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华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启发他们的智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创设启智课堂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成长机会.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基本上是以教材为蓝本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对教材不断解读的过程.教师开展基于启智模式下的教材解读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智模式;教材解读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通常会出现这样两种极端:一种是死扣教材,教材怎样展示的,教师就怎样呈现给学生,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的变通;另外一种则完全跳出教材,一些教师认为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教学时直接从比较难的题目入手,着重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教师要依托教材,并引领学生解读教材,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既能立足教材又能跳出教材,既能获得基本认知,又能获得能力的提高.显然,这样的教材解读以启发学生智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是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
一、“启智数学”的意义
(一)基于智慧的来源
人类的智慧是思维的结晶,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思维的科学化和主动性,才能掌握思考问题的办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数学从这个角度而言是一种思维的发展智慧,让学生懂得这一数学的本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思考问题的规律,得到分析问题的办法.在思维得到拓展之后,学生才能获得智力的提升、智慧的增长.
(二)基于数学的本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活跃思维的学科,它通过逻辑推理展现出自在的抽象过程,通过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建模、直观想象等思维活动,来推进数学程式的发展,所以数学的本质是思维的活动,教学课堂重在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能同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推理能力、逻辑能力等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所以引起了很多一线教师的重点关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而不是以成绩论输赢.
二、基于启智课堂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策略
(一)自学,创设自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
自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地解读教材,就是要让他们在解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学着去解决问题.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他们认知与体验的局限性.对此,教师可以改变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以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关注,进而激发他们进行思考.自学是启发学生智慧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省略这一环节,而要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内容,教师就不必“越俎代庖”.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为例,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校园里有一块这样的草坪,如图1所示,是用来种太阳花的.能不能直接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求解?”让学生直接在图形上展示出来,看谁展示的方法最多.
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更符合学生需要的解读,拉近了学生与新知之间的距离.教材中有一个情境是:“如图2所示,李大伯家有一块梯形菜地,分别种了黄瓜和辣椒.你能算出黄瓜和辣椒各种了多少平方米吗?”教师对教材的情境进行了改编,也对问题进行了拓展.新情境中,学生想到了三种面积求解方法:第一种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组成,第二种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第三种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自学让学生的思维提前探究得出新學的内容.
(二)互学,创设合作环节,盘活集体智慧
启智课堂需要面向全体,需要让每个人都获得成长.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合作环节,让大家在彼此的交流中共同成长.启智课堂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地参与学习.互学能真正促进他们素养的共同提升.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教师要将合作环节穿插进去,给学生设置便于合作的问题,让他们沿着问题不断地盘活各自的智慧.
学生在自学中得出了计算学校草坪面积的三种方式.之后,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这三种求面积的方法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种方法其实是将不规则的图形分割成若干个规则的图形,他们想到了关键词“分割”.之后,教师基于学生认知的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新的方法解决求草坪面积的问题?”显然,对于教材的解读,教师没有等到讲后面的21页才去讲解这一方法,而是依托刚才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顺着思维的发展方向,提前找寻这种方法.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开始讨论.学生先是想既然刚才的方法叫作“分割”,那么与“分割”相对的词应该是“补齐”.因此他们会想:“能不能换成‘补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怎么去补?”学生一下子愣住了,他们发现“缺口”有点大.学生想到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所谓的“补”其实就是向最“长”的、最“高”的看齐.因此有学生提议沿着草坪示意图的底部作一条垂直的虚线,然后再与上边的延长线相交,如图3所示.学生“补齐”之后,发现可以把这块草坪看成从一个长方形里去掉一个梯形.接着他们独立计算,先计算出大长方形的面积:15×10=150(平方米),再计算出小梯形的面积:(4+10)×(15-12)÷2=42÷2=21(平方米),最后得出草坪面积:150-21=129(平方米).
(三)导学,创设展示平台,促进个性发展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要对接好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的发展.因此在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对教材的理解放在学生的展示上.也就是说,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讲教材例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新的习题训练.教师发现,学生对不规则图形的计算表面上已经能掌握,让他们解决一道类似的问题也不会有什么难度.因此教师想反其道而行,先给出一道题目,让他们在看懂题目之后,出一道或者找出一道类似的题目.这样的做法能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想出不一样的题目来,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舒展.教师将原来教材中设置的解答例题的方式转化为依照例题展示相应的题目.即教师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创设了新的教材解读方式.这是教材23页的题目:“绿波小区有一块梯形草坪,草坪的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如图4所示),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有学生发现教材出示的题目是大图形中包含小的图形,于是他在其他资料上找出这样的题目:“如图5所示,在一长方形草坪里有一条宽1米的曲折小路,求草坪的实际面积.”教师问学生能不能再加一个问题,学生说:“可求小路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教师追问能不能再加一个问题,学生说:“如果铺每平方米草坪需35元,铺完这块草坪需要多少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展示了不同的题目,进一步地促进了自身思维的发展.
(四)练学,创设多元作业,感受具身体验
对于启智课堂而言,练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内化.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具体的细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直接让他们做问题不大,但思考时却会出错.因此教师在练学中改变了教材中题型呈现的方式,先从错题入手,让他们在具身体验中获得多元的作业训练.教师展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图6所示,计算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
(五)问学,创设课末追问,拓展思维能力
启智课堂离不开提问,教师要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得生长.在课堂的末尾,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总结,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教材.学生认为本课主要讲述了正确地计算多边形的面积的方法:首先要认清这个多边形是由哪几个简单的图形组成的,其次要善于找到多边形中的“公共边”,接着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
学生总结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解读,提问能不能用刚才的总结解决这样的问题:“一客厅示意图如图7所示,准备铺上地板砖,想一想:客厅的总面积有几种计算方法?”显然,教师对教材的总结性解读让学生在疑问中体验了所学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做法进行汇总,发现他们使用了这样四种方法:第一种,如图7所示,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第二种,如图8所示,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第三种,如图9所示,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第四种,如图10所示,将组合图形补成一个长方形.学生会在想好第一种方法之后,去思考第二种,甚至在第四种方法之后,他们还会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对教材的多样解读促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向纵深发展.
(六)启学,运用好导学案,激趣启智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智慧,教师应该对导学案进行优化设计.例如,在学习“比例”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具想象力和逻辑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比例内容”导学案,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本导学案的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学习目标:
1.能够了解比例的意义,知道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2.学会判断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4.培养学生对数的敏感度,锻炼学生分析、概括、思考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熟悉比例的意義.
2.判断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
学习过程:
1.对比进行化简,求出比值.
36∶8 3.6∶2 9∶3
2.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6.4∶4 9.6∶6
3.总结两个比组成比例的知识点.
4.尝试自主设计比例.
……
通过导学案,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具体含义,判断比例的组成结构.教师可以对“导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整理,这样既方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也方便学生集体进行小组讨论.
(七)悟学,体悟数学抽象,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抽象思维,它是研究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中体悟数学抽象思维,提升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不断升级,从初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从直观印象思维走向逻辑抽象思维.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时,对于这一课程内容,教师创设了一个去书店买书的情境,从而引出14乘12的算式推导内容,让学生通过一个点子图的直观模型,先计算出四套书的本数,即14乘4等于56,然后计算出12套书的本数,即56乘3等于168.还可以利用整数拆除法进行价格的计算,先计算出10套书的本数,即10乘14等于140,再计算出其余2套书的本数,即2乘14等于28,最后把两部分的和相加,即140加28等于168.在这两种计算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直观性的印象思维到数学算法的逻辑思维的转变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逻辑思维的梳理,推导出数学竖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三次思维升级,从直观意象到抽象逻辑思维,再到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实现了数学思维的升级和优化.
结束语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呈现出来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哪种模式,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才是适切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探究启智课堂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策略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让学生贴近教材,贴近最近发展区.
【参考文献】
[1]黄慧芳.以“理”启智,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入[J].学苑教育,2021(06):75-76.
[2]钱军.小学数学“智性数学”教学主张及其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20(28):33-34.
[3]肖吉祥.基于“启智数学”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策略分析[J].智力,2022(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