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娟平
学好高中地理并非易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合当代高中地理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而认知诊断对于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具有关键影响作用,解决了认知问题后,自然而然能够解决其他方面困扰所造成的问题。因此,探讨基于认知诊断视角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具有深远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生活特色,与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并未创设有利于理解地理知识的情境,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存在一定难度,难以实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这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阻碍因素。如果将地理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就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并挖掘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理知识的正确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在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机联系,拓展学生知识范围,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这一教学方法体现了通过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不再为了考试而学习地理。
在认知诊断视角下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忽视生活实践的作用,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体验,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并能够将此与自己已经习得的地理知识系统相匹配,体会地理知识的真实感,强化学生地理知识认知。比如,海南是我国盛产水果的大省,西瓜、椰子、莲雾等水果品种丰富、口感饱满,与当地特殊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气候,一年四季气温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高,具有“天然大温室”的特点,光照充足,光合潜力高,适合植物生长。
通过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这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想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体验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感知地理知识,无疑是有效途径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情境体验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情境的烘托下,教师讲解的地理知识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自发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保持同步,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正确认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水平。
比如,在学习关于“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知识时,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具体形成的过程。但是,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方式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学生听起来一头雾水,难以对相关地理概念形成明确认知,对于热力环流形成原理以及风的形成过程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而这些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又难以接触到,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设置问题、小组探究等多样化方式创设情境,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作用下,学生发散自身思维,展开思考,巩固地理知识学习效果。又如,学生在学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内容时,可以创设生活情境,从垃圾成灾的话题出发,引出人类面临的其他环境问题并展开探讨,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总结地理知识。
将生活中的情境地理化,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让学生仿佛置身教学情境之中,真实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存在,发现地理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在之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不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通过所掌握的地理学习技巧,全面提升自身地理知识水平。
高中地理要做到有效教学,需要科学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通过科学运用学习资源提升教学水平,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精心为学生挖掘和提供学习资源。我们知道,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学生学习效果是判定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但是,受学生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存在一定差异性,使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时,也会选择不同的、适合自身的学习资源。因此,依靠教师自身的力量,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地理教师提供了各种教学素材,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比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地理知识内容时,教师应首先全面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录制微课视频。同时,为学生推荐与章节知识内容相关的图书或者视频资料,如:纪录片《超乎想象的宇宙》、图书《宇宙是什么》等。观看纪录片和图书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地理学习的乐趣,为高效的课堂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素材,学生能够在课前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学和预习,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深度挖掘学习资源,是顺应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基础,能够开阔教师视野,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在开发学习资源时,必须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资源开发过程之中,切实发挥学习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不能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顺应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
1.采用小组合作方法教学。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较好的沟通交流关系,形成这种关系需要借助不同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比如,在学习“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设置相关问题:“地球上的水都储存在哪里?人们生产生活使用较多的是什么水?”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探讨,得出相应答案。同时,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可以针对学习内容提出其他问题,并与组内其他成员共同研究探讨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2.创设轻松学习氛围。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自发表达对知识的见解,强化学生学习效果。比如,在教学“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以此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答,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指定一名学生负责提出问题,三组学生进行抢答,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踊跃抢答,参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如此,学生在知识竞答过程中能够掌握主动权,而教师只需要发挥好指引作用,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回答,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的正确认知。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活动的形式,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储备,巩固学生已学知识,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认识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认知诊断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学习认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新旧地理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地理知识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认知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学生地理学习需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巩固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