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菌剂在油菜菌核病防治中的效果对比

2023-10-08 09:44张培竹
村委主任 2023年8期
关键词:毒力测定菌核病杀菌剂

摘要:油菜菌核病是油菜常见病害之一,为探究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分析了7种不同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种不同杀菌剂的毒力大小排序为恶醚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多菌灵>腐霉利>菌核净;不同杀菌剂对油菜的病株占比、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病株占比和病情指数来看,施用菌核净的试验小区病株占比和病情指数最高;从防治效果来看,施用腐霉利和多菌灵的试验小区的防治效果最好。

关键词:油菜;杀菌剂;菌核病;毒力测定;田间防治效果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8-0162-04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654        文章标识码:B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油菜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均大面积种植,其产量和质量受到多种病害的严重影响[1-3]。其中,油菜菌核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由核盘菌引起,主要影响油菜的茎、叶、花、角果、种子[4-5]。发病时油菜体表产生病斑,颜色在红褐色至白色不等,植物组织湿腐,病部生有黑色菌核,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严重时会造成整株枯死[6-7]。该病害不仅降低了油菜的产量,还影响了油质和营养价值[8]。因此,有效的防治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过去的植物病害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9-11]、传播途径[12]等方面,如李晨芹,李军乔,王鑫慈等(2022)[10]对蕨麻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镰刀菌(Fusarium perseae)该病害的病原真菌,25℃是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30℃是菌丝产孢的最适温度。García-González T,Sáenz-Hidalgo H K,Silva-Rojas H V等(2018)[11]对一种墨西哥奇瓦瓦州的辣椒新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Enterobacter cloacae是引发该病害的病原体,该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可导致辣椒出现棕色病斑并坏死。文景芝(2003)[12]研究了大豆疫霉根腐的病原菌及其传播途径,结果表明,诱发该病害的病原菌为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带菌土壤和病残体是其主要传播途径。然而,对于如何科学地防治油菜菌核病,特别是不同种类的杀菌剂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对比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对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在防治油菜菌核病方面的效果进行比较。具体而言,本研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分析了7种不同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毒力实验和田间防治效果,旨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防治建议,进一步提升油菜产量和质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采摘患油菜菌核病的油菜病株带回实验室,取病株茎秆于75%医用酒精中浸泡10 min后,使用蒸馏水漂洗3次,并用无菌滤纸吸干多余酒精;取茎秆中的菌核移植至PDA琼脂培养基(上海尚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于室温下培养一周获取供试菌[13]。供试杀菌剂如下(见表1)。

1.2   室内毒力实验

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不同杀菌剂对供试菌的毒力。将7种不同杀菌剂配置成试剂母液,然后将母液稀释至不同质量浓度的杀菌剂稀释液。将稀释剂与PDA培养基制成含药培养基,每个浓度设置3个重复。取病原菌分别接种到含药培养基和空白对照培养基中,于室温下培养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根据菌落直径计算不同质量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对病原菌的抑菌率(见公式1)。

1.3   田间试验

于2023年4月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田内作物为甘蓝型油菜华杂3号。在试验田通随机选取8块试验地,在每个试验地内设置5个10 m×2 m的试验小区(即5重复),采用常规管理,于油菜盛花期对其中7个试验小区进行叶面喷雾进行施药(以叶面喷雾为主,喷液量5L),另一个试验小区则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于油菜角果期进行田间调查,根据病情分级计算不同试验小区的病情指数(病株数和发病程度),并根据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见公式2、3)。病情分级标准如下(见表2)。

1.4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记录、处理与初步计算;使用SPSS根据杀菌剂浓度及其抑菌率拟合室内毒力测定的毒力回归方程,使用不同杀菌剂EC50(抑制一半病原菌所需浓度)的值作为杀蟲剂毒力评价标准;使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不同杀菌剂的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不同杀菌剂建立的毒力回归方程如下(见表3),毒力方程的R2值范围为0.966 8~0.997 6,拟合效果良好。7种不同杀菌剂中,恶醚唑和咪鲜胺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分别为0.031 4mg/L和

0.039 7mg/L;其次为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其EC50值分别为0.071 3mg/L和0.071 3mg/L;再次为多菌灵,其EC50值为0.093 1mg/L;腐霉利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其EC50值为0.185 3mg/L;菌核净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毒力最差,0.512 4mg/L。

2.2   不同杀菌剂的田间防治效果

使用7种不同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防治效果如下(见表4)。从病株占比来看,施用菌核净的试验小区病株占比最高,为10.338 2±0.902 5%,且与施用其它6个杀菌剂的试验小区的病株占比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次为施用咪鲜胺和恶醚唑的试验小区,病株占比分别为4.569 7±0.183 7%和4.192 4±0.173 6%,且与施用其它4个杀菌剂的试验小区的病株占比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之间未见显著差异;然后是施用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试验小区,病株占比分别为2.648 9±0.182 6%和2.443 2±

0.100 3%,且与施用其它2个杀菌剂的试验小区的病株占比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之间未见显著差异;施用多菌灵和腐霉利的试验小区的病株占比最低,分别为1.793 2±0.075 3%和1.586 3±0.095 7%,且二者之间未见显著差异。

从病情指数上看,施用菌核净的试验小区病情指数最高,为9.362 5±0.753 1,且与施用其它6个杀菌剂的试验小区的病情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次为施用咪鲜胺和恶醚唑的试验小区,病情指数分别为4.315 3±0.257 9和4.236 1±0.253 6,且与施用其它4个杀菌剂的试验小区的病情指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之间未见显著差异;再次为施用吡唑醚菌酯和多菌灵的试验小区,其病情指数分别为2.818 7±0.115 6和2.236 5±0.100 1,二者之间未见显著差异,施用吡唑醚菌酯的试验小区的病情指数与施用腐霉利的试验小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施用多菌灵的试验小区的病情指数则未见显著差异;施用腐霉利的试验小区的病情指数最低(1.576 3±0.083 2)。

从防治效果来看,施用腐霉利和多菌灵的试验小区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别为85.982 1±6. 518 3%和

83.014 6±6.147 3%,二者之间未见显著差异,其中施用腐霉利的试验小区的防治效果与其它6个试验小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施用多菌灵的试验小区的防治效果与除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外的其它3个试验小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次为施用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试验小区,防治效果分别为

79.364 1±5.136 5%和79.258 1±4.693 6%,且其它3个试验小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之间未见显著差异;然后是施用咪鲜胺和恶醚唑的试验小区,其防治效果分别为63.179 8±4.397 1%和62.653 1±

3.639 2%,且与施用菌核净的试验小区的防治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之间未见显著差异;施用菌核净的试验小区的防治效果最差,其防治效果仅为20.365 8±1.262 7%。

3   结论

当下,主要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选育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等方法来防治油菜菌核病。基于化学防治的方法研究,成为油菜抗菌核病相关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但受防治层面抗药性的影响,对油菜的疾病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已有研究表明,多菌灵和菌核净对油菜菌核病菌均存在一定的抗药性。同时,腐霉利和异菌脲也一定程度增加了抗药风险。基于不同地区、不同化学药剂在病原菌药剂敏感性上的不同,要求在油菜种植层面科学防治方法,并以此达到有效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

本研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分析了7种不同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和田间防治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恶醚唑和咪鲜胺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分别为0.031 4 mg/L和0.039 7 mg/L;菌核净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毒力最差。田间防治试验表明,不同杀菌剂对油菜的病株占比、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病株占比来看,施用菌核净的试验小区病株占比最高,施用多菌灵和腐霉利的试验小区的病株占比最低;从病情指数上看,施用菌核净的试验小区病情指数最高,施用腐霉利的试验小区的病情指数最低;从防治效果来看,施用腐霉利和多菌灵的试验小区的防治效果最好,施用菌核净的试验小区的防治效果最差。

因而,出于不同化学药剂在油菜室内和田间试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治效果等研究,表明了7种化合药剂比之空白对照组均表现出很强的抑菌效果。多菌灵的抗性菌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考虑与使用历史、使用频率的差异相关,且不同地区的抗性频率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建立的不同杀菌剂毒力回归方程,表明了恶醚唑和咪鲜胺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毒力最强,而菌核净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毒力最差。从药理作用来讲,具有内吸性,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杀菌谱广,它具有通过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干扰病原菌的正常生长,对植物病原菌的孢子形成强烈的抑制作用,并在防治病害过程中,表现出预防、治疗、铲除三大功效;咪鲜胺是一种高效、广谱、低毒型的杀菌剂,具有内吸传导、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功效。

而结合田间防治试验来看,菌核净、咪鲜胺和恶醚唑的病株占比最高,再者为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最后施用多菌灵和腐霉利的试验小区的病株占比最低;原因与腐霉利属于低毒性杀菌药物,主要是抑制菌体内甘油三酯的合成,具有保护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它对作物的保护作用较突出,持效期长,能有效阻止病斑发展。

从病情指数分析来看,菌核净、咪鲜胺和恶醚唑程度最重,而腐霉利的试验小区的病情指数最低,整体而言,施用腐霉利和多菌灵的试验小区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别为85.982 1±6. 518 3%和83.014 6±6.147 3%。本研究中防治效果较好的腐霉利、多菌灵、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等的复配使用中,关于联合用药防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大田间实验研究以达到科学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

作者简介:张培竹(1968-),女,汉族,云南罗平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大豆、玉米、油菜等农作物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陈兆波,余健.我国油菜生产形势分析及科研对策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32(02):303.

[2]Franceschini A,Serra S,Foddai A,et al.Early infection of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var. oleifera DC.)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in Sardinia[J].Informatore Fitopatologico,1990,40(02):81-85.

[3]姜楠,張雪红,汶建龙,等. 基于高分六号宽幅影像的油菜种植分布区域提取方法[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1,23(12): 2275-2291.

[4]陈利锋,徐敬友.农业植物病理学 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王聪浩,商文静,陈荣信,等.雪腐核盘菌菌核的萌发条件与致死温度[J].菌物学报,2021,40(08):1980-1990.

[6]许文耀.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赵丹丹,臧新,田保明,等.菌核菌及油菜菌核病相关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0(02): 120-123.

[8]吴健,涂江颖,周永明.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研究进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35(05):608-615.

[9]杨紫红,喻国辉, 陈远凤,等.棕榈科植物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08(06):64-66.

[10]李晨芹,李军乔,王鑫慈,等.蕨麻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草业学报,2022,31(04):113-123.

[11]García-González T,Sáenz-Hidalgo H K,Silva-Rojas H V,et al.Enterobacter cloacae,an emerging plant-pathogenic bacterium affecting chili pepper seedlings[J].The plant pathology journal,2018,34(01):1-10.

[12]文景芝.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检测鉴定方法及病害传播途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3,33(02):191-191.

[13]许大凤,高智谋,张茜茹,等.安徽省油菜菌核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41(05):762-767.

猜你喜欢
毒力测定菌核病杀菌剂
12种杀菌剂对三线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新颖杀菌剂Picarbutrazox合成方法概述
烟蚜对6种杀虫剂敏感基线的建立
咖啡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毒力测定
液态地膜+甲基硫菌灵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试验
氰氟虫腙与醚菊酯混配对水稻纵卷叶螟的增效作用与防治效果束兆林
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对梨果采后青霉病、灰霉病的控制效果
真菌病害怎样正确选择杀菌剂?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