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精准服务机制分析

2023-10-09 01:42■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精准图书馆

■何 林

(吉利学院 图书馆,四川 成都 641423)

目前知识产权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高等院校是创造主力,作为高等院校的辅助机构,图书馆本身具有丰富的资源,需积极转变传统职能模式,提升知识产权服务精准性。这样有利于推动成果转化,强化教学、科研创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知识产权服务存在服务范围有限等问题,需全面分析相关现状和原因,进行针对性优化和改进,如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等,进一步优化职能,提升图书馆品牌形象,实现精准化服务等。基于此,本文总结了高等院校图书馆知识产权服务现状,并探索精准服务机制构建途径,旨在为类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高等院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精准服务范畴

知识产权主要反映的是智力劳动,从法律层面上来看,涉及著作权、专利权等内容,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知识产权的内涵逐渐拓展,保护范围涵盖了地理标志、新的植物品种等方面,权利主张也有所发展,如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从图书情报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充分保护了专利权、设计权、著作权等[1]。而精准服务属于营销概念范畴,主要是基于精准定位的优势,通过先进信息技术,降低成本扩张为主要目的,积极构建沟通服务体系。在高等院校图书馆领域中,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精准服务概念,可以认为是通过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目标用户主动提供针对性服务,切实满足其需求,比如,知识增值、个性推荐以及信息咨询等。精准服务并非将服务与精准概念进行简单结合,而是要做到自主性服务。用户提出信息需求时,可以利用简单指令进行精准预测,性价比较高,从根本上减少了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高等院校图书馆提供精准服务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相关知识产权资源,构建个性化服务体系,切实满足用户需求。

二、高等院校图书馆知识产权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随着我国科技、文化等领域得到长足发展,科研水平也明显提升。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对知识产权精准服务的需求缺口比较大。高等院校图书馆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精准服务,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提供多元化信息资源,为相关教育活动奠定良好基础[2]。目前各大高等院校图书馆开始探索转型途径。知识产权精准服务有利于拓展自身职能,提升转型效率和质量,实现多向发展。此外,也有利于强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从客体角度而言,基于知识产权精准服务,普通馆员能够得到一定锻炼,实现自身能力不断提升。一般情况下,图书馆员的学科背景与知识产权服务之间并无明显关联,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大部分知识是由培训获得,学习深度有所不足。为更好地完成知识产权精准服务工作,图书馆员需抓住各种学习机会,积极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水平。此外,由于宣传不到位等因素,教师和学生未能充分了解图书资源现状,影响了知识产权资源的实际使用效果。通过开展知识产权精准服务,有利于提高相关资源利用率,解决利用率不均衡问题。

(二)可行性

高等院校有国家政策扶持,内部保存大量馆藏资源,同时也具有稳定用户群,基于此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具有一定优势。我国相继出台并修改了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逐渐构建系统化保护体系,有效提升了知识产权工作层次。同时,国家积极鼓励高等院校重点开展知识产权服务,高等院校也开始积极响应,投入了相应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构建了信息服务中心[3]。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具备稳定的学生和教师群体,而这类群体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较高。开展工作时,可以考虑从内部着手,根据师生实际需求,构造相应的服务体系,不断改善创新成果转化情况,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基于内部服务建设,探索对外服务模式,从而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馆藏资源方面,图书馆本身资源比较丰富,不仅有纸质化书籍资料,也包括数据资源、高端人才体系以及良好的环境。高等院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资金充足、人才稳定等因素也是实现知识产权服务的有利条件。

三、高等院校图书馆知识产权服务中的常见问题

(一)服务范围有限

目前高等院校图书馆提供的知识产权服务存在范围有限的情况,未能充分满足目标群体实际需求,且多为基础性内容,宣传力度和普及面不高。由于定位比较笼统,无法准确掌握目标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大部分图书馆仍从自身角度出发,开设相应的服务项目,由用户主动选择,无法落实精准化、个性化对接。在服务内容方面,大部分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仍比较基础,且存在明显的重复,尤其是专利分析、申请等,不适用高层次人才培养[4]。同时,不同图书馆之间缺乏交流,未能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宣传推广方面,大部分高等院校主要是采用自主报名的形式,不定期或者定期开展培训活动、讲座等,但是宣传并未落实到位,存在方式单一的问题,他们主要是采用公众号推送途径,其他社交平台使用比较少,也无法实现及时更新,限制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影响了实际宣传效果。

(二)服务主体资格限制

服务主体资格限制主要包括硬件、人才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首先,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比如,基础设施、资金等,普通高校难以承担信息中心自主建设,从而影响了服务主体资格的获取,不利于相应信息服务的开展[5]。其次,部分高校并未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而是由其他职能部门兼顾知识产权服务,也未配备专业工作人员,而是由内部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未明确工作主体地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职责混乱的情况。而高等院校图书馆本身的部门结构基本成熟,具有明显的界限,各岗位工作人员通常只专注自身,并未形成协调配合机制。由于人才队伍背景单一、结构简单,知识产权服务无法得到良好开展,难以满足用户实际需求。

(三)服务细分程度不足

服务细分主要是基于不同群体的特征、需求,将服务进一步细化,知识产权服务目前侧重于专利服务,但是与专门的事务所相比,高等院校提供的服务缺乏竞争力,细分不到位。高等院校图书馆的服务群体比较明确,主要是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但是缺乏明确的划分标准,只是进行笼统概括,无法根据不同群体提供精准服务。此外,部分高等院校提供的服务范围偏窄,缺乏多样性,尤其是植物新品种、商标权等,且分类并不科学、也不精确,将咨询、代理等各种类型笼统归于信息服务。

(四)服务深度不足

不同院校之间的建设水平有明显差异,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服务层级深化不足、服务质量偏低等问题,与专业的服务机构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普通院校,服务精准度不足,层级也有待进一步深化[6]。从整体上来看,985、211院校的服务水平较高,而省部共建等其他类型高校的建设尚不成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至于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尚未进行知识产权服务开发。毫无疑问,层次更高的高等院校能够获取更多资源,资金、生源等方面也更具优势,容易达到精准服务的目的。由于工作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存在一定复杂性,质量评价对学科知识的依赖性强,且工作量比较重,单纯通过用户体验、服务结果评价并不适用。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并未落实自我评价,缺乏相应的量化研究,整个评价体系尚未形成闭环。

四、高等院校图书馆知识产权精准服务机制的构建

(一)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对于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非常关键,能够推动标准化服务向精准化方向发展。其构建需要底层数据支持、区块链技术协助、人才资源保障以及合作平台共建[7]。首先,在底层数据方面,主要涉及用户数据、行为数据以及相关资源数据。用户数据主要是指服务对象获取相关信息时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具体是指行为数据、用户属性。从本质上来看,用户属性反映了真实状态和基本信息,通常比较固定,可以通过注册、办理借阅证等获取。而行为数据是用户获取服务的路径,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反映了双方的互动模式,也可以通过检索、借阅等记录采集。资源数据包括人力和馆藏两大类,获取途径比较广,需要用专业网络工具,对本身固有的数据展开分析、处理,同时筛选利用公共图书馆、特色学科库等数据。

其次,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建设中应用比较广泛,包括知识产权服务、盗版鉴别以及信息防护等。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申报数量已经在世界前列,但是转化率相对偏低,可能是未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所致[8]。通过合理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现现代化治理,推动创新成果转化。高等院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积极构建统一管理平台,对信息数据进行全程监管,充分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点,严格保证数据安全、权威,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发生。这也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形象,为精准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协同管理,具有可追溯性,任何用户均可获取透明账本、参与信息记录以及账本维护等,可以有效减少成本投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降低系统由于硬件故障等因素引起的不良影响,最终形成完整的、不可篡改的证据链条。

再次,人才资源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知识产权精准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高等院校开始倾向于聘用复合型人才,包括理工科类、图情学科等。高等院校图书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发展和战略规划,科学制订聘用计划,吸引高质量技术人才,提供晋升渠道以及可观的福利待遇,避免人才流失。为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开展系统化培训和学习,转化校内人才资源,进一步优化图书馆队伍结构,确保知识产权服务多样化发展。此外,也可以灵活应用校外兼职的形式,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如科研工作者、事务所工作人员等,快速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切实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务。

最后,为提升资源利用率,合理控制人力、财力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高等院校可以共建合作平台,从而共享优势学科资源,共同构建传递式服务,实现人力资源流动式服务。高等院校需充分认识到学科资源优势,强化对外合作交流,打造资源共享平台,统一相关标准,积极拓展服务方式,如网络传送、邮寄等,提升用户体验感[9]。在人才服务团队方面,需在平台进行统一注册、管理,根据服务内容和要求匹配相应的人才对接,同时可以设置临时办公点,提供线下流动式服务,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强化高校之间的合作,打造共享共赢的合作平台。

(二)强化知识产权教育服务

为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不断发展,还要做好相关教育服务。高等院校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时具有稳定的用户群体,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与专门的服务机构有所差距。对此,高等院校需充分认识师生资源优势,根据科研人员、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科学制定服务方案,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调整发展方向和体系,确保精准满足用户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学历层次、学科等分类,如本科层次,重点关注的是普及类信息,而科研人员主要获取的是学术资源,高等院校需细化不同群体,并做好全面、深入分析,充分发挥资源价值,有利于提高成果转化率。

(三)精准服务于高价值专利项目

精准服务主要包括定向服务、信息推送、全程服务等。高价值专利项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等资源,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开展精准的定向服务,有利于准确把握发展重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高等院校图书馆需结合发展战略,打造专业的项目团队,充分借鉴相关经验,深入挖掘数据分析价值,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10]。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工具进行精准推送。在筛选、整理有效信息后,发布至设备终端,不仅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切实满足用户需求,也有利于强化双方交流,提高与用户的互动性和用户的信任感,为后续服务开展做好铺垫。高价值专利受到市场、国家战略、法律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培育阶段的目的也有所差异,需准确把握相关服务要点,在立项、研发等环节提供精准服务,强化宣传推广工作,落实侵权分析、价值评估、供需分析等工作,从而实现高标准转化。

(四)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定制服务

随着企业逐渐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对相关服务的需求有明显增高。高等院校图书馆需充分认识这一点,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利用自身馆藏资源,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企业具体需求优化服务模式和内容。部分企业缺乏布局意识、法律意识,导致商标、专利被抢注或者强占。高等院校可以将此作为切入点,开展相关培训、讲座等活动,积极落实宣讲服务,促使企业掌握法律保护措施,提升战略布局意识,主动获取前沿信息,不断提高自身保护和管理能力。在知识产权申请方面,应由政府颁布相关政策,图书馆提供代理服务,帮助企业处理科技成果保护和管理工作。但是,全链条服务对图书馆队伍建设、高校层次等的要求较高,并非所有图书馆均能够满足企业需求。在实际应用时,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和水平,提供比较简单的前期工作,不断深入发展,逐渐形成精准化全程服务体系。基于优势学科资源,强化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积极打破人才壁垒,充分考虑当地政策等,提供一对一服务。比如,派遣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开展专题培训、构建个性化专利平台等,致力于一站式服务,不断强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其预警、数据分析等能力。

五、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高等院校图书馆工作模式无法满足当前需求,因此,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馆藏和用户资源,积极探索服务转型之路。知识产权服务是目前高等院校图书馆的重点研究内容,具有灵活、主动等特点,且资源更全面,能够为不同群体提供多元化服务内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知识产权服务存在一定问题,包括细分不足、服务范围有限等,尚未达到精准化服务水平,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此,积极构建保障体系,抓住细分需求,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服务,侧重高价值专利培育,同时强化与企业的合作沟通,提供定制化个性服务,有利于强化图书馆知识产权服务成效。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精准图书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图书馆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精准扶贫二首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去图书馆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