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背景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2023-10-09 01:42蒋宏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军民普通高校国防

■ 郑 旭,蒋宏志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军民融合“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1]高校是军民融合的重要阵地和主体力量,开展国防教育是高校参与军民融合建设的重要手段,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提出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新格局[2]。因此,充分统筹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发挥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服务国防的作用,优化国防教育全过程、各环节,探索军民融合型高校国防教育的新途径,为伟大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凝聚高校的强大力量,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任务。

一、军民融合与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军民融合开创了高校国防教育的新局面和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军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贯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过程”[3],军民融合是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尤其在当前的国家安全形势下,国防教育至关重要。然而普通高校传统的国防教育主要体现为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军训、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征兵动员以及国防教育主题活动,很少考虑军民融合要素,更鲜有提高实现强国强军梦的层次。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提出,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廓清了思想迷雾,破除了发展桎梏,指明了前进方向[4],使普通高校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意识到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有利教育资源,抢抓军民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强化大学生国防教育,使国防意识入脑入心。培养国防高科技人才,建设国防教育主阵地,这是普通高校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国防教育拓展了军民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普通高校积极发挥作用,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参与军民融合的一个重要抓手,有利于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新体系。一方面,普通高校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培养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提高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质量,才能更好地增强青年的国防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普通高校落地生根。另一方面,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军民融合的关键环节,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成效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质量上,国防教育的成败,直接关乎高素质军民融合人才队伍的培养,直接制约军民融合能否深度发展。通过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能够激发青年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强国之行,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国防技术人才、国防管理人才,以便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为国家建设各个层面提供重要的人力、智力和技术支撑。

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一)国防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军民融合意识缺乏

国防教育处于上热下冷的局面,从总体上看普通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资金、人力、物力投入不足,遑论主动将军民融合意识贯穿于国防教育工作中。一方面,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意识淡薄。自“全民国防教育”提出以后,每所高校都有开展国防教育的社会责任,然而,有些高校自我定位为普通高校,认为只要做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本职工作即可,更有一些观点认为,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是军队和政府等专业部门的职责,普通高校只需要开展军训、军事理论课等基础教学即可,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在国防教育上,并未将国防教育纳入高校的教育计划中,也缺乏参与军民融合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国防教育漠视。大学生群体是国防教育的对象,是我国现役部队的重要后备力量和军民融合事业的主体,然而,受“应试教育”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国防意识不强,对国防教育报应付心态,对军民融合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在培养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上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国防教育机制体系不完善,军民融合实践困难

由于高校与部队分属不同的管理体系,国家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也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国防教育机制体系,要想高校和部队自发开展军民融合实践存在很多实际困难。一是国防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一般由人民武装部负责,但武装部很少单独存在,且主要发挥管理职能而非教育职能,国防教育既没有单独的办公场所和专人负责,又往往被边缘化,普遍被当做“任务”或“作业”来被动落实,无法达到真正目的,严重制约了国防教育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任务中的作用发挥。二是国防教育合作机制缺失。从军民融合发展需要来说,高校应当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国防教育合作机制,然而,许多普通高校与地方武装部、地方部队等部门之间仅仅是简单的互帮互助形式,国防教育通常是普通高校自己单打独斗,军民融合积极性不强,并没有真正体现军民融合的实质要义,更没有建立相应的国防教育合作机制。三是国防教育资源未得到科学统筹。高校、地方、部队都拥有特色性国防教育资源,但普通高校在国防教育过程中很难真正利用到这些优秀教育资源,外部资源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国防教育构成要素不成熟,军民融合程度不深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已经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基本形成了“军训+军事理论课+国防教育活动”的教育模式,但受国防教育要素的制约,许多高校的国防教育流于形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军民融合效果不佳,很难实现从弱到强的质变。第一,课程教学体系不完备。各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参差不齐,教育内容不太齐全,传授知识不成体系,缺乏时代性,军事理论课程开设随意,教研室建设不完善,课程教学与研究不充分。第二,国防教育学科发展滞后。目前国防教育尚未被列为专门学科,普通高校缺乏专门的国防教育人才,有关国防教育的学术著作、科研论文成果不多,关于高校国防教育制度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建设等基础性研究和战略性意见亦不多见,严重制约了国防教育深度开展。第三,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很多普通高校专职的国防教育老师匮乏,教师职称晋升渠道较窄,待遇保障制度不完善,大大降低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军事理论课程教师主要来源于辅导员、行政岗管理人员和退伍军人,队伍不够稳定,高级职称占比较少,难以达到高水平教学要求。

三、探索军民融合背景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新路径

新时期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必须充分结合军民融合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军民融合“统、融、新、深”的四点要求也为高校国防教育指明了方向,普通高校应树立“大国防观”,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融合”推进,“系统”提升,“全局”统筹,坚持目标导向,立足改革创新,探索高校国防教育新路径。

(一)在“统”字上下功夫,在总体统筹上做好顶层设计

在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国家人才培养长远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举措,因此,普通高校必须提升思想认识水平,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以促进军民融合下国防教育的创新发展。首先,要更新思想理念。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至关重要,绝不是简单的完成军训和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即可,而是要切实将国防教育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予以重视。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普通高校作为国防教育实践中军民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应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指示,在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将军民融合纳入教育范畴,贯穿于各个学科的发展之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拓展教育的方式、方法[4]。再次,要严格执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总则明确指出了国防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规定了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高校必须严格遵照,认真落实。最后,要申报独立学科。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对我国国防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离不开学科平台建设的支撑,高校国防教育要想取得实效需要建设独立的国防教育学科,获取相应的学科权利和学科资源。

(二)在“融”字上做文章,在融合共享上搞好沟通交互

高校传统的国防教育主要由高校独立开展,新时代按照军民融合战略要求,还要充分借助部队、政府等各方力量,搞好沟通交互,力争实现“应融则融、能融尽融”[5]。第一,国防教育内容相融合。普通高校在国防教育中有自己独立的一套教育体系、内容、方法,但也存在落伍、脱离国防实际等现实问题,若能在军队和普通高校间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拆除信息壁垒,深挖“融合”优势,取长补短,将部队教育中先进的国防思想、军事理论、高新技术传播给普通高校,更能丰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第二,国防教育资源相融合。在践行军民融合型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高校、地方和部队三者关系的融会贯通,整合优化各自的优势资源。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资源不足、承训力量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可借助部队、地方的教育资源解决困难,如将地方部队作为实践教育基地,将地方军事文化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战争遗址等红色资源设为国防教育基地,同时,普通高校也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人才和知识资源,帮助部队和地方开展军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助力军事领域的科研工作,为培育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和提高部队人员整体素质贡献力量[6]。第三,人才培养要求相融合。尽管对于大部分普通高校来说,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极少部分走向部队,但是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要求下,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以军队的需求为导向,建立军民融合式创新人才联动培养机制,建立以岗位需求为主导的分类选拔机制和特殊人才培养机制,为军队输送高质量的后备力量,军队也应提出全面、准确、具体的军民融合需求,走军民融合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道路。

(三)在“新”字上求突破,在创新改革上不拘一格

新时代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在军民深度融合中探索特色的国防教育路径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其一,要革新教育内容。在军事训练中,可借鉴部队新兵入伍训练大纲,在完成常规军事技能学习内容后,教授识图用图、行军拉练、野外生存等难度稍大的专业技能,提高训练质量;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将课程教学目标与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融为一体,结合大思政背景,开展专题军事教学以及其它国防通识类课程,构建较全面的国防知识框架;在国防实践活动中,与相关国防教育基地或部队合作,深入驻地部队现场学习,让部队官兵走进大学交流指导,开阔学生军事知识视野,丰富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实践创新能力。逐步建立完善以军事理论课为主体、以国防通识课为深化、以常态化国防教育活动为补充的国防理论课程体系[7]。其二,创新教育方式。新时代的国防教育,要着眼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讲课方式,改变过去以教师主讲的常规教学模式,增加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等模式;采用“互联网+”模式,开辟网络国防教育阵地,以新媒体教育手段,切实提高军事课程和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强校园国防文化建设,指导成立学生组织,扩大宣传,利用重大节庆日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学生。其三,培养新的教育力量。教师是国防教育的主体,普通高校应当在军民融合的基础上,扩大教师数量,加强教学技能培训,推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国防教育的科研力量,加深国防教育的军民融合性。

(四)在“深”字上见实效,在贯彻落实上不打折扣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要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落到实处,把工作切实开展好。首先,实现国防教育制度化。普通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国防教育规章制度,优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管理机构、考勤考核、教师编配等要求,规范与地方、部队合作等相关业务工作的流程。其次,促进国防教育体系化。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国防教育质量提升;推进军事理论课程改革,支持军事理论课的创新,加快建立健全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体系。再次,推进国防教育多元化。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容不应局限于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还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增强教学时效性,体现军民融合性,既要有军事学的内容,也要有相关专业的内容,既要有学校特有的教学内容,还要充分参考部队的教学内容[8],既要学理论知识,也要加强实践锻炼,既要有线下课程,还要有线上课程,既要听老师讲,也要听学生的见解。最后,实现国防教育长期化。随着新时代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以及全民国防教育的要求,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不能仅仅体现在大学一年级刚开学时的十几天的军事技能训练和一学期的军事理论课上,更应贯穿大学整个学习过程中,形成国防教育的常态机制,让国防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学生大学四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完整、系统的国防教育。

普通高校既肩负传授国防知识、强化国防意识、提升国防观念的重要使命,也是军民融合的重要主体,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要求下,高校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军民融合思想内涵,改进国防教育方式方法,吸收新思想和新理念,找准新定位和新资源,谋求新发展和新目标,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国防素质,为实现国家人才培养长远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军民普通高校国防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