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杰
(吉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平 136000)
上古时代人们以朴素的主客不分的思维状态被动地与万物混同,人类完全被动地服从自然。 但随着人类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到自己的特殊与高贵,“我”就从万物中独立出来,而“我”以外的“他物”则成为“客体”,人类的思维方式就逐渐从主客不分转变为主客二分。 这一点在西方哲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古希腊的智者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近代的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都凸显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我”成为重构知识体系的开端。 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进一步强化人的主体地位。 人类主体性的彰显激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主客二分思维的科学理性主义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被证明不是由神创造的,“上帝死了”,形而上的世界被科学“祛魅”,人类企图成为万物的新“神”。 然而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影响下,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了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人类的生存发展因对自然的过度索取而受到影响。 同时,高扬主体性导致人类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我是我”“你是你”“我与他人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团结的力量因主客二分思维的影响而难以凝聚。人们开始反思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并寻求突破,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以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强调和合共生,这对于突破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在主客二分思维的影响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总是相对的,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看,人类自我意识的提高使人类成为主体,自然成为客体,人与自然之间呈现出“主体—客体的二分”。 但是到了人类社会内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依然存在,此时在人与自然层面的人类主体就被划分为多个主体,如不同民族的人、不同国家的人、不同信仰的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都可以以主客二分的形式存在。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和斯巴达都视自身为“主体”视对方为“客体”,双方争战不休;但是在希波战争中,雅典人和斯巴达人这对曾经的对手却联合起来统称为“希腊人”一致对外,以统一的希腊主体出现,共同抵抗作为客体的波斯人的入侵。 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中“主体”与“客体”的相对性导致主客体身份在不同的背景中不断变化,多重身份引发了认同危机,作为一个希腊雅典城邦的战士,他应该认同自己希腊人的身份还是认同雅典人的身份? 曾经有机统一的整体被人为地分化成部分并随着情况的变化重组,但无论怎样的分化与重组,二分始终存在,二者想要构建起联系则要通过一个作为中介的第三者,这种靠中介联系起来的统一,本质上仍然是外在的统一。
当人从自然之中脱颖而出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时,自然与人被看成是两个先验存在且彼此异质的东西。 人在世界之中,就仿佛是两个彼此完全独立的东西,一个东西在另一个东西之中,例如,水在玻璃杯之中,水与玻璃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只是“恰巧”聚合在了一起。 当人将世界也看成与自身彼此外在的存在时,人“恰巧”处在自然之中,并在自然万物之中成为“最贵”,自然就成了一种待开发的“物”为人服务,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自然环境以及生命物种只是单纯作为资本的要素服从于其增殖的逻辑。”[1]
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外在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中“我”与“他人”的外在性,我是我,你是你,你我不一样。 全球化打破了隔绝,促进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流往来,交流让不同的民族与国家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差异,多样的文化与价值呈现在每个人面前,个人要回答“我是谁”“我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人通过自己与别人的差别来定义自己的归属,外在性的差异将不同的人划分到了不同的共同体之中,与此同时,共同体为了增强内部成员的归属认同,会有意地排斥和净化异己的力量,使一个纯净的共同体得以维持。 这就导致在共同体内部外在性得到了缓和,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因其同一性而相知相亲、共生共存,但是本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外在性却被大大增强了。 局部共同体内部外在性消除的代价是更大范围外在性的生成,然而基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无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当人将自然视作与自身彼此外在的“物”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从依存关系走向了主客关系。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依靠自然生存的时光,上古时代的先民们对自然充满了敬畏。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经历了漫长的被自然力量支配的压抑时光后,人类不愿忍受那种被束缚的感觉,极力地想证明作为人的尊严和主体性,“人为自然立法”代表了一个科学与技术大发展的新时代,西方哲学的二分法则展示了强大的认知能力,最终以巨大的科技成就证明人类足以征服自然,人类的理性和精神力量被认为大大高于自然[2]。 自然的奥秘被理性所发掘,科学知识使曾经令人敬畏的自然神明变成了自然现象,人类主体性的膨胀削弱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自然的敬畏转向了主体自我欲望的满足,欲望的膨胀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自然成了为人类提供资源的宝库,人类似乎成了地球的主宰者,但这种主宰力的获取是以毁灭自身为代价的。 工业文明为人类开启了现代化的大门,不可否认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发展,但随着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发展过程中释放的大量工业污染物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范围。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危害到人类自身,有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病毒种类数不胜数,并且尚有很多人类未知的病毒,特别是处于永久冻土带覆盖之下的远古病毒。 过去十多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永久冻土带逐渐复苏,其释放出来的病毒有些已经威胁到人类,这或许将成为人类未来面临的很大威胁。”[3]此外,生态失衡、海平面上升等事件引发的危机都在不同程度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主客二分思维方式本身蕴含着毁灭人类自身的特征。 人类的欲望伴随着人类主体性一同膨胀,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攫取,最终遭到了自然的反噬,自然并不是人类所想的那样是按照人的尺度被动存在的“物”,现实情况与人类设想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人类根本无法主宰自然,但人类却是后知后觉的,基于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将自然与人彼此外在的发展方式必然会逐渐走向式微。
从人类社会内部来看,“每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4]基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亨廷顿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世界几大主要文明将会走向文明的冲突。 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让人们产生了占有欲,即“我的东西”是主体,我以外的东西是客体,客体就是“我”利用和占有的对象,作为“我的东西”自然是越多越好,主客间的外在性令主体对于外在客体的占有毫无顾忌,逐渐膨胀的优越感令主体自视优人一等,于是民族优越感和价值霸权主义兴起。 当今时代是一个崇尚多元、自由、独立的时代,因此这个时代也是一个多元主体的时代,多元价值观的共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进而引发多元价值的冲突,每一个文明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文明是低人一等的劣等文明,都认为自己文明的价值观念具有绝对的合理性,当多元的主体都意图扩张自己的主体性时,现实的种种限制无法保证每个主体都能无限的扩张,各主体无限扩张的需要与客观现实的限制形成的张力让主体间的斗争不可避免,人类社会面临战争与冲突的风险加剧。
人类社会不仅面临着战争的风险,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还导致了个人的危机的加剧。 主客二分凸显人的主体性,当人类用理性战胜了宗教的权威,上帝被证明不是世界的创造者,科学的光辉驱散了宗教蒙昧的迷雾,生产力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但现代人在物质享受的同时面临着精神世界的荒芜和人生意义的缺失,主体的幸福与快乐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物质享乐的合理性被不断地放大,于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成为现代社会的显著标志,很少有人再去为信仰而死,也很少再有人去追求彼岸世界的幸福与荣耀,而更愿意肯定现世生活的幸福。 尽管追求什么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在主体地位凸显、价值如此多元的现代社会,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相较于过去反而越来越趋于单一。
“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天”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表达,是本体,相当于“道”,固有天道联言,“天”与“道”本为一体,但有些时候会有表达侧重的不同,“天”意指万物之上的终极存在,“道”则指万物流行的内在规定性。 儒家喜言“天”,道家喜言“道”,但其本质上都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天人合一”中的“人”是万物中具有独特价值的人,虽区别于万物但与万物相通,“天人合一”并不是将人湮灭于万物之中,把人看作是与鸟兽山川相同的存在物,而是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人不同于动物那样被动地适应环境,人是自觉的、能动的,但人的能动性并不能无限地膨胀至主宰自然万物,而是自觉地与万物共生共存。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不是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抛弃,而是包含了主客二分的思维并在其基础上有所突破。 “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中依然包含着分,即天人相分,但区别于主客二分,天与人并不是彼此外在的和对立的,而是在承认“天”与“人”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又把落脚点放在了“合”上,即肯定了人在万物之中的主体性,又将人与万物归为同一本源,构成了人与万物“不相同但相通的”关系。
“不相同但相通”的“不相同”指的是承认世间万物的千差万别,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不能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异,但也不能因此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相通”指的是世间万物彼此联系,始终有一个“道”贯穿于万物之中,而这个“道”就是万物的“最大公约数”。 一个母亲产下了一名男婴,可是这名男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一出生身体就有残缺,我们不会因为这个男婴与正常婴儿不同就说他不是“人”。 形体上的差异不影响我们共同具有人的本质,一以贯之的“道”不但通于人类,而且通于万物,所以有“物我相通”的说法。
“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内在性是对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外在性的突破,天与人之间的联系不需要第三者的中介,人与天地万物本为一体,人作为万物之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与万物互通,就如同花朵与整株植物同为一个整体,但花朵却又是整株植物最夺目的存在一般,人作为万物之中“灵明”的焦点,赋予了整个世界人的意义,世界如果没有人,那么世界就是因循自然没有意义的世界,人如果离开了世界,那人也只是空洞无物的人。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每一种生命形态在生态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某些物种发挥的特殊作用,人类可能受之不觉,但失之难存。 人不是去征服和主宰自然,为自然立法,而是自然与人相互立法,人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但应当是适度的,以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为基本准则。
在人类社会内部,主客二分的思维阻碍了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事实,分歧的存在影响彼此之间合作,但人类社会需要共识和团结,价值观尽管多元,但多元价值观依然存在价值的最大公约数,那就是生存与发展。 全球性问题迫在眉睫,涉及人类生存发展,不能因为分歧的存在就不能合作,而是应当转变思维,因为共识的存在,我们可以悬置分歧,在达成共识的领域积极合作。 面对传染性疾病、气候变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当今世界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世界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站在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处理问题。 如果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将人类割裂为你是你、我是我,谋求的是一己私利,追求的是你输我赢,遵循的是丛林法则,那带给人类的恐怕只有冲突和毁灭。 在人类命运与共的今天,“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谋求的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的是全人类共同利益,有助于将人们重新联系起来,因为“我们”,“我”才能够成为我。
“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整体性是对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相对性的突破,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将人按照不同的标准分门别类,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共同具有“人的本质”,我们共同拥有作为人的情感与理性,文明的种类虽然多样,但不同的文明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关于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不同的文明都会产生具有共通性的观念,比如对幸福的追求,幸福的内涵可能千差万别,但追求幸福的意欲却为人共同拥有。 以人类的共同本质为基础,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人会说“我比你更像‘人’,我比你占有更多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就意味着没有人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控制他人,因此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权利和方式,应该尊重和包容他人,只有使自己的同类更好地生存才能使自己更好地生存,只有使自己周围的人都自由自己才会有自由[5]。 因为人类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当今世界多种问题交织,其复杂性、多样性要求人们以更有深度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突破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实现思维的转型是时代大势所趋,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无疑给新时代人类思维方式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