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解析与拓展

2023-10-07 04:26王莉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王莉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一直是重要的一环,用于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应用题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解题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其数学能力.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应用题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用于解题的数学方法,并且从不同角度出发为学生解释应用题,给予学生多样的解题思路和灵活的解题技巧.文章将从应用题题型、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技能拓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为学生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提供帮助,为家长和教师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型;例题解析

引 言

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觉得应用题是学习难点,事实上的确是这样,因为应用题的综合性强,能够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检验手段.对于应用题,很多家长表示无从下手,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知道该从何处讲起,很难有效地帮助孩子做好应用题.其实,应用题也是有训练技巧和解题技巧的,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就能有效提高自身解题能力.

一、应用题题型

虽然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变化成千上万,但是只要能够掌握其中的规律,找到全部的题型就能够做到有迹可循.文章对小学数学应用题进行了总结,主要分为11个基本类型,小学阶段的应用题基本都由这些题型变形而来,解题方法也大致相同.

(一)和差问题

和差问题的特点是已经知道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出这两个数的具体值.

例1 已知有甲、乙两数,两数之和为12,差是4,求这两个数.

解题方法:由题可知,甲+乙=12,甲-乙=4,所以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到:(甲+乙)+(甲-乙)=12+4,所以甲+甲=16,则甲=8,乙=4.

解题格式:甲=(12+4)÷2=8,乙=(12-4)÷2=4.

解题技巧:大数=两数之和的一半,小数=两数之差的一半.

(二)差比问题(差倍问题)

差比问题的特点是已经知道两个数的差与比,求出这两个数的具体值.

例2 已知有甲、乙两数,甲比乙大12,甲∶乙=7∶4,求两数.

解题方法:由题可知,甲-乙=12,所以乙+12=甲,由甲和乙的比例可知,(乙+12)∶乙=7∶4,所以可以得到比例中的一倍量为12÷3=4,所以甲=28,乙=16.

解题格式:12÷(7-4)=4,甲为4×7=28,乙为4×4=16.

解题技巧:“先求一,再求多”,这里的“一”指的是比例中的一倍量,如例题中的一倍量为4,“多”指的是由一倍量根据比例所求出的结果.差比问题只要能够求出“一”,再乘相应的倍数即可得到所求数值.

(三)正方体展开图问题

小学数学中,正方体的展开图是教学难点之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正方体共有6个面,如果将正方体全部展开可以得到6个正方形,显而易见展开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但是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的.经过整理总结发现,正方体展开图一共有十一种,这十一种展开方式又可以分成四种分布类型(从上至下分布),分别是“一四一型、二三一型、三三型、二二二型”,其中“一四一型”有6种,“二三一型”有3种,“三三型”有1种,“二二二”型有1种,如图1所示.

解题技巧:熟练地掌握正方体的各种展开图能够有效提高解答这类题的速度,所以需要学生找到正方体展开图的规律,将这些展开图分类记忆.

(四)和比问题

和比问题的核心是已知多个数的和及它们的比例关系,求出各个数的具体值.

例3 已知有甲、乙、丙三数,甲、乙、丙三数之和为36,甲∶乙∶丙=1∶2∶3,求甲、乙、丙三数.

解题方法:由题可知甲+乙+丙=36,甲、乙、丙三数的比例之和为1+2+3=6,所以一倍量為6,题中的甲占1倍,乙占2倍,丙占3倍,所以甲=6,乙=12,丙=18.

解题技巧:“确定占比,逐个分配”,解和比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每个数在总和中的占比,第二步就是将总和按比例分配给各个数值.

(五)余数问题

余数问题的核心是不能整除情况下的数学问题,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同缺和同余.

例4(同余) 一个数除以5余2,除以6余2,除以7余2,那么这个数最小是多少?

解题方法:这一题的特点是一个数除以5或6或7的余数都是2,所以将这个数减去2,就可以被5,6,7整除,因此这个数最小是5×6×7+2=212.

例5(同缺) 一个数除以5余4,除以7余6,除以8余7,那么这个数最小是多少?

解题方法:除以5余4,那么这个数加1就能被5整除;除以7余6,那么这个数加1也能被7整除;除以8余7,那么这个数加1还能被8整除.因此,这个数加1最小是5×7×8=280,这个数最小就是280-1=279.

解题技巧:余数问题遵循“余则减,缺则加”的规律,当余数相同时,减去这个余数该数就能被整除;当余数与所除数值之差相同时,加上这个差,该数就能被整除.

(六)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核心是两人的年龄会变,但是年龄之差不会改变.

例6 小雨今年7岁,妈妈今年27岁,多少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小雨的3倍?

解题技巧:解题时首先要明白年龄的特点是差不会改变,再将这种关系看成差比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七)鸡兔同笼问题

例7 鸡兔同笼,有头32,有脚100,求鸡兔数.

解题方法1:上题告诉我们:鸡兔一共32只,我们可以先假设这32只都是鸡,这样应该有腿2×32=64(條),这比题中告诉的腿数100条少了100-64=36(条).这36条腿是怎样少出来的呢?显然是因为把兔子算成了鸡,把1只兔子算成鸡便会少2条腿,把2只兔子算成鸡便会少2个 2条腿……据此推想:少了几个“2条腿”,就是把几只兔子算成了鸡,因此兔子的只数一定是36÷2=18(只),鸡的只数也就是32-18=14(只).

综合列式:兔:(100-2×32)÷(4-2)=36÷2=18(只),

鸡:32-18=14(只).

解题方法2:假设32只全部是兔子,这样就应该有腿4×32=128(条),这比题中已知的100条腿多了128-100=28(条).为什么会多出28条腿呢?显然是把其中的鸡当作兔子计算了,把1只鸡当兔子计算就多出2条腿,把2只鸡当兔子计算便会多出2个“2条腿”,据此推理:把几只鸡当兔子计算,便会多出几个“2条腿”,因此鸡的只数一定是28÷2=14(只),兔子的只数自然是32-14=18(只).

解题技巧:兔数=(原有腿数-每只鸡腿数×鸡兔总数)÷(每只兔腿数-每只鸡腿数),或是:鸡数=(每只兔腿数×鸡兔总数-原有腿数)÷(每只兔腿数-每只鸡腿数).

(八)路程问题

路程问题的核心是路程÷速度=时间,所以解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公式中的任意两个要素.路程问题主要分为两类:相遇问题和追遇问题.

例8(相遇问题) 甲、乙两人从相距12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0千米/时,乙的速度为20千米/时,多长时间相遇?

解题方法:由题可知,两人相向而行,所以两个人每小时走过的路程之和为40+20=60(千米),所以用总距离÷总速度=总时间,即120÷60=2(时).

例9(追遇问题) 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小花和小明均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小花乘坐公交车,速度为30千米/时,比小明先出发1个小时,小明乘坐汽车,速度为60千米/时,当小明与小花相遇时,还距乙地多远?

解题方法:由题可知,小明开始行驶的时候小花已经走了30千米,所以小明行驶的距离-30千米=小花在小明开始行驶后所行驶的距离,才能相遇,即60×时间-30=30×时间,易求得时间为小明行驶后的1小时,此时两人都行驶了60千米,距乙地还有40千米.

解题技巧:解决路程问题需要先明确是相遇问题还是追遇问题,这样才能确定两人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九)浓度问题

浓度问题的本质就是比例问题.

解题方法:由题意可得浓度为20%的溶液用量是浓度为30%的溶液用量的3倍,无论它们各取多少,它们之间的用量的比总是3∶1,那么混合后得到的新的溶液,其浓度为(3×20%+1×30%)÷(3+1)=22.5%,由此可知题中相当于将浓度为22.5%和45%的两种溶液合在一起,最终得到浓度为35%的溶液,质量为45千克.因此,浓度为45%的溶液用量为(45×35%-45×22.5%)÷(45%-22.5%)=25(千克);浓度为20%的溶液用量为(45-25)÷(3+1)×3=15(千克);浓度为30%的溶液用量为15÷3=5(千克).最终可得浓度为20%,30%,45%的三种溶液分别用了15千克、5千克、25千克.

解题技巧:浓度问题中溶液的浓度是变化的,任何题型都是围绕浓度展开的.然而我们却要弄清楚到底是谁引起了浓度的改变,是溶质呢,还是溶剂,或是两者都发生了改变.这便是我们解题中的易错之处,只有弄清了这一点,问题才能够顺利解决.

(十)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是研究植树地段的全长、间隔距离、棵数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植树应用题基本分为两类:沿路旁植树;沿周长植树.

例11(沿路旁植树) 在某城市一条柏油马路上,从起点到终点共有14个车站,每两个车站间的平均距离是1200米.这条马路有多长?

解题方法:根据全长=间隔×(棵数-1)的关系,可得:1200×(14-1)=1200×13=15600(米),所以这条马路长15600米.

例12(沿周长植树) 在周长是480米的圆形养鱼池周围,每隔12米栽一棵树.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树?

解题方法:根据棵数=全长÷间隔,可求出一共栽树的棵数为480÷12=40(棵),所以一共可以栽40棵树.

解题技巧:沿路旁植树,因为首尾两端都要种一棵,所以植树棵数要比分成的段数多1;沿周长植树,因为首尾两端重合在一起,所以植树的棵数和所分成的段数相等.沿路旁植树:棵数=全长÷间隔+1,间隔=全长÷(棵数-1),全长=间隔×(棵数-1);沿周长植树:棵数=全长÷间隔,间隔=全长÷棵数,全长=间隔×棵数.

(十一)盈亏问题

我们把若干数量物体平均分给一定数量的对象,有时会产生剩余,这就叫盈余,当然有可能产生不够分的情况,就是少了,这就叫亏.凡是涉及盈、亏的算法问题就称为盈亏问题.

例13 五年级的同学去划船,当所租的船的条数一定时,若每条船坐8人,则有6人不能上船;若如果每条船坐10人,则剩余2个座位.去划船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解题方法:由题可知第一次分配每条船坐8人,有6个人不能上船,说明座位少了6个,就是亏6个座位,第二次分配每条船坐10个人,还剩2个座位,说明是盈余.也就是说座位相差是6+2=8(个),两次每条船上人数相差多少呢?10-8=2(个),知道了相差的座位总数,又知道每条船的相差座位,这样就可以算出总共有多少条船,8÷2=4(条).知道了船的数量,我们按照两次的乘船方式,就能求出总人数.第一步,算出有多少条船:(6+2)÷(10-8)=8÷2= 4(条),第二步求出人数:8×4+6=38(人)或10×4-2=38(人),所以去划船的同学共有38人.

解题技巧:对于盈亏问题,主要的解题方法就是求出2次分配中分配者每份所分數量的差值,进而求出2次分配中各次共分物品的差,也就是总差额,然后用前一个差除以后一个差,就能得到分配者的数量,再根据倍数和余数关系即可求得物品数.

二、应用题解题技能拓展

(一)审题能力

审题是做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学生要从题目中了解问题情境是什么、条件是哪些、提了什么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划重点、提主干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在审题时能够获得有效信息并且不会被干扰信息所迷惑,还要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二)分析能力

在审题之后,学生要对题目进行分析,找到切入点,联系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将已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这就要求学生要对所学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检查能力

在做完一道应用题之后,学生要进行检验,看看自己得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而且很多时候应用题都源于实际,所得结果也不会与实际相差太多,比如最后若求出小明步行的速度为30千米/时,则这种结果显然是不正确的.

(四)整理能力

每名学生都会遇到不会的、不熟练的题目,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整理错题、难题的习惯,这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重难点题型.

结 语

小学数学应用题题型很多,解题方法也不尽相同,学生要想掌握好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就要善于总结归纳,找到不同例题的相似之处和类似例题的不同之处,分析出每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技巧,经过多次训练,才能有效提高解题效率和解题质量.

【参考文献】

[1]马文霞.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研究[J].新课程,2022(05):60-61.

[2]高文平.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策略[J].新课程,2021(47):203.

[3]魏天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讨[J].学苑教育,2021(33):44-46.

[4]贾彩红.例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方法[J].智力,2021(32):70-72.

[5]王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如何提升学生审题解题能力[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5):133-134.

[6]陈金萍,李玉倩.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7):120-121.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