同专业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建构与专业内容相关联的劳育课程,以体现国家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定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要培养能够胜任工业机器人应用岗位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需要学生能够参与工业机器人结构设计、轨迹规划、编程设计、综合应用等领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备大国工匠精神和民族自信。因此,“专业劳育”课程的实施,要实现立德树人,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德才兼备,要将育人和育才综合起来,强调以德为先,注重优良传统的培育,由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延伸劳动实践任务,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可见,立德树人不仅是“专业劳育”的根本任务,而且是创新劳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专业劳育”的宗旨在于落实协同育人

显然,“专业劳育”的建构初始,是通过立足专业课程教育,将专业实践、实训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参与专业实践,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实现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协同并进。结合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中,强化学生边实践,边体会劳动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让学生在工业机器人实训领域,懂得团结,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能够吃苦耐劳,收获优良职业品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既要加强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还要兼顾大学生“成人”教育,在“专业劳育”实践中,将“成才”与“成人”有机统一,为国家培育有用人才,为社会输送“德技并修”的专门化人才。在工业机器人动起来模块训练中,对机器人工业部件的组装与调适,要求学生规范安装,做到认真、细致、负责。通过反复训练,炼就精益求精的职业本领。“专业劳育”有助于将专业技术与优秀品德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让学生能够从专业实践训练中,珍惜劳动成果,端正职业态度,发挥专业课程实践对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独特育人价值。

(三)“专业劳育”的方法在于显隐互促育人

根据麦克利兰的冰山理论,冰山上面的部分与冰山下面的部分,共同构成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于水面上的冰山,可以观察、测量,体现为显性教育;相反,对于水面下的冰山,不容易被观察、被测量,体现为隐性教育。高职“专业劳育”课程的实施,要深度挖掘学科专业优势,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素质进行综合运用,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特点,将劳动实践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3]。在这个过程中,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具有显性特点,与学科专业训练进行捆绑,让学生不仅要懂得专业化劳动的方法,而且要明白劳动的意义,增强热爱劳动的信念。在自身职业岗位上,通过创新性地开展劳动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促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涵育优秀劳动品质。

三、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专业劳育”课程实施问题表现

“专业劳育”作为一种育人理念,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共通性,育人目标的互利性,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师资优势的互借性,实现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的高效融合。但是在实施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上,两者缺乏有效关联

“专业劳育”的本质,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将劳动教育贯穿其中。但对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往往被纳入基础课程层面,或者说,劳动教育归属于通识课程范畴。从课程属性上,劳动教育要创新途径,要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劳动精神,单纯依靠通识教育是不充分的,也是低效的。例如,一些院校将“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模块知识点,与思政课程、法律基础课程相融合,让学生认识劳动法,提高学生的劳动法律意识。一些院校将“劳动精神”作为重点,开展文学作品阅读活动,颂扬劳动模范,让学生能够做到诚实劳动,尊敬劳动,养成勤勉的工作作风。但是在“专业劳育”中,劳动知识、劳动精神、劳动品格,与专业课程进行衔接时往往存在难度。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应用领域广泛,各类生产、制造企业都在积极引入工业机器人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工业机器人专业技术偏重于技术实践与应用,劳动课程又侧重于价值观引领,两者融合处于浅层化。另外,在高等教育中,通识课程与专业教育两者受重视程度不同,更多的院校选择专业教育,忽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劳动元素、劳动观念。

(二)教师优势上,难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在“专业劳育”实施中,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设计者、推进者,“专业劳育”需要发挥专业课教师的纽带作用。但现实中,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师,其知识结构多偏向于技术应用,缺乏对劳动课程、劳动观念的深刻体认,在施教中,难以兼顾劳动育人目标。很多专业课教师可以满足知识、技能“传播者”需要,但却未能发挥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与培育。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掌握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提炼本专业、本领域的劳动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与劳动观念融合起来,实现“德”与“知”的辩证关联。例如,在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探讨中,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发展滞后,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发上存在短板。通过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鼓励学生要投身科技强国战略实践,通过勤学苦练,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习近平总书记在探讨“人才培养辩证法”中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只有做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才能实现德才兼备的育人目标。勉励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专业课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探究专业技能时,同样要把握好“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潜在的劳动精神。

(三)教学评价上,缺乏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

“专业劳育”课程建设,离不开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来发现“专业劳育”存在的不足,利用评价,来改进教学方法,完善“专业劳育”课程体系。在“专业劳育”实施中,怎样来评价?由谁来评价?前者,需要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及评价内容;后者,需要明确具体的评价主体。显然,“专业劳育”的评价,应该是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有利于提高评价的真实性、有效性。在评价标准上,应该涵盖多个指标,既包括宏观性、可测量性指标,还包括定性性指标,要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优势,利用评价反馈来提升“专业劳育”育人质量。例如,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评价体系建设中,要将扎实的学识、高尚的职业情操、具备工匠精神等作为评价要点,实现工业机器人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能力综合评价。

四、推动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专业劳育”建设的发展建议

从“专业劳育”建设到实施,要将之作为系统化工程,强调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共同发力,促进“专业劳育”稳步落实。

(一)细化“专业劳育”课程内容,打造劳育特色

“专业劳育”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践性强,通过融入劳动教育,借助实训、实践训练,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专业劳育”课程内容建设,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做好顶层设计

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该学科知识点极具综合性,以自动装配机器人为例,需要结合不同行业生产过程装配需求,做好各项装配工序的科学规划,提高装配的精准度。学生通过参加装配机器人安装调适活动,结合岗位实际,掌控装配线路各环节的节奏,做到装配过程流畅、有序,提高工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在具体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中,高职院校要构建与专业相关联的劳动资源库、劳动案例库,特别是结合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细化和丰富不同的操作任务。例如,在某项分拣自动化系统集成设计中,对机器人快速更换工具这一训练任务,需要确保主端口与工具端口准确、可靠对接,并兼顾效率。学生在调整机器人动作、检测工具更换质量时,需要全面排查常见气动或电气问题,做好机器人运转过程的全面分析,具备较高的观察力、逻辑力和专注力。由此,“专业劳育”课程建设的落地,教师要对整个专业课程劳动元素进行挖掘、甄别和组织、利用,发挥劳动教育元素的浸润作用。

2.打造学科特色

“专业劳育”课程建设,要建立在具体专业课程基础上,发挥每个专业课程的劳育优势。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要突出劳动教育特色,重视学生在专业实践中渗透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劳动精神。立足学科,找准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从知识点的讲授到工业机器人技能训练,教师要实事求是,尊重学科规律,让学生从实践训练中领会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科学精神。比如,在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实践中,通过讲解编程和控制知识,让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机械臂的运动轨迹,需要通过提前轨迹规划来完成。每个起始点、中间点、终止点,都要做好位姿、时间分配,确保机器人轨迹符合生产需要。通过轨迹规划,引领学生做好自我人生规划,端正学生工作态度。

(二)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打造“专业劳育”师资

“专业劳育”课程实施,需要打造高素质、优秀师资团队。结合专业课教师,强调劳动教育,激发教师的责任意识,组建乐教善教团队。

1.专业课教师要有担当精神

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化知识和职业素养,而且要担当起劳动育人责任。“专业劳育”体现了新时代党对教育、对教师的政治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发挥专业所长,有步骤地推动劳动教育落地。我们应该看到,一些专业课教师对劳动教育不重视、不关心,认为是思政教师的事。高职院校要做好劳动教育政策宣传,要出台相关文件及制定相关制度,让每个专业课教师也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借助于课题立项、评价评优、职称申报等途径,给予专业课教师开展劳动育人的政策引领[4]。专业课教师要努力钻研学科知识,加强技术技能训练,特别是组织好各类工业机器人项目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反复训练、不断操练中内化劳动品格。

2.专业课教师要创新“专业劳育”教法

“专业劳育”工作的开展,教师要创新教法,提升“专业劳育”成效。一方面,教师要开展学习观摩、常态培训,学习和掌握不同的劳育教法。教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基本理论、劳动课程方法论的学习,能够对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深化“专业劳育”教学创新,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劳动观念的塑造。另一方面,教师要变革教学手段,要顺应时代,将案例法、实践法、任务法、竞赛法等进行灵活运用,搭建综合性“专业劳育”场景。在机器人控制技术训练中,拓宽学生的设计思维,克服学生畏难情绪,发展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运用工业机器人知识、技术和方法,让学生运用编程技术,开发机器人控制软件,调试和验证机器人工作成效;利用直线控制指令,完成特定任务;深入工业应用现场,查找和分析工业机器人出现的故障,增强知难而进的工作毅力等。

(三)突出多主体评价,提升“专业劳育”质量

在“专业劳育”评价体系建设中,要将平时表现、学段测评、劳动素养等纳入评价范畴,切实提高“专业劳育”教学质量。

1.激活多主体参与评价

在“专业劳育”评价中,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实践导师等主体,都要参与评价。同时,在评价维度上,要做好各主体间的协同与合作。专业课教师要强调专业实训,关注学生认真、细致、严谨作风的培养;辅导员要侧重团队、协作,强调互帮互助;企业导师要关注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各主体要明确分工,形成合力,确保评价的综合性、务实性。

2.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

“专业劳育”评价体系,要围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对学生的成长表现、能力养成过程进行评价。制定连续的过程性评价标准,对具体专业知识、职业本领的学习,通过不间断的实训任务来达成。可以根据年级实际,细化不同的“专业劳育”评价内容,让每个学生能够获得个性化发展。另外,考虑到生源多样化实际,在评价时,要聚焦学生劳动综合素养。评价标准的建立,要走出“鉴定性”评价,指向“欣赏性”评价,来激活学生劳动意愿。

五、结语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在与劳动教育融合中,都要做到提前设计,合理优化,贴近专业学科,契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专业劳育”的本质,就是将专业课程实践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探索基于学科专业的劳动实践育人体系,兼顾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达成。围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劳动纪律意识,渐进获得良好的劳动习惯。

猜你喜欢
劳育专业课程劳动
We reap what we sow校园农耕育英才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魔法农学院:立德涵育 建构劳育魔力
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路径探究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