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实困境为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不足、结构的失衡以及监督考核不到位。文章在梳理、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路径,贯彻新发展理念,健全、完善供给体系;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培育现代农业载体,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加强监督、考核,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新发展理念;现实困境;优化路径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8-003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D422.6 文章标识码:A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高效、优质以及可持续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将逐渐改变中国城乡二元机构的不平衡甚至是不平等的现状,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审视当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无论就实践层面还是理论研究而言,尚存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产品优化供给的概念厘定及价值意蕴
1.1 相关概念厘定
1.1.1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按照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
1.1.2 農村公共产品
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个人产品,以及准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指的是能满足公共消费的产品,主要包括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其中,纯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而准公共产品则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孔祥利、雷君(2011)[2]在文中将公共产品按性质分成了三类:“一类接近纯公共产品,比如农村的义务阶段教育等;一类接近于一般准公共产品,如农村的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类是准公共产品,如农村的机械设备投入等”。
1.2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产品优化供给的价值意蕴
第一,乡村的美不只在外在美,更要美在发展。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有利于提升公共产品的使用效率,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
第二,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群众史观的观点要求在工作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拓宽了国家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广度,丰富了其理论内涵。
2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
2.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
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比较,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整体供给不足。其一,养老和医疗方面,农村养老机构严重匮乏,现有养老机构根本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医疗资源同样匮乏,农村居民无法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其二,教育方面,很多农村孩子除了完成学校的义务教育外,无法通过校外辅导班培养兴趣爱好。其三,技术培训方面,由于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目前大部分劳动力为年龄较大的老年群体,技术培训效果弱化。
2.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有待完善
2.2.1 硬件和软件供给失衡
农村公共产品按其作用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硬件公共产品和软件公共产品,硬件公共产品是指可以量化的、短期之内可以看到效果的公共产品,比如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等;软件公共产品则无法用数字来量化、作用相对比较隐性,比如基础教育、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失衡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现实问题,硬件设施因其作用明显,容易突显工作业绩,受到各级政府的青睐和重视,而软件服务往往周期较长且不受重视。
2.2.2 供给与需求供给失衡
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为各级政府,需求方是个体农民,供给和需求只有达到高度匹配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提供多少公共产品基本上由政府决定,这种自上而下的供给方式往往很难体现农民的真实诉求,而“在整体性治理图式下,公民成为政府治理的主要主体,掌握着核心资源及资源的主要流动方向。政府资源的流动缘起于公民的整体诉求,发端于社会最底层的公民”[3]。
2.2.3 生存型和发展型公共产品供给失衡
公共产品按照其作用和功能不同可以分为生存型公共产品和发展型公共产品,生存型公共产品主要是指满足居民基本生存需要的公共产品,发展型公共产品则主要强调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基本上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精准化、发展型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村产业发展活力不足,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比较低。
2.3 监督机制不太健全
一是监督主体相对单一。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政府既是供给方,又是监督者,这种双重身份使其很难有效监督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情况。二是农民参与感不够。一般来说,供给效果如何不应有公共产品的供给方来评价,而应由公共产品的使用者来评判,根据契约论的相关理论,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属于委托代理关系,这种关系基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公共服务的持续、高效,能提升其公信力和认可度,反之则可能会引起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危机。政府应拓宽渠道,简化程序,尤其要考虑到农村公共产品使用者的文化水平和实际情况,增强其参与感和话语权,使其真正行使其监督权,从而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3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产品优化供给的现实进路
3.1 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健全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4]。据此,要明确各级政府的供给职责,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要求,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就要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5]。
3.2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优化供给结构
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要平衡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关系,将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与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结合起来,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精准、高效供给,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硬件供给高效、可持续的基础上,加大软件供给力度。第一,要重视基础教育,因为农村现代化的起点和目的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而教育起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只有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方能促进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实现乡风文明的建设目标。
第二,加强技术培训。政府除了经常派技术人员到农村定期培训之外,还可以委托农业大学对农民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例如,中牟县刁家乡积极谋划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羊肚菌种植等特色产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法宝。回应群众的实际需求,通过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本领和技术[6]。
第三,及时向农户提供信息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但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由于买卖双方信息掌握的不对等,其中一方利用其信息优势往往会故意压低价格,从而损害农民的实际利益。因此,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户及时掌握商品的价格、质量、供求等市场信息,确保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
第四,要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人们生理上、物质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重视文化产品供给,整合、盘活农村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一是通过故事绘画宣传栏、乡村图书馆等形式,传播正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引导农村居民自觉摒弃低俗的娱乐休闲方式,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例如,在X村,每年过年村里都会举办村民篮球赛;擅长文艺表演的村民还会准备节目;平时村里有人组织大家跳广场舞,锻炼身体。
3.3 培育现代农业载体,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
我国农业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是家庭农场、农业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一,对于家庭农场,201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强调“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来[7],目前,从江苏、上海等地的探索成果来看,发展家庭农场已经成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的重要形式,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二,对于农业公司,政府应积极鼓励支持资金向农村农业流动,充分释放各种农业资源的效益,同时需要适度增加监管职能,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诸如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劳务的合理报酬等等。第三,强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社是解决小农户不适应大市场以及保护农民利益的最佳途径手段。正如李昱姣(2021)[8]所说“合作社是农户自己的组织,内部利益具有高度一致性,其经营目的是通过分散的弱小的农户的合作实现共同利益”。調研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数量较多,但真正懂得合作社运营管理的人非常缺,目前合作社建立以及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人才的匮乏,人才短板已经严重制约本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在未来农村公共产品的优化供给中,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培训,培养高素质农民;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资源的输送,强化制度安排,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组织者的问题。
3.4 健全监督体系,提高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公共权力的一种体现,而权力的本质属性决定任何公共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受到严密的监督。一是要加强政府的监督。政府应该增强服务意识,构建服务型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真正起到主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二是重视市场监督。对于企业提供的准公共产品,需要引入竞争,由市场进行监督。三是加强人民群众监督。在监督体系中,最应该强调公共产品使用者即广大农民的体验感,强调农民的监督权,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鼓励群众代表参与工程招标、经费开支、质量验收等活动,调动其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强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9]。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和国家在长期治国理政中所秉持的价值取向,这是党走向辉煌的成功密码,“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和基层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农村协商民主是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只有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要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以农村公共服务为切入点,政府基层党组织应着力构建畅通、便捷的沟通平台,健全农民决策参与制度和落实反馈制度,才能真正培育协商民主的政治文化,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乡村振兴必然要求公共产品的优化供给,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农村公共产品优化供给研究”(2023-ZDJH-758)。
作者简介:刘丹丹(1982-),女,汉族,河南灵宝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孔祥利,雷君.农村准公共产品的非营利组织供给研究[J].农村经济,2011(02):6-10.
[3]曾凡军.整体性治理:一种压力型治理的超越与替代图式[J].江汉论坛,2013(02):21-25.
[4]习近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1).
[5]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0-10-29)[2020-10-29].http://cpc.people.com.cn/big5/
n1/2020/1029/c64094-31911510.html.
[6]中牟縣融媒体中心.中牟县刁家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助力乡村振兴[EB/OL].(2022-08-24)[2022-08-24].https://share.hntv.tv/
news/0/1562006821882306562.
[7]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2012-12-31)[2013-01-31].
https://www.gov.cn/zhengce/2013-01/31/content_5408647.htm.
[8]李昱姣,杜明银,刘逍翰.通过农民合作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逻辑关系与政策建议——以河南省为主要分析对象[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0(01):45-49.
[9]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2021-11-11)[2021-11-26].https://www.gov.cn/
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10]赵秀玲.中国式基层协商民主的成功经验与未来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22(0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