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方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具有重视学习、终身发展与良好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质与能力。进入信息时代后,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核心素养与信息文本有机结合,发挥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树立优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后天的努力,为顺应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培养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与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修养与人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发布后,我国加大力度提倡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了解美术教育行业的发展潜力,而且要明确当前时期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首先,为了提高美术教育发展的稳定性,很有必要健全美术教育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教育部门提出的各项建议,提高美术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其次,提高对美术教育认识的正确性,在美术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全面发挥美术教育的表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现代型人才。
2.教师层面。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部分学校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更多停留在临摹阶段,也就是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范画,让学生直接临摹。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掌握相应的美术绘画技巧,无法从中得到审美的熏陶。部分教师更多通过学生的范画与临摹的优劣程度评价学生,对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不足,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立足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探索核心素养与教材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学生层面。目前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可能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部分学生认为,美术课就是放松课,他们没有意识到学习美术的必要性,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美术主要因为艺术考试需要,临摹较多的美术名作,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符,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自然很难实现预期的美术教育目标。为改变此类现象,教师必须转变学生这种错误的看法,提高学生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核心素养的提出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基于美术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丰富鉴赏内容,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美术作品的呈现方式比较直观,比较常见的有图像,如示意图、挂图和录像、录影等。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活动时更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培养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分析图像,让学生在鉴赏中逐步提高自身解读能力与识别图像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赏析湘教版美术教材中的《蒙娜丽莎》时,教师可以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辅助教学,让学生提前收集有关资料,增强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自主阐述对作品的看法,自由表达对美术作品的不同见解。此时,教师应创设相应的课堂教学情境,增强鉴赏课教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美术作品。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知识教学,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与图像、美术知识和创作者互动,给学生感官刺激,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美术表现素养。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以坚实的美术知识为基础,全面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然而,纵观传统教学现状可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更注重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将美术知识的整体性放在重要位置,整合单元知识,引导学生将中西方绘画特点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美术教材中的《思想者》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赏析,了解这一作品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现自身的见解与感悟,通过实践不断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表现素养。
3.发挥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美术学科教材内容相当丰富,除此之外美术鉴赏技巧同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若学生接触作品时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则学生的鉴赏能力很难提高。由此可见,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从学生美术鉴赏的特点出发,将绘画实践环节适当加入其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临摹能力,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将自身感受与作品相融合。
例如,在赏析湘教版美术教材中的《呐喊》时,教师可以开展创意方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自身的赏析感受与作品内涵不断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发展自身的创意实践素养。
4.结合生活,培养学生审美判断素养。为实现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目标,教师要营造优良的鉴赏环境,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美术学科的学习。鉴于此,在美术教学中开展鉴赏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让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鉴赏,这是因为美术作品与生活的联系相当密切。若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将美术知识与生活结合,必然很难全面发挥美术素养的价值,更无法深刻地感知美术作品的内涵。由此可见,开展美术学科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复杂抽象的思维转变为具体的思维,让学生从感性向理性认知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美术鉴赏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意识到美术鉴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且美术鉴赏答案是不固定的,学生可以自主表达自身的见解,这也是美术鉴赏的基本特点,与学生发散思维的需求基本相符。
例如,在赏析湘教版美术教材中的《清明上河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艺术风格自主进行探讨,让学生基于情感认知与生活经验体会作品美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发展学生的审美判断素养。
综上可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基于美术核心素养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同时,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是大量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丰富鉴赏内容,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美术表现素养”“发挥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结合生活,培养学生审美判断素养”等,从而增强学生对美术学科本质的理解,让学生将知识技能向核心素养转变,逐步提高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