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天宇
摘 要:为了研究童年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讨自尊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童年期心理虐待量表、自尊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4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童年期心理虐待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和心理弹性显著负相关;自尊与社交焦虑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自尊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7,占总效应的32.32%;童年期心理虐待对自尊的影响受到心理弹性的调节。研究表明,童年期心理虐待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还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提高心理弹性可以有效避免由童年期心理虐待引发的低自尊,从而预防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产生。
关键词:社交焦虑;自尊;心理弹性;童年期心理虐待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2-0181-04
社交焦虑指个体在人际关系情境中产生的不自在、紧张、恐惧或担忧等强烈的情绪反应,并伴随着拒绝与他人对视、逃离社交场合等回避行为[1]。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人际敏感性,易患社交焦虑[2]。在人际交往、身心健康、学业成就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等方面,社交焦虑均会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3],严重者还可能发展为社交焦虑障碍[4]。有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交焦虑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5],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焦虑总体水平偏高[6]。
以往国内外关于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主要从遗传、神经生物学、家庭因素等方面进行[7]。相比前两种因素,家庭因素更容易控制和改变,故本研究将着重探讨家庭因素的影响。在家庭因素方面,精神动力学认为,成年人的心理问题起源于童年经历,当个体的安全性遭到威胁时,例如遭遇创伤和虐待,易产生焦虑[8]。以往有研究表明,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9]。尽管童年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直接影响已被证实,但也有研究表明,社交焦虑成因复杂,是外在环境因素与内在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9-10],因此,心理虐待对社交焦虑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考察。
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自尊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Smith提出,自尊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主观评价,表现的是个体对自己认可与否的态度。自尊被视为一种积极的个体资源,个体资源和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个体的资源越多,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在资源保存理论中,Hobfoll将资源的概念界定为个体所重视的事物。该理论认为,环境往往会导致资源损失的潜在威胁或实际的资源损失,从而危及人们的地位、经济、基本信念和自尊等资源,这些都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压力。研究发现,心理虐待作为不利的成长环境,可以预测个体的低自尊,自尊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也有研究显示,自尊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从资源保存理论的视角分析,在童年期遭受心理虐待的不良家庭环境中,自尊这一个体资源容易受损,由于个体在童年期的人格还未完善,心理虐待对自尊会产生持久的、弥散的作用,而大学生处于人格的发展期,很容易受到童年期心理虐待的影响。因此,童年期遭受心理虐待的大学生处于社交场合中,容易对自己的社交能力产生怀疑,这种自尊资源的损失将引发他们在社交中的紧张和压力,导致社交焦虑。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自尊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Hobfoll等人的研究指出,尽管资源的损失会产生压力,但个体仍可以利用其他资源来抵消损失。心理弹性是个体有效应对重大变化、逆境或危险的能力,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心理资源。研究表明,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不容易感受到压力,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采用积极的方法处理问题。Lee等人发现,在压力或逆境中,高心理弹性者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因此,童年期心理虐待对自尊的影响可能因心理弹性的调节而减少,尽管遭受心理虐待容易使自尊受损,但高心理弹性者能够利用心理弹性这一重要资源,激发出自尊等其它资源,实现对个体资源的补充,从而避免产生压力。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心理弹性在童年期心理虐待和自尊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综上,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拟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见图1),来探讨童年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在网络上对54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96份,有效回收率为91.18%。在这些被试中,男生171人(34.48%),女生325人(65.52%);大一年级108人(21.77%),大二年级126人(25.40%),大三年级134人(27.02%),大四年级105人(21.17%),大五年级23人(4.64%)。被试的年龄在18-25之间(20.78±1.57)。
(二)方法
1. 儿童心理虐待量表。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該量表由潘辰等人编制。量表共23个问题,包含5个维度:恐吓、忽视、贬损、干涉和纵容。采用五点计分制,“1”=无,“5”=总是。个体的分数越高,表明其在童年期遭受的心理虐待就越严重。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6。
2. 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该量表共10道题,四点计分制,“1”=非常符合,“4”=很不符合。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就越高。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3。
3. 心理弹性量表。采用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由于肖楠等人修订。量表共25道题,包含3个维度:坚韧性、乐观性和力量性。采用五点计分制,“1”=从不,“5”=一直如此。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心理弹性就越高。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2。
4. 交往焦虑量表。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该量表由Leary编制。量表共15道题,五点计分制,“1”=完全不符合,“5”=极其符合。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就越高。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2。
(三)统计方法
利用SPSS21.0对样本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使用PROCESS3.5对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法。结果表明:在12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中,第一个因子可以解释22.07%的总变异,低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本样本无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心理虐待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r=0.19,P<0.01),与自尊和心理弹性显著负相关(r=-0.55,P<0.01;r=-0.21,P<0.01);自尊与社交焦虑显著负相关(r =-0.20,P<0.01),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r =0.55,P<0.01)。见表1。
(三)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1. 自尊的中介效应检验。为检验自尊的中介作用,在控制性别、年龄的基础上,运用SPSS PROCESS宏程序中的Model4。结果显示,童年期心理虐待可以正向预测社交焦虑(方程1:β=0.21,P<0.001),可以负向预测自尊(方程2:β=-0.37,P<0.001),当将童年期心理虐待与自尊同时纳入回归方程后,童年期心理虐待依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方程3:β=0.14,P<0.01),见表2。通过Bootstrap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童年期心理虐待对社交焦虑的主效应、直接效应以及自尊的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明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社交焦虑之间,自尊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值为0.07,占总效应的32.32%,见表3。
2. 心理弹性的调节效应检验。为检验心理弹性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自尊之间的调节作用,在控制性别、年龄的基础上,运用SPSS PROCESS宏程序中的Model1。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尊(方程4:β=0.37,P<0.001),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心理弹性的交乘项对自尊同样有显著影响(方程4:β=-0.07,P<0.05),见表2。可见,童年期心理虐待对自尊的影响受到心理弹性的调节,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
通过简单斜率分析进一步明确心理弹性对中介模型的调节效应。以平均值±一个标准差(M±1SD)的方法区分心理弹性的高低分组。对于低心理弹性组(M-1SD)的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显著负向预测自尊(simple slope=-0.24,t=-6.17,P<0.001),对于高心理弹性组(M+1SD)的大学生也是如此(simple slope=-0.35,t=-11.82,P<0.001)。随着童年期心理虐待水平升高,不论高心理弹性还是低心理弹性的大学生的自尊均呈下降趋势,而当童年期心理虐待水平一定时,心理弹性越高的大学生越能缓解童年期心理虐待对自尊的影响,自尊水平越高,见图2。
三、讨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童年期心理虐待可以正向预测社交焦虑。在童年期遭受更多心理虐待的个体更易产生社交焦虑,不利于个体发展,童年期心理虐待经历是社交焦虑的重要风险源。首先,童年期心理虐待负向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自尊负向影响社交焦虑,本研究进一步发现,自尊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心理虐待会导致个体低自尊,是社交焦虑的诱发因素。心理虐待水平高者,自尊这一资源易受损,更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采取逃避等消极态度。低自尊者的消极自我评价会以自我信念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在社交情境中被自动激活,易对情境产生误解,使他们产生强烈焦虑。自尊的中介效应说明了童年期心理虐待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内部过程机制,为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本研究还发现,心理弹性调节了童年期心理虐待与自尊之间的关系。心理弹性较高,可以缓解童年期心理虐待对自尊的影响,形成较低水平的社交焦虑。面对压力或逆境,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可以激发出更多自尊,对个体资源进行补充,积极寻求帮助,以得到支持,从而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减轻压力,降低焦虑水平。在压力情境中,心理弹性高的个体有能力将消极认知转化为积极认知,能够积极调动自身的保护性因素应对环境变化,改变对社交情境和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避免在社交中感受到紧张、焦虑和出现回避行为。
四、结语
研究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童年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遭受童年期心理虐待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形成过程,对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防范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Leichsenring F.,Leweke 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376(23):2255-2264.
[2] 鐘佑洁,张进辅. 大学生评价恐惧在自尊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05):506-512.
[3] 韩思竹,孙炳海. 自尊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04):627-631.
[4] Xu J,Ni S,Ran M,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adolescentssocial anxiety in migrant families:A study in Guangdong,China[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7,8:626.
[5] 王莉. 杭州地区高校学生社交焦虑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2018,25(04):281-282.
[6] 张倩,李晶华,马天娇,等. 长春市某高校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J]. 医学与社会,2020,33(03):112-115.
[7] 董艳萍,赵守盈. 社交焦虑障碍及其研究进展[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21-124.
[8] 邹韶红,张亚林. 儿童期创伤与成人社交焦虑障碍[J]. 医学与社会,2006(12):30-32.
[9] 张珊明,陈先琼,罗伏生,等. 情感虐待与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交焦虑:自我接纳和自尊的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03):630-634+639.
[10] 卜钰,陈丽华,郭海英,等. 情感虐待与儿童社交焦虑:基本心理需要和自尊的多重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2):203-207.
(荐稿人:龙梦晴,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