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历史课意识形态属性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可以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以史为鉴,更好地把握今天、开创明天。因此,如何教好历史课,提升历史学科教学效果,是历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近些年,翻转课堂逐渐被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它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布置的任务,由学生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等现代化手段,完成自主性学习并进行交流和互动,给课内节约时间,以便更专注基于项目的学习,翻转课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教师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方式。考虑到历史课意识形态属性,以及学生年龄、学习能力、专注度等特点,现阶段更适合采用双主体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前学生有目的的预习,课中采用教师讲授与小组讨论、情景模式、案例分析等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在教学内容上,面对学生身心成长所处阶段,教师必须体现对学生教学引导和知识引导的积极作用,避免学生因自身知识和能力欠缺而产生的认知偏差。此过程中,需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保证学生高效接收教材知识信息。
1.教学信息化。当今网络信息化高度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兴未艾,高科技信息化对现代教学带来的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其特点主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如“慕课”“微课”“直播课”等的出现,学生可足不出户观看优质课,教师可与千里之外的同行探讨交流、师生互动等,通过网络可以天堑变通途。教学信息化在时效、质量、数量、形式、成本、互动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如,在2019年建国70周年之际,前苏联拍摄的一段开国大典彩色珍贵视频由国家档案馆在互联网上公开,引起轰动。很多人都是通过这个彩色视频第一次清晰看到开国盛况,见到伟大领袖和开国元勋。这段珍贵的视频在解放战争单元讲解时播放给学生,学生也同样感到震撼,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多少语言都不能比拟的,可以说,信息化建设使得教学由平面变得立体、抽象变为形象。
2.资源碎片化。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专注度都相对较弱。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专注力一般在15~40 分钟,而在完成简单枯燥的任务时只能维持20分钟,所以多数学生15分钟左右就会出现专注度下降的问题。加上一些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对青少年信息获取碎片化的影响,长篇大论、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现状,教师一方面需要教育学生学习专注的重要性、培养吃苦精神,也需要因势利导,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拆解成一个个知识模块,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观看、讨论、情景再现等方式,教师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带领学生畅游在知识的乐园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内容趣味化。要想吸引学生,除了模块化、碎片化以外,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也很重要。多数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对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理解慢,容易厌烦。所以在教学中,形式需要多样,内容也需要丰富有趣。在教学当中,可以通过一个历史故事或一个历史人物引出教学内容。如,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国内很多网络游戏都以历史人物为角色或历史事件为背景,教师可以利用这点引导学生。如,游戏《王者荣耀》中的角色关羽、张飞,取材于三国时期的真实人物,教师由此引导出三国以及三国演义,借此让学生区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的不同等。教师除了要会找故事、引知识,还要学会讲故事。同样一个故事,有些人讲得引人入胜,有些人讲得昏昏欲睡,这就是语言表达的问题。教师也要锻炼演讲能力,教学语言口语化、生活化,贴近学生的日常,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4.过程情境化。近些年,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逐渐兴起,情境教学通过教师多媒体设计或学生角色演绎,再现教材所描绘的情境表象,让学生仿佛置身其间、身临其境。因此,情境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发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等方面有独到之处。以“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有关解放战争的影视作品或历史读物,编演再现解放战争场景的短剧。首先给学生在课前布置任务:通过模拟再现有关解放战争的历史事件,探讨最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和经验。然后指导学生推选导演、编剧、制片等,成立筹备小组,由这些人带领全班学生收集资料、编写剧情、彩排演练,最后课上演出并总结讨论。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最直观的影像、视频资料,走访本地革命纪念馆,采访革命亲历者或历史研究人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切身感受到现在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通过情境教学、亲身感受以及实地参观,学生获得了课本原有2D教学获得不了的认同与共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家国情怀。
除了教材内容,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扩展以下内容,以丰富知识讲授。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和发展了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如琴棋书画、诗词曲赋、礼仪美德、传统节日、饮食医药、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碰撞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不仅要学习借鉴,还要在品析、鉴赏中不断传承和发扬。在日常教学中,情境教学、实践教学活动更容易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接班人,他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对文化自信最好的体现,就是对民族精神的最好延续。
2.增加地方特色,凸显地域文化。在课程标准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专门提到有关家国情怀方面的要求。在历史课堂中融入地域文化,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也有助于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例如,位于太原市的山西博物院,馆内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明清晋商等七个历史文化专题和五个艺术专题构成,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以多种文化视角展示山西历史文化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山西、热爱家乡的感情。再如,山西抗日战争时期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都发生在山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长治市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旧址等地,通过这些鲜活的史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心理距离,更切实感受到历史大事件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后,历史课的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内容都有较大改变,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完善,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采用更多现代化信息手段,以教材为纲、以学生为本,更好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