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叉学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2023-10-07 03:11魏涛段雪珊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魏涛 段雪珊

摘  要:积极稳妥发展交叉学科是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交叉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内涵定义、发展历史和现阶段面临的困境等方面出发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交叉学科建设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重视人才培养、创新组织模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资源保障、完善学术生态六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交叉学科;交叉研究;学科布局;人才培养;学术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2-0189-04

人类社会经历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带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格局的大调整。相比前三次工业革命,当前社会正经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革将会更加深刻、更加彻底和更具备颠覆性。多领域原始创新研究的持续突破、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跨越式增长、学科和学科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特征。清华大学对近100年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超过50%的研究成果归属于学科交叉领域。通过对我国2016年200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学术论文统计分析发现,生命学部获得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其跨学科合作成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推进交叉学科建设既是高校提升学术声誉、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支撑国家打造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需要,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需要。面对知识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稳妥发展交叉学科,是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学科功能,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有效路径[2]。

一、交叉学科的内涵界定

“交叉学科”一词虽然被诸多学者频繁使用,但其概念和内涵在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共识。做好交叉学科建设工作必须首先明确交叉学科内涵,深刻认识其本质。

(一)交叉学科的定义

交叉学科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间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渗透开展研究活动的研究范式,是学科交叉后形成的新理论[3]。是构建一个新的、与现有学科不同的、不能为现有任何一个学科替代的相对稳定和独立的知识体系。交叉学科的“交叉”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同学科相互交错、融合,与“跨学科”含义相近;二是“交叉”作為形容词,指学科交叉后形成的整合性的新学科,源于母体学科但又相互区别[4]。

从学理上判断一个学科属不属于交叉学科,主要关注四个要素。一是问题导向性,交叉学科是为了解决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无法破解的重大难题而产生的[5]。二是知识整合性,交叉学科在探寻不同学科的内在关系和逻辑契合点的基础上整合而成。三是学科间合作性,交叉学科主要通过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知识技能学者或者组织之间的互补和合作来实现目标。四是成果创新性,创造全新的知识体系,产生颠覆性技术成果。“交叉学科”的判定也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学科本身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如材料化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都曾经被称作“交叉学科”。随着这些学科在观念建制和组织建制上日渐成熟,曾经的“交叉学科”又转变成传统学科[6],如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科学与技术、流体力学等。

(二)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科交叉一般是指学科交叉研究,是交叉学科产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学科自身的发展总是具有分化、专化、窄化、僵化和功能弱化的倾向,学科的健康发展总是伴随着学科之间的交流、交叉与合作[2]。学科分化后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但同时学科间也产生了边界和壁垒。当单一学科在解决某一重大问题遭遇挫败后,其他学科知识或者研究范式的加入能够有力支撑目标达成时,通过学科交叉去解决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7]。学科交叉是知识传承和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交叉学科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模态。只有实现持续高质量的学科交叉,才会引起学科之间的“化学反应”,才可能孕育出新的交叉学科。

二、交叉学科发展历史

厘清交叉学科的发展历史,有利于准确把握其发展规律,更好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交叉学科并非是一个新兴事物,学术界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交叉学科的实质发展阶段,经过探索、整合、沉淀,到80年代时已初具雏形。2000年前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明确措施支持交叉学科发展。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报告,明确了交叉学科研究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了研究人员、学术机构、资助机构、专业学会等融合发展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建议[8]。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等也紧随其后,开始有计划地布局。2018年,英国成立了国家科研与创新署,设立了战略优先基金支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科学研究,重点资助传统资助途径无法覆盖的交叉学科科研项目[9]。

我国早在1980年起就开始了交叉学科建设探索,但是并未引起广泛关注。2017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鼓励高校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2020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科目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设置“交叉学科”门类。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交叉科学部。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至此,交叉学科建设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面临的困境

在“985”“211”建设阶段,交叉学科建设并未进入大众视野。随着“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与配套支持政策体系的逐步构建,我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学科建设主体也逐步将目光转移到交叉学科建设工作上来,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发展经验[10]。同时,也发现了很多导致交叉学科建设工作推进困难的现实问题。研究发现,这些问题一部分来自外部政策环境的制约,一部分源于高校内部建设理念和思路的偏差。

(一)外部政策环境支持交叉学科发展的力度有待提升

首先,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增强对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视力度。“双一流”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虽然在文件中对交叉学科建设进行了强调和引导,但在一流学科遴选上基本还是聚焦于现行学科专业目录下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相对成熟的传统学科,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交叉学科,制约了交叉学科的长远发展。

其次,社会评价体系对交叉学科发展关注力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科评估对高校学科建设导向作用日益明显,但也为交叉学科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学科评估以学科专业目录下的一级学科作为基本单元开展评价,聚焦的是某一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关注学理知识的深化,强调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成果“归属度”。交叉学科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跨越已有学科边界,通过多学科融合解决新的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强调的是综合和创新。此外,在学术能力评价、重大项目申报方面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现实问题。除Science、Nature等少数TOP期刊,其他著名刊物多集中在传统学科领域,不利于交叉学科学者职业发展。重大项目申报时也会面临学科归属问题,经常被评论为“非本学科领域”或“非本学科主流领域”,导致项目申报受挫。

(二)高校内部建设理念和思路偏差阻碍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

一是与国家战略需求对接不够精准,对探索颠覆性技术的目标和初心聚焦不够。主要体现在热衷追逐热点、跟风炒作,偏离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初心,導致学术研究本身不具有发展潜力和价值。二是对解决“卡脖子”问题支撑不足。交叉学科建设实际上是在若干个学科“高原”上建“高峰”的过程,必须依托多个高水平的母学科进行强强联合和融会贯通。忽视对母学科硬实力的考量,研究将会进展缓慢,难以持续。三是组织保障不够有力。以项目牵引等形式开展交叉学科建设是目前国内高校的主流做法,这是一种虚拟模式,交叉学科教师依然在原有组织中开展交叉研究。受困于固有体制束缚,交叉学科教师在争取学科发展资源,如招生名额、科研项目、运行经费时都处于弱势。四是针对从事交叉学科相关工作的教师绩效考核和晋升制度尚不完善。交叉学科建设目标在于解决“卡脖子”问题和产生颠覆性技术,是一项长周期、高风险的投入,传统短周期、重论文和重奖项的考核和晋升方式不适合交叉学科发展。五是对人才培养关注不够,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得到有效构建。

四、高校推进交叉学科建设的建议

交叉学科建设是学科主体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方式持续不断地推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解决,不断提升学科发展水平的一种实践活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外部政策保障外,高校自身也必须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正确的建设思路。

(一)交叉学科建设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并非所有的交叉研究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科学史证明,人类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重大突破和重大贡献都与推动人类进步、国家发展的各类需求密不可分。只有有需求的研究才具备可持续的生命力。交叉研究要融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建立新的研究范式,是一个艰难的创新过程[11],必须以高水平的母学科作为支撑。因此,交叉学科建设必须要聚焦社会发展“急、难、愁、盼”领域问题,不断在自身优势领域和特色方向上,增强竞争力和贡献度,在引领性和颠覆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上产生重大突破。

(二)交叉学科建设要创新组织模式

交叉学科建设要在现有科研和教育体制中立足,就必须从深层突破以传统学科界限为基础的科研管理和学科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虚实结合”的建设模式[12]。一是要加强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探索“揭榜挂帅”制度[13],通过问题、项目牵引方式推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为交叉学科建设和发展培育方向、奠定基础。二是加强实体学术机构支撑,搭建诸如学科交叉中心、交叉学科研究院等多形式宽口径的超越学科界限的横断和重组式的交叉学科平台[14],为交叉学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发展空间,实现跨院、系、实验室的资源、人才流动配置,建构纵横交错的交叉学科发展格局[15]。

(三)交叉学科建设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一个学科往往是由一群教师所构成,教师们的知识修养和功底反映学科的底蕴[16]。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交叉学科建设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发展要素。做好师资队伍体制机制设计与改革,一是要合理引育一流的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实行“稳定+流动”相结合的队伍建设机制,保持学科师资队伍的活力。二是激发青年教师开展交叉研究的动力和兴趣,建立健全“适配”交叉学科发展特色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成果认定、收益分配、晋升评价机制,营造“愿从事交叉研究、会从事交叉研究、能把交叉研究做好”的科研氛围。

(四)交叉学科建设要重视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能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是衡量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持续保持交叉学科建设活力和独特竞争力,必须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一是要制订专项招生计划,提升生源质量和规模。二是要打通交叉学科联合培养渠道,探索“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模式,制订特色的培养方案。三是要围绕人才培养需求,努力将交叉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优质育人资源,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四是在交叉学科发展中培养高层次的教学科研领军人才,推动交叉学科可持续发展。

(五)交叉学科建设要强化资源保障

交叉学科设置既受高校办学历史的影响,也受到办学资源的约束和限制。高校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交叉学科建设持续性需求是必须面对的难题。一是将交叉学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提升建设优先级,统筹全校资源,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分阶段、有重点地投入相应资源,尤其是要加大支持特色和优势交叉学科建设的力度。二是要完善交叉学科绩效评价和成长评估,对于发展潜力好、贡献度高、成长进步大的交叉学科要加大支持力度。对于发展迟缓、动力不足的要及时减少支持,甚至进行动态调整,让交叉学科的设置“有进有出”,强化建设单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交叉学科发展内生动力。

(六)交叉学科建设要完善学术生态

此外,交叉学科建设还要着眼于完善学术生态,改进学术治理。具体而言,一是要持续优化、改革管理机制,为交叉学科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具有实质性的支持保障,营造学科交叉的良好生态。二是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营造开放、包容、自由、求真、务实的学科发展环境,这既是推动既有学科提升质量、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培育高质量交叉学科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东,童寿传,李江. 学科交叉与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研究[J].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18,2(12):1-11.

[2] 洪大用. 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推进交叉学科健康发展[J]. 大学与学科,2022,3(01):5-8.

[3] 戴亚飞,杜全生,潘庆,等. 探索中前行的交叉科学发展之路[J]. 大学与学科,2021,2(04):1-13.

[4] 張琳,孙梦婷,顾秀丽,等. 交叉学科设置与评价探讨[J]. 大学与学科,2020,1(02):86-101.

[5] 王广禄,吴楠. 我国交叉学科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26(A01).

[6] 崔育宝,李金龙,张淑林. 交叉学科建设:内涵论析、实施困境与推进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2022,344(04):16-22.

[7] 韩启德. 学科交叉与现代科学范式转移——在全国首届前沿交叉学科论坛暨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席会上的讲话[J]. 大学与学科,2021,2(01):1-4.

[8] 赵文华,程莹,陈丽璘,等. 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借鉴[J]. 中国高等教育,2007(01):61-63.

[9] 李文聪,徐进,申洁,等. 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学科交叉研究资助机制及启示[J]. 物理化学学报,2020,36(11):173-178.

[10] 刘伟,王轶,杨东. 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助力新文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的创新经验与战略规划[J]. 大学与学科,2021,2(04):44-60.

[11] 崔育宝,李金龙,张淑林. 交叉学科建设:内涵论析、实施困境与推进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2022(04):16-22.

[12] 刘仲林. 交叉学科分类模式与管理沉思[J]. 科学学研究,2003(06):561-566.

[13] 马麟,孔菲,程方骁,等. 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生命科学领域为例[J]. 大学与学科,2021,2(04):100-107.

[14] 吉祥佩,祝修理,李俊飞. 学科相关概念视域下的交叉学科建设路径[J]. 现代教育科学,2022(05):141-147.

[15] 黄俊平,陈秋媛,瞿毅臻.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05):39-42.

[16] 别敦荣. 论大学学科概念[J]. 中国高教研究,2019(09):1-6.

(荐稿人:林鑫,西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研究基金“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B21);西北工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基金“交叉学科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AJ31)。

作者简介:魏涛(1986—),男,硕士,西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业务主管,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段雪珊(1994—),女,硕士,西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